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学校区域布局结构的变化分析

2022-04-03 14:40柳超赵益枢李兴洲
职教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柳超 赵益枢 李兴洲

摘 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为区域产业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2009—201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和在校生数量均大幅下降;高等职业学校和在校生数量均有显著提高,且区域布局结构趋向合理;2019年以来,职业本科院校数量稳步增加,但暂未实现省级全覆盖,区域发展较不均衡;“双高计划”学校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并呈现由此向中部内陆、西部边远地区阶梯递减的分布特点。未来,职业教育应明确办学定位、强化类型特色,积极总结试点经验,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继续加强针对职业教育发展落后区域的政策倾斜力度和教育资源投入,推动相关政策有效落地,促进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双高计划”;布局结构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阿德勒家庭教育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1YJA880028)

作者简介:柳超,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赵益枢,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李兴洲(通讯作者),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3-0058-11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1]。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二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交互关系,职业院校的区域布局结构优化成为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供需高度匹配的重要问题[2]。因此,在研究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时,本文参考我国经济区域划分方式,即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方式将中国内地(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黑、吉、辽)、北部沿海地区(京、津、冀、鲁)、东部沿海地区(沪、苏、浙)、南部沿海地区(闽、粤、琼)、黄河中游地区(晋、蒙、豫、陕)、长江中游地区(鄂、湘、赣、皖)、西南地区(桂、渝、蜀、黔、云)、西北地区(甘、青、宁、新、藏)[3]。本文基于2009—2019年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探究我国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结构在这十一年间的变化情况,以期为其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一、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在校生数量结构的变化分析

一般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基本限于当地,但由于中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较强流动性,中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当地,而是会向周边区域辐射。根据2014年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68%,其中在异地就业的毕业生占比达到35.46%[4]。因此,根据八大经济区域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区域分布和变化情况具有合理性。

(一)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结构的变化分析

自2009年至201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中等职业学校①数量均有所下降,如表1所示,其中,减少量最多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地区,减少量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从降幅来看,黄河中游地区的中职学校数量降幅最大,其区域内的晋、蒙、豫和陕四个省份降幅分别为28.39%、17.52%、42.04%与46.73%,可见即使在同一经济区域内,中职学校数量降幅仍存在较大差异。在各经济区域中,中职学校数量降幅小于全国整体降幅的区域包括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综上所述,2009—2019年间,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均大幅下降,全国整体降幅达30.92%,相比之下普通高中学校数量全国整体降幅仅为4.40%。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降幅较小,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降幅居中,而东部沿海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的降幅较大。单从经济区域的视角看,中职学校数量的降幅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状况呈现正相关,但是经Pearson相关检验发现二者相关性尚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中等職业学校数量大幅减少的背后有除经济因素之外的其它重要原因,如政策、人口和文化等。虽然全国中职学校数量整体上呈大幅下降趋势,但西北地区疆、藏两省的中职学校数量仍存在小幅上升,侧面反映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所扮演的角色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更为重要。

(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结构的变化分析

自2009年至201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均有所下降,如表2所示,其中,减少量最多的是黄河中游地区,减少量最少的是西北地区。从降幅来看,东北地区中职在校生数量降幅最大,其区域内辽、吉和黑三省份的降幅分别为40.78%、55.91%与50.31%。在八大经济区域中,中职在校生数量降幅小于全国整体降幅的包括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综上所述,2009—2019年间,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均大幅下降,全国整体降幅达到28.15%,相比之下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全国整体降幅仅为0.82%。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降幅较小,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的降幅居中,而黄河中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降幅较大。与全国整体趋势相反,西南地区内桂、黔和云三个省份中职在校生数量分别增加7.03万人、8.86万人与10.53万人,西北地区内新、藏两省份中职在校生数量分别增加7.07万人和0.40万人。

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与在校生数量结构的变化分析

(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结构的变化分析

自2009年至2019年,如表3所示,长江中游地区高等职业学校数量最多,且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高职学校数量均存在一定增长,其中,增长量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增长量最少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从增幅来看,西北地区高职学校数量增幅最大,其区域内的甘、青、宁、新和藏五省份的增幅分别为35%、60%、37.5%、71.43%与0%,可见经济区域内各省级单位之间在高职学校规模扩张的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的高职学校数量增幅均小于全国整体增幅。从各区域高等职业学校数占全国比例的增幅来看,增幅最大的是西南地区,其次是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其余五个地区高职学校数占全国比例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北部沿海地区。

综上所述,我国八大经济区域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各区域间增长数量不均衡,总体上呈现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增长速度较快,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增长速度居中,而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增长速度较缓的趋势。此外,从各经济区域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占全国比例来看,2009年在4.69%到19.92%之间,极差为15.23%;2019年在5.97%到18.69%之间,极差为12.72%。这表明,2019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各区域间的分布较2009年更加均衡。

中西部地区高等职业学校数量的快速增长与政策扶持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政策方面,《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均强调要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及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促使中西部地区高等职业学校规模的扩张。在经济方面,2009—2019年我国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于2013年开启了“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应区域年均经济增长率在八大经济区域内排名靠前。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学校规模扩张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也扩大了区域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进而促使中西部地区高职学校数量增长及区域间高等职业学校的均衡发展。

(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结构的变化分析

自2009年至201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均有所增长,如表4所示,其中,增长量最多且显著高于其它地区的是西南地区,增长量最少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从增幅来看,西南地区增幅最大,高职在校生数量接近翻了一番,超过其他地区,居于八大经济区域的首位。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高职在校生数量增幅小于全国整体增幅。从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占全国比例的增幅来看,增长最快的是西南地区,其次是西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其余五个地区的占比均下降,降幅最大的是东部沿海地区。

综上所述,我国八大经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各区域增长量和增幅不均衡,总体上呈现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增长速度较快,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增长速度居中,而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增长速度较慢的趋势。此外,部分省级行政区(黑、京、沪、苏、藏)高职在校生数量存在下降情况。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5],因此,2019年高职在校生数量较上一年显著提高。从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占全国比例来看,2009年在3.17%到20.21%之间,极差为17.04%;2019年在4.19%到18.93%之间,极差为14.74%。这表明,201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在各区域中的分布较2009年更加均衡。

三、区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结构的变化分析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6]。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是职业教育夯实类型特征的重要一环,是持续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意见》提出,要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职业教育各层次间的衔接指明了道路。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不含港澳台地区)可知,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 012所,其中,职业本科类学校共32所。作为职业本科学校建设的元年,2019年教育部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成立,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分别批准6所、11所院校发展成为职业本科。职业本科的設立,使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止步于专科层次的终结性格局到本科层次先行实践的历史性转变。

目前,虽然职业本科在各经济区域内均有分布,但仍然存在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如表5所示,总体来说,北部沿海地区职业本科学校数量最多,东北地区则最少。此外,虽然河北、湖南、吉林等省陆续发布了《关于编制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均提出以优质高职学校为基础发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但职业本科的新增量并未出现逐年递增的情况。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一是目前职业本科总体上处于试点阶段,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是该阶段的重点工作;二是教育部在2021年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中,对有意愿升格为职业本科的学校提出了包含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硬指标,只有达到规定标准后,才拥有申请资格。

以省为单位可以发现,各省在进行职业本科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建设时间比较集中,如山东省3所职业本科均于2019年被批准升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于建设职业本科的支持力度和反应速度。此外,各省暂未完成职业本科学校在省级单位的全覆盖,目前,仍有京、津、黑等11个省份未设置职业本科。按照《意见》的要求,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来说,职业本科的建设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为此,已经设立职业本科学校的省份应进一步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暂未设立职业本科学校的省份可鼓励独立学院和高职学校的转设与升格,为学生的升学做好准备。

四、区域“双高计划”学校与专业布局结构的变化分析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7]。同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共包括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41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8]。国家通过“双高计划”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点带面,有利于进一步带动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9]。

(一)“双高计划”高职学校的区域分布

“双高计划”学校数量的多寡是衡量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全国197所“双高计划”学校覆盖除港澳台及藏、青之外的29个省级行政区。本文将197所“双高计划”学校按八大经济区域进行分类整理,如表6所示。从八大经济区域分布上看,“双高计划”学校数量在各区域间差异较大,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分别有38所和36所高职学校列入“双高计划”,两区域占比共达37.56%。其中,苏、浙、鲁三省份分别有20所、15所和15所高职学校列入“双高计划”,数量居于全国前三。从“双高计划”高职学校数量占各区域内高职学校总数的比重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占比最大,说明该区域内高职院校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占比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从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两个方面,本文进一步对“双高计划”学校区域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由表6可知,“双高计划”第一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代表全国高职学校的最高水平,全国共有10所,分别分布在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第二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B)除西北地区外,其余区域均有分布,但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第三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在各经济区域间分布相对均衡,大部分省份拥有至少一所C档高职学校,但学校分布仍然集中于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区域间分布情况来看,北部沿海(27所)、长江中游(25所)、东部沿海(22所)和西南地区(22所)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数量均大于20所,处于第一梯队;黄河中游(15所)、东北(13所)和南部沿海地区(13所)的数量处于第二梯队;而西北地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仅有4所,占比不到总数的3%。

(二)“双高计划”高职学校的空间集聚特征

地理集中指数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某一事物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因此使用该指数分别测算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分布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该公式中,G表示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n为地区个数,即我国八大经济区域(n=8);xi为第i个省区的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X为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X=56或141)。G的取值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表示空间分布集中度越高;反之,则表示越分散。

通过计算可得,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的地理集中指数G1=40。若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在八大经济区域均匀分布,则各经济区域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数量为x1=7,地理集中指数为G1=35。同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地理集中指数G2=38。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在八大经济区域均匀分布,则各经济区域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数量为x2=17.625,地理集中指数为G2=G1=35。由此可知,八大经济区域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实际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G均大于均匀分布时的地理集中指数G,这说明高水平学校以及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在各经济区域并非均匀分布,呈现出集聚化、不均衡的分布格局。相对来说,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的地理集中指数G1更大,相较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分布更为集中。

总体来说,我国“双高计划”院校在区域分布上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东部沿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东北、西北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数量较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析原因,前者经济发展基础好,科学技术较为先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物质条件。为验证区域经济发展与“双高计划”高职学校数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选用区域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对2018年八大经济区域GDP与“双高计划”高职学校数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存在较强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65,该结论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10]。

(三)“双高计划”高职学校类型的区域分布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类型,197所“双高计划”学校可划分为理工类、综合类、财经类、农林类、医药类、艺术类和政法类等七种。本文利用相关搜索引擎对各院校进行信息检索,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理工类高职学校(主要包括工业工程类、电子信息类、铁道交通类等)有109所,数量远多于其他类型高职学校,占总数的55.33%,这说明理工类高职学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综合类高职学校有46所,占总数的23.35%,此类学校往往由地方政府举办,不具备明显的行业特色,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财经类高职学校有18所,占总数的9.14%;农林类高职学校有12所,占总数的6.09%;医药类高职学校有7所,占总数的3.55%;艺术类高职学校仅有4所,占總数的2.03%;政法类高职学校仅有1所,即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通过进一步分析八大经济区域内“双高计划”高职学校的具体类型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在各区域内部,理工类高职学校仍然占绝大部分,数量远多于其他类型高职学校;综合类高职学校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而财经类和艺术类高职学校则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同类型“双高计划”高职学校区域分布的差异性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具有密切关系。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2009—201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降幅分别为30.92%与28.15%,相比之下,普通高中学校数量及在校生数量全国整体降幅仅为4.40%和0.82%。除此之外,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均大幅下降,其中减少数量最多的区域是黄河中游地区。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中等职业教育的萎缩与经济和人口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2. 2009—201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整体布局结构趋向合理。八大经济区域中的大部分区域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都有显著增长,但是各区域呈现增长不均衡的状态,总体上呈现出西部地区增长较快而东部地区增长较慢的趋势。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及在校生数量与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3. 2009—2019年,受群众教育需求、政策推动等因素的影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建设工作积极推进,职业本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根本性变化,呈现出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改革上增量升级的趋势,集中体现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需要,改善人才层次比例不合理的现状,人才培养层次结构重心趋于上移。2019年以来,职业本科院校数量稳步增加,但其在八大经济区域的分布仍然较不均衡,暂未实现在省级单位的全覆盖,且分布情况与经济发展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与《意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到2025年的主要目标相比,职业本科的发展规模仍然存在较广阔的进步空间。

4.自2019年“双高计划”开启以来,全国共197所高职学校被列入“双高计划”学校,其中理工类学校数量最多。“双高计划”学校在各区域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并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内陆、西部边远地区阶梯递减的分布规律,但相对来说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较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分布更为集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丰厚的资源支持,且经过相关性检验进一步探明,经济因素是导致“双高计划”学校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各区域内部,理工类“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占绝大部分,且不同类型学校区域分布所呈现出的差异性特征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

(二)讨论与建议

1.十一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明显减小,但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得到了优化,中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得到较快扩张。但是,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着眼于规模扩张,更应立足于质量提升,因此国家仍然需要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一方面,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说,事实已经证明十一年间宏观政策已然有效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仍未得到较好发展,甚至规模不断萎缩。因此,国家应该继续发挥宏观政策的调节作用,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政策红利,并在中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推动职普比大体相当等政策的有效落地。另一方面,从职业教育内部而言,职业学校应继续强化自身特色,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推动不同层次教育纵向贯通;继续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着重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新成员[11],职业本科可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夯实职业教育的类型边界。未来,职业本科的建设工作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由于目前我国职业本科的区域发展规模与“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目标相去甚远,各省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遴选优质高职学校举办职业本科,也可将应用型本科作为补充;同时需要注意控制发展规模,避免盲目扩张、低质扩张。第二,目前批准设立的32所职业本科学校来源复杂,部分学校发展基础薄弱,应及时总结试点阶段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第三,职业本科院校增量的延伸及其专业建设应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配,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3.“双高计划”是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导向,是高职学校内涵提升和创新发展的新启程,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并指明方向[12]。但是,“雙高计划”院校分布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这集中反映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因此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均衡发展急需引起关注。为此,“双高计划”除了要树优扶强之外,还应该重视扶贫扶弱,在“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遴选、评定过程中,国家应给予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较弱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此外,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寻找区域比较优势,对接产业链组建专业群,以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统领协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3],从而推动高职学校的特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 本文中所涉及的中等职业学校均包括四类,即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上海和西藏两地技工学校相关数据缺失,但因学校数量较少,不会对分析和结论产生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1-11-28].http://www.gov.cn/zhengce/ 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2]赵晶晶.我国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变迁机制与特征研究[J]. 教育研究,2017,38(10):76-81,92.

[3]李婉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以八大经济区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4(2):54-56.

[4]万玉凤.自主创业蔚然成风 就业薪酬明显提高 2014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6.68%[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3):46.

[5]中国政府网.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3-16)[2021-11-16]. 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 5374314.htm.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7]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3-29.

[8]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Z].教职成函〔2019〕14号,2019-12-10.

[9]陈友力,叶赋桂.“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特征与遴选机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2):103-108.

[10]吴学辉,苏小丽,吴儒练.高水平高职院校及其专业群布局特征分析——以“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21(6):105-111.

[11]邓小华.论职业本科院校的职能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0):5-12.

[12]郭福春,许嘉扬,王玉龙.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98-103.

[13]王亚鹏.“双高计划”建设的逻辑机理与行动方略[J].教育与职业,2020(16):5-11.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