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微系列作品研发实践探索

2022-04-03 14:40杨斌勇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师短缺、难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对此,南宁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研发心理微系列作品,并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设计原则、辅导主题的选择和确定、辅导内容和学情的分析以及资源要素的设计等,从而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微系列作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4-0007-04

【作者简介】杨斌勇,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宁,530023)心理健康教研员,高级教师。

心理微系列作品指采用微视频和短文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内容的一种作品形式,包括心理微课、心理微电影、家教微讲堂、心理微广告、心理微故事等形式的心理作品。这样的作品具有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性等特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成为当下的教育热点,如何构建信息化的课程教学形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关注。南宁市立足多年的实践经验,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围绕心理微系列作品的价值、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等进行实践探索,从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心理微系列作品的价值

(一)提高心理辅导课教学效率

心理辅导课注重参与者的参与程度和体验感受,常常将与主题相关的游戏和活动纳入课程设计中。将心理微系列作品引入心理辅导课,可以让学生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时间,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样,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多数学校心理辅导课课时较少的缺陷,从而提高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心理微系列作品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产生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心理微系列作品这一举措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师除了要做好日常工作外,还要掌握制作心理微系列作品的相关技巧,并巧妙地将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成心理微系列作品,形成新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这一过程能促进心理健康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思考,有利于其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另外,心理微系列作品互动性强,能够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师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改善家庭教育效果

心理微系列作品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习科学的教养方法,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养育水平,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心理微系列作品包括心理微课、心理微电影、家教微讲堂、心理微广告和心理微故事5大类型,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生命教育、青春期辅导等。多样化的心理微系列作品丰富了心理课堂的教学资源。

二、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设计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

一个完整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包含众多知识点。因此,设计心理微系列作品要有计划性,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进行分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确定心理微系列作品的主题。

(二)针对性原则

心理微系列作品以短小、精练为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设计心理微系列作品时要符合针对性原则,在内容上要做到“近、小、实”。“近”即心理微系列作品要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生活;“小”即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切入点要小、主题范围要小;“实”即内容真实、效果实在,必须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深刻思考。

(三)实用性原则

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设计与开发应以实用为原则。因此,在进行心理微系列作品的选题时,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或教学重难点,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微系列作品的优势是时长较短,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心理微系列作品一定要高度简练、重点突出且有效,作品时长最好控制在5~8分钟之内。

三、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实施策略

(一)辅导主题的选择和确定

1.突破心理辅导课的重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微系列作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突破心理辅导课的重难点。例如,在“认识情绪”主题的心理辅导课中,理解情绪ABC理论是难点。教师将“半杯水”“秀才赶考”“老奶奶的心事”等故事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心理微系列作品,请学生观看并思考:面对同一件事,为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情绪ABC理论。这样就使得原本难懂的心理学知识简单化、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

不同学生会对不同问题产生心理困惑,因此,从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来看,只要学生产生不能自我调节的心理困惑,就可以制作成心理微系列作品。当然,在制作的顺序和优先级上,可先考虑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中学生對异性交往、避孕的方法、认识性自慰等内容感兴趣,但心理辅导课涉及这几方面的内容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制作《如何认识性自慰》《避孕的方式方法》等心理微系列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形成系列化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在制作心理微系列作品时,对于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拆分成几个心理微系列作品来解决。这对于后续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设计至关重要,可以使单一知识点形成系列作品,促使心理微系列作品资源整体化。例如,在教学“认识自我”“情绪调节”“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压力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等主题时,可以将每个主题细化,制作成一个系列的心理微系列作品,贯穿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或课后辅导中,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辅导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

在设计和制作心理微系列作品前,教师需要进行辅导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方面進行前期分析。

1.以学生为辅导对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

以学生为辅导对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是学校心理微系列作品创建的主流方向。这类心理微系列作品应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制作适合学生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并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或课后自主学习。

2.以教师为辅导对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

以教师为辅导对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主要用于促进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这里尤其注重教师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开发培训,可以是专家的示范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展示,也可以是年轻教师之间的专业技术能力交流。一方面,教师在学习心理微系列作品制作技巧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心理微系列作品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心理微系列作品的交流能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培养出一支具备现代教育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型团队。

3.以家长为辅导对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

心理微系列作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校和家庭搭建一座交流的桥梁。以家长为辅导对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正是适应这一需求逐步发展起来的。指导家庭教育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可以科学地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科学教养孩子的能力。

(三)资源要素的设计

心理微系列作品设计的资源要素包括教案、课件、微视频、微反思、微反馈、微点评等。下面以心理微课为例,分析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资源要素设计。

1.心理微课的教案编写。

心理微课的教案编写包括课题名称设计、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确定和时间安排等。课题名称是对心理微课内容的概括或提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前提,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在重难点确定方面,每一节心理微课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区别轻重缓急和深浅难易,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时间安排方面,心理微课一般运用视频进行教学,省略了教师答疑和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使整节心理微课有条不紊地进行。

2.心理微课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应精心选编心理微课的内容。心理微课的内容可以是某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内容应该尽量选取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不了、具有较大教育教学价值且相对简短又完整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修改和重组,使教学内容更精简、完整,更符合心理微课的教学形式。

3.心理微课的课件设计。

好的课件不仅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而且能为学生创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因此,课件要做到美观简洁、形象生动、操作简便,可以在课件的操作界面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好支持鼠标操作,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过多的交互操作,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换。

四、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实践反思

(一)技术普及存在一定困难

心理微系列作品是近些年随着“翻转课堂”兴起的一种多媒体心育方式,教师除了需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视频编辑、录屏等心理微系列作品制作技巧。这些在传统师范院校并没有系统教授,需要教师在工作之余自主钻研学习,对于年长的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除了参加赛课之外,一些教师很少制作微课。因此,心理微系列作品的普及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内容开发不均衡,缺少整合

教师在尝试制作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过程中会发现,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形式特别适合某些心育主题,如记忆、情绪调节等知识性较强的主题。在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心理微系列作品则会倾向这些主题,而有些主题相比较而言资源比较匮乏,如人际交往等互动性较强的内容,导致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内容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另外,教师在制作心理微系列作品时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容易出现不同教师间心理微系列作品的重复和相似增多,教师的备课效率难以提高,无法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因此,将零碎的心理微系列作品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心理微系列作品重知识、轻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体验、重感悟的学科,所以将心理微系列作品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似乎存在一定的局限。心理微系列作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说清楚一个知识点并不难,但要想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心理体验则颇具挑战。另外,心理微系列作品学习通常是一对一的形式,缺乏人际互动性,不适合“人际交往”主题的心理辅导课。它可能只能是某些心理知识学习的辅助手段,教师在使用心理微系列作品之余还要注重课堂活动体验、鼓励分享。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李玲.浅谈云端教学平台下微课程的制作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5):18.

[4]林雯.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三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6):26-30.

[5]李梦婷.问题解决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设计——基于浙江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微课设计大赛经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9):32-35.

[6]蔡映红. 微视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