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2-04-03 12:27温志成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渗透传统文化

温志成

摘  要:语文课程教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郁而鲜活的血液。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既必要又可行。教师应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五千年传承的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将成果内化成学生的美好人格和综合素养,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心系祖国、热爱家园的感情气质”教学目的,以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民族传承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郁而鲜活的血液。作为农村一线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环境下,即使有着多种文化思维的碰撞,但最适合我们的还是本土的气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华夏五千年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更好地将成果内化成学生的美好人格和综合素养,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心系祖国、热爱家园的感情气质”教学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地在课堂内外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重视节日由来,弘扬优秀家风

当今社会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很高,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却有所弱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一些商家为了达到商业目的,不择手段一味追求利益,只借机赚钱却很少宣传传统节日文化的由来和如何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内容。而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更多还是停留在“享受着只要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快餐模式,继而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主观认为现在的教学就是为了应试。因此,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由来和传承更多是一语带过。现在的小学生对西方节日热情,对本国节日淡漠,他们当中很多人只知道“春节”就是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中秋节”就是吃月餅,“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吃汤圆等。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就淡忘了传统节日文化,更谈不上对优秀家风的深刻受教和努力创建了。中国以华夏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早已形成了家风古训。“天下之本在家”,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优秀传统节日,蕴含着团结邻里、知书达礼、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美德,当中的故事和来历更是真切实在。作为语文老师,把传统节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既学到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又领略到优秀家风古训气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或在课堂中亲自查询相关知识,或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当这些节日到来时,民间会举办一些什么活动来庆祝或纪念的?他们为何要这样做呢?有什么特殊意义吗?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多种形式交流,这样更好地塑造了学生注重亲情、感恩意识、和谐理念,对传统节日文化重视和弘扬优秀家风古训。

二、感受风俗文化,关心家乡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家乡文化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验告诉我们,举办丰富多彩的家乡特色课程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让家乡传统节日走进校园,登上课堂,以感受并体验传统节日带给他们的乐趣。我在讲授六年级《北京的春节》一文后,结合广东省高要区的本地特色围绕传统节日的主题展开活动,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传统节日交流:元月春节就要有针对性地突出其辞旧迎新、欢乐祥和、家庭和睦、团圆平安的主题。教师可以利用寒假时间,布置学生去了解自己家乡春节的传统习俗,对喜欢的春联摘抄练笔仿写,还可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手抄报。到了元宵节,学校在一些固定场所,比如学校的画廊、图书馆等地方开展猜灯谜有奖活动。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猜灯谜的一些常用技巧,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元宵节这一习俗的认识。四月清明节,我根据唐朝杜牧《清明》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鲜明突出“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感恩思源,学生跟随家人踏青的时候要多缅怀感知,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五月端午节来临前讲授《端午粽》,我们可以结合高要区龙舟赛的时间节点开展“细说端午”活动来交流节日的由来和家乡的习俗,鼓励学生课后动手出一期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赛龙舟”为主题的班级板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端午节的相关文化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八月中秋节前结合李白《静夜思》和杜甫《月夜忆舍弟》诗歌,在组织学生感悟诗文并分享月饼的同时,更要让他们从吃月饼的简单的概念中走出来,进而了解到中秋节主要是体现亲人与亲人之间的那份牵挂,日夜盼望得到团圆,事圆人更圆的那份人间真情。今天,这样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到家乡发展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完善,而作为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肇庆市的一员,更应有所担当勇于挑战。这样,学生将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了解风俗文化中感受风土民情,在感知家乡文化中关心家乡的前途和发展。

三、体验传统美德,塑造高尚品质

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就要从小立志奋发图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气概。古有范雎“一饭之德必偿”之说,也有韩信“一饭千金”报答漂母的故事。我在讲授五年级《慈母情深》一课时,学生听着故事,在“感恩的心”一曲中不断反思“养我育我的父母”该如何报答他们呢?不要让爱等得太久,不要让时间留下遗憾。此时,我播放“时间都去哪了”,让学生纷纷诉说父母为了这个家是多么不容易,共享“我将为这个家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下课前我布置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来独自完成,如“给爸爸洗一次脚”“给妈妈做一顿饭”“给爷爷按摩肩膀推敲双腿”“和奶奶轻声笑语聊聊家常”等活动,同时明确告诉学生这就是“传统美德”之一。然后,制成一张签名卡,让学生带回家,让体验到幸福的长辈签名后再带回学校与同学分享。课堂总结后,老师通过布置快速作文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文字组织能力。这既提高了学生爱国护家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传承了感恩父母的优良传统。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验传统美德,以此展现自己对父母的无比敬爱之情,社会传统美德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个体高尚品质得到了全面塑造。语文素材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美德佳话,我们除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道德教育外,还可利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上进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勤俭节约,以及“少年强则国强”的大国担当精神等等对学生不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就油然而生,高尚品质将水到渠成。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既必要又可行。教师通过“大胆创新,认真实践”的思路将课本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润物细无声”地导向学生追求真善美,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焕发出新的璀璨光彩,最终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以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民族传承人。这样,既传承和发展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优化了课堂教学而达到双赢的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淳  洁)

参考文献:

[1] 孙丽芳. 亲其师,则信其道[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0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顾明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曹进庄.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 新课程,2022(01):121.

[5] 张红玉.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2):62-63.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渗透传统文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