利用绘本培养幼儿图像识读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02 08:19张永红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教研室
幼儿100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绘本图像爸爸

文/张永红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教研室

图像是最直观、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也是幼儿认识世界和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更加快了图像的记录和传播的速度,图像媒体对人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图像识读能力便成为现代人的一种能力。幼儿时期是视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和研究团队尝试利用幼儿喜欢的绘本为切入点进行幼儿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图像识读的标准是前提

“图像”包括图形、插图、标识等静态图像,也包括影视、动画片等动态影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如何引导幼儿去看图、读图呢?研究团队以静态图像为主进行研究,从图像内容、识读方法、识读目标三个维度进行了“幼儿图像识读能力标准”的构建与分解。依据幼儿绘画心理和造型特点,3—5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表象符号期)”,图像内容指标重点从绘本的绘画语言入手,引导幼儿关注图像的内容、线条、色彩、构图等外显形态变化。识读方法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幼儿观察和思考,形成初步的读图意识。识图目标达到幼儿根据绘本画面内容,能够浅显地理解画面背后的内容以及意义,形成初步图像识读的意识和愿望。三个维度的指标相辅相成,旨在通过绘本图像的欣赏、阅读达到会读、读懂的目的,从而提升幼儿图像识读的能力。

图像内容 识图方法及引导举例 识读目标主题内容、情节①画面上都有什么?②有几个人物?③你知道画面讲述了怎样的故事?④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造型形态、形状、大小①图像的样子和结构。②人物的胖瘦、服饰、表情是怎样的?③比一比,图像有几个,大小是怎样的?④能模仿画面人物(动物)的样子吗?1.能用1~2个词语或句子大胆地描述画面。2.能区分出画面中简单的色彩、形状、线条等变化。色彩色相、冷暖①图像的颜色?②画面最多的颜色是什么?③从色彩能感受故事是开心的、伤心的,还是恐怖的?①典型画面中线条是怎样的?②猜一猜,为什么要这么画?线条状态、粗细、长短、疏密构图位置、大小①画面物象的位置是怎样的?②物象占据画面的大小面积是怎样的?③改变物象位置会有什么不一样?3.通过画面要素,初步感受或猜测出画面传达的意思。4.在生活中,知道简单图像(例如,交通标志等)的含义。对不懂的图形有愿意了解的愿望。

二、甄选经典的绘本资源是基础

绘本被誉为“从0岁到99岁”都能读的书。它将文字与绘画相结合,深受幼儿的喜爱。优秀的绘本无论是文学品位还是绘画技巧都给人艺术享受。根据初期建立的幼儿图像识读的目标要求,研究团队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出发,参考绘本的内容、类别、艺术风格等因素进行筛选和整理。

1.精选经典绘本。

坚持“经典教育”的原则,给予幼儿最好的图像识读绘本资源。一是选择国际获奖的绘本。例如,被誉为绘本界诺贝尔奖的安徒生国际奖,被誉为奥斯卡奖的凯迪克大奖、格林纳威大奖等。二是选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绘本。例如,《别让太阳掉下来》中的小动物借用了中国民间玩具的形象与色彩,特别是粉红、石绿以及大黑色块的运用,传统味道十足。

2.精选图像类型。

图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表现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小蓝和小黄》属于拼贴类。《一园蔬菜成了精》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我爸爸》使用彩色铅笔表现出父爱的炙热、温馨。

3.精选绘本内容。

绘本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积极、健康、向上。绘本在内容上有情绪管理、科普百科、人文历史、习惯与品格养成等多种类型,对于图像识读教学来说,可以稍侧重情感故事类的绘本。这类绘本故事情节与画面情绪相结合,更易引发幼儿的感受。例如,中国画家白冰、李蓉的作品《挂太阳》,表达了小动物之间的关爱与宽容,容易激发幼儿图像识读的兴趣,达到情感共鸣。

三、授之以渔是图像识读的关键

由于幼儿年龄小,对图形的认识也仅限于图像的表面。很多时候“熟视无睹”或者被一些琐碎的细节所吸引。怎样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图像识读呢?方法很重要。这不仅是幼儿识读的方法,同样也是教师识图教学的方法。按照图像识读的特点及标准,研究团队从“看到”“会看”“看懂”进行了三阶段的读图程序及方法的探索。

(一)图像识读始于“看到”

“看到”也就是观察,是图像识读的基础。教师可以抓住绘本的封面、环衬页、主要情节页,引导幼儿弄清楚“画了些什么”。例如,画面上都有些什么?画面主体形象(人物、动物)的长相、动作、衣着等是怎样的?画面中哪些颜色最多?书名这几个字你认识吗?……细致的观察培养了幼儿的视觉敏锐力,为下一步“看懂”打下基础。

(二)图像识读历经“会看”

图像识读就是要“帮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图像识读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就是对“视觉符号”的“识别和解读”。一定要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探究画面传递的信息。这个过程中也是图像识读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引导幼儿图像识读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模仿、联想、讨论等等,下面重点介绍四种。

1.学会提问。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幼儿自主提出。以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封面为例,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画面颜色为什么是这样的?给人怎样的感觉?猜一猜,绘本讲的是温暖的、忧伤的,还是恐怖的故事呢?(答案:温暖、温馨的。)②绘本讲的是谁的故事呢?从哪里看出来的?(答案:是关于爸爸的故事,因为爸爸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③爸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从画面哪些地方可以推断出来?(答案:爸爸胖胖的脸,一身睡衣,一个领角外翻等看出爸爸是和蔼可亲的人。)

2.学会比较。

比较就是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同一个空间中进行对照分析的方法,也是幼儿相对深入识图重要的方法。例如,《我爸爸》《爸爸,我要月亮》《我的爸爸真麻烦》《我的爸爸叫焦尼》《世界上最好的爸爸》等都是优秀的关于爸爸的绘本,将它们放在一起,爸爸的形象各具特色,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但是都传递出浓浓的父爱。

3.学会联系。

绘本就是一本“连环画”,每幅画面之间都有着密切关联。将《我爸爸》的封面、环衬页和内文页联系起来观察,很容易发现爸爸格子布睡衣一直延续到绘本的结尾,成为爸爸的“标识”。通过联系,我们也不难发现封面背景原来是太阳的光芒。为什么作者要画上这些光芒呢?引导幼儿从整本书中找找一共出现了多少个“太阳”。联系上下文,我们能感受到爸爸的伟大,爸爸就是幼儿心中的太阳。

4.学会反刍。

幼儿读完绘本后,引导幼儿“反刍”和“回味”,也就是回过头来再次观察画面,体会画面的艺术特色。再以绘本《我爸爸》为例,整个封面黄色调,这不仅是爸爸衣服的颜色,这色彩更给我们传递着暖暖的爱的情绪。通过反刍也让幼儿明白封面中任何一个图形、一笔颜色都不是随便画上的,都有作者的用意。

(三)图像识读达到“看懂”

“看懂”是图像识读的目的和归宿。“看懂”就是与画面产生共鸣,情感升华的过程,同时也是绘本教育意义最大化的过程。

1.图像评价。

幼儿在充分识图之后,可引导他们利用“喜欢”“感人”等简短的词语发表看法。还可以提出“你们喜欢绘本的插图吗”“你愿意把绘本讲给爸爸妈妈听吗” 等要求。

2.图像表现。

幼儿对图像的理解能以绘画、表演、动作等方式表达,是幼儿图像识读深入理解的表现,也是对绘本理解之后自我情感需求和价值观的表达。例如,《我爸爸》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父亲,表达了父子之间的亲情。也请幼儿创作属于自己的《我爸爸》,可以描绘自己眼中的爸爸,也可以说一说、演一演父子、父女之间的故事等。

通过“看到”“会看”,幼儿由表及里,“看懂”图像所表达的意图和信息。

猜你喜欢
绘本图像爸爸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CT图像生成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绘本
绘本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绘本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