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语用”课堂教学实践

2022-04-03 12:27李彩虹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

李彩虹

摘  要: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关键在于学科课堂的实施。而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关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必须对统编版教科书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握新课改下的有利时机,灵敏捕捉“语用”训练点,切实将“语用”训练纳为教学的重点项目,唤醒语用动机,引领学生置身于语境当中,做到“一课一得”,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一、挖掘语用训练点,践行语用能力的培养

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语用能力的培养呢?答案是挖掘语用训练点,践行语用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或教学一些文章的时候会感觉越教越有意思,越教越有情趣,就是因为文章中一些特别独到的表达方式,精巧的语言,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魅力,吐露着诱人的文字芳香。这些语用训练点是教学中的瑰宝,是掩埋在砂砾中的宝石。教师应在品读中沉吟语句,关注语言,挖掘这些语用训练点。

(一)精彩的遣词造句

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中的“包、裹”和“掀开、剥开”为例,这是课文中的两组动词,同时将“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中的“包”替换成“裹”,学生绝不会提出异议。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就常常在该用“裹”的地方用“包”,一般会根据理解程度来随意替换。为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功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词义的辨析,这既是词语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又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的有效途径。

(二)精巧的句式表达

吴忠豪教授指出,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提升教学质量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典型句式的应用方法。应当立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理解水平的差异,来为学生提供更多情境式模仿训练。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时,里面有很多值得赏析的特色语句,比如其中针对秋天进行描述的句子,在引导学生了解句意以及蕴含的情感时,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式:“它把______(颜色)给了______(谁),_______(怎么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补充。组织学生成立临时讨论小组,部分学生描述道: “它把白色给了菊花,白白的花朵像姑娘的裙摆,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凉爽。”其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随性发挥,尽管这种尝试主要是进行句式模仿,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让他们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懂得该类句式的应用,理清了言语表达的基本思路,切实提高了他们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典型的篇章结构

统编版较之以往教科书的特色之处在于图文并茂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辨析能力,切实将语文要素细分到各个单元之中,以此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剖析词句的含义以及情感表达,充分挖掘课文中潜在的语用价值,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比如在新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夏天里的成长》,课文里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怎样领悟这样的篇章结构呢?可以结合教学方向布置“以该中心句为切入点,还有哪些事物在夏天迅速生长,结合句式来展开想象并模仿”的任务。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夏天生长事物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同时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此之前可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万物生长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在领悟句式应用技巧的同时又领略了文章的篇章结构。

二、置身于语境之中,学习语用的表达形式

平时教学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特别注重语用的训练,但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为用而用,脱离了语境,方法特别不得当。一个词、一句话用得是否妥帖,是否准确,单单拎出这个词、这句话来说是没有意义,也无法判断的。只有把它们放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好坏优劣才能有所判别。众所周知,语用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语境、话语以及意义三个方面。但就当前语用教学的现状来看,“语境意识”尚未走进课堂教学,为语用而语用、把语用单纯地视为语言文字的训练,很难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实质性的改善和提高。基于这样一种误区,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置身于语境之中,在语境之中学习语用的形式,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形式。

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花钟》一文,从语境的视角看,语言准确、生动、富有变化。首先,课文对开花的表达选择了不同的说法。除了午时花、夜来香直接使用“开花”一词来表达,其余的花都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不同的说法只为彰显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特征。其次,同样写开花,表达形式不同,有的说法生动些、有的说法平实些,行文就有节奏感。也许,就“开花”一词而言,确乎直白而平实了些,但当这两个词适时地放到整个语境中,给了整段文字以呼吸的间歇、涌浪的平静,正是这两个最不被待见的字眼,将整段文字照顧得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富有音乐的节奏美。

借鉴“运用不同的句式或者词汇来对鲜花开放的特点进行形象表达”,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所学、所想、所感来进行语言表达。因此,教师可设计这一语用练习:仿照课文中这些写鲜花开放的写法,写一写水果:秋天到了,果园里硕果累累,石榴、苹果、香梨、香蕉、甘蔗……通过品读学习这些表达的特点,引导学生练习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水果的成熟情况,学习语用,运用语用,提升语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唤醒语用动机,点燃真实的语用激情

通过对近几年小学语用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绝大多数小学针对语用的理解停留在“为用而用”:学生仅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语用的实践,但是却无法洞悉其句意。尽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语用实践活动,但是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唤醒学生的语用动机,也无法让学生领悟语用的奥妙所在。只有将语用学习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学生个人的理解、感知,与文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用建构”。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一文为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反复进行情感式的朗读:初读感知——研读感悟——想象感悟——想象复述。从点燃语用激情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复述练习,难以激起学生产生主动的复述动机。

那么,究竟要怎样点燃学生的语用激情呢?不“鹦鹬学舌”,而是直击学生最有力、最深刻的语言之源——心灵。可以将教学进行这样的调整,初读:这类故事是你喜欢的类型吗?该类故事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聚焦:如果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该故事,给人留下神奇而深刻的印象,你认为应当可以立足哪几个方面?预期与暗示:你认为该故事的情感表达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不只是能够引导学生及时把握故事中的关键节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通过将故事情节贯穿于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学生自觉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在唤醒学生语用动机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整体来说,语文教师必须对统编版教科书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握新课改下的有利时机,切实将“语用”训练纳入教学的重点项目,唤醒语用动机,引领学生置身于语境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针对语用价值的剖析,正是学生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的摸索和尝试,在深化语用教学改革的同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责任编辑:向志莉)

参考文献:

[1]  肖丹丹. 指向“语用”的初中文学类文本教学研究[D]. 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21.

[2]  陈云.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用型”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41):5-6.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