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探析

2022-04-03 23:43李婉萍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活案例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

李婉萍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不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科要求,也是社会对公民的道德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探究,在此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产生对法治的认同感,最后把法治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明理践行、知行合一。

关键词:生活案例;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

一、导入时引入生活案例,树立法治意识

导入是整节课的铺垫,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教学伊始,教师就把生活案例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引入课堂,以直接的视觉听觉冲击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巧妙地在学生的心中树立法治意识。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出行》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首先播放了一个生活案例视频:学校的小东同学每天都是由妈妈骑电动车接送上下学。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因为逆向行驶,撞上了一辆摩托车,小东和妈妈都受伤了。学生一边认真观看视频,一边发出害怕的惊叫声。观看完视频后,当教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时,学生说:“小东在上学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小东和妈妈都受伤了。”教师马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车祸呢?”学生不假思索就说:“因为小东妈妈逆向行驶了。”“因为小东的妈妈骑电动车没有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发生了车祸。”此时,教师适时小结并揭示教学主题:“是的,小东的妈妈因为缺乏交通意识,没有遵守交通规则,没有注意交通安全,所以导致了车祸的发生。为了能做到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我们要把安全记心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平安出行》。”教师在导入时巧妙地引入了生活中的案例,以小东的真实遭遇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二、体验时分析生活案例,增强法治意识

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现实的体验情景或再现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同时对生活案例进行理性思考,具体分析,能更容易理解教学的内容,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的目的。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善待我们的“朋友”》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损坏公共设施会对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设计了一个角色体验活动:小英和奶奶在公园里散步,走累了,看到远处有个长椅就想去长椅那里坐坐,休息一下。可是,等她们走近一看才发现椅子上的两块木板都断裂了,椅子不能坐了,小英和奶奶只好继续疲惫地向前走。此时,教师采访扮演奶奶的同学:“奶奶,你此时心情怎样?”奶奶说:“走得那么累,椅子却不能坐,很难过。”教师接着采访小英:“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小英说:“本来长椅放在这里是想让大家走累的时候可以坐一坐,休息一下的,现在长椅被损坏了,即使是累了也不能在这里休息了,损坏长椅的那个人太坏了。”教师接着问:“当公共设施被破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方便。大家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踊跃发言:“有一天晚上,我和妈妈经过村口的时候,发现路灯被损坏了,不能正常照明,路都看不清。我希望那些人以后不要破坏路灯了。”“我发现公园厕所的门上被人乱写乱画,很不美观,有些冲水的按钮都被破坏了,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我看到有些人破坏了共享自行车的二维码,让有需要骑车的人都没办法骑了。破坏公共设施的人应该受到处罚。”学生对自己生活中所见的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保护公共设施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适。

三、讨论时补充生活案例,深化法治意识

讨论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师生或生生之间围绕教学重难点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相互发表看法,相互交流信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善待我们的“朋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围绕问题“伤害我们的公共设施,会有什么后果?”展开讨论,当学生说出损坏公共设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方便,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时,教师补充了一个生活案例视频让学生观看:4岁的小明与爸爸妈妈在街道上行走时,小明向前跑了几步,右脚踩到一个下水道的窨井盖上,窨井盖看起来是完好无损的,但是当小明的脚踩上去的时候,井盖突然就往井里掉下去,小明也跟着掉了下去。学生有的紧张地用手捂住嘴巴,有的用手拍着胸脯,有的已经忍不住发出“啊”的惊叫声。教师马上问学生:“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说:“太可怕了,小明掉到下水道里了。”“为什么小明会掉下去?”“是有人破坏了窨井盖,小明不知道,踩到那里就掉下去了。”老师接着追问:“那你想对破坏窨井盖的人说什么?”学生说:“你破坏了窨井盖导致小明掉到井里,太可恶了。”“窨井盖是公共设施,你破坏了公共设施应该受到惩罚。”此时,教师马上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七条内容,让学生阅读:“盗窃、损毁路面井盖、照明等公共设施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触目惊心的生活案例,清晰明确的法律条文,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进行了讨论交流,对损毁公共设施的行为进行了谴责,并了解了损毁路面井盖还是一种违法行为。

四、结课时利用生活案例,筑牢法治意识

在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常常会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也会畅谈学习的收获,此时,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的主题再次利用课中出现的生活案例进行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出行》一课时,教师在讲到“对酒驾说‘不’”这个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个生活案例:2020年9月2日晚上,在长治市区延安路第六中学附近,一位家长驾车来到学校接孩子回家,但还没有接上孩子,却被交警拦下,原来经交警对其呼气测试,该家长涉嫌酒驾。教师让学生对这个案例发表看法时,学生说:“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喝酒后不能开车。”“这位家长给孩子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喝酒了可以请代驾,自己就不能开车。”

接着,教师马上让学生学习知识窗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或者醉酒駕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在课堂上,学生对这位家长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也通过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知道了酒后驾驶的严重后果。

在结课时,教师再次利用该生活案例,指着板书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同学们,我们要把安全记心上,平安出行就必须要做到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安全的技能。”教师在课末再次利用生活的案例,唤起学生对处罚酒后驾驶法律规定的再次记忆,筑牢了法治的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巧妙地利用生活案例,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简单自然地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掌握法治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责任编辑:罗  欣)

参考文献:

[1] 廉霞.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3):169.

[2] 刘堃.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38.

猜你喜欢
生活案例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
结合生活案例提高道德认知的研究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高中化学新课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导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探析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