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04-08 15:57侯颖,丁锦平
高教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侯颖,丁锦平

摘  要:无论是生态意识提高还是普及生态教育,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园林生态学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尤其是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因此,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文章以高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为例,进行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提出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课程思政目标、构建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实施的“实践-认识-实践”的培养体系。同时,进行民族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三观的培养等思政元素在园林生态学教学中的挖掘, 以期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关键词: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生态文明;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60-05

Abstract: Both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task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cours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y itself contains rich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refo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oriente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y is imperative. Tak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riented b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uts forward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 and constructs the "practice-cognition practice" cultivation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reov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about national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ofessional capac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utlooks on the world, values and life are also explored,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eaching reform

生態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既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涉及到城市、社会的高效组织和管理。伴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如环境、资源和人口等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已成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学科。而园林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园林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园林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以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建设健康人居环境为目的,合理利用资源,调控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并能够依据生态学原理解决园林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园林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应用分支学科,能够起到提高生态意识、普及生态教育的重要任务[2]。无论是提高生态意识还是普及生态教育,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一、园林生态学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园林生态学课程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课程教学内容上,其主要研究城市环境、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的关系、群落和生态系统、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和生态工程等内容,这每个层面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而这些内容可以结合生活环境、周边的园林景观、城市绿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进行讲解,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密切联系社会热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园林生态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能够依据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设计和管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目标设定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让学生进行的实践练习,都会融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学思想,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意识,自然而然地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园林生态学课程能够很好地做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融合、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由上述可见,园林生态学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尤其是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而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虽然无形中也传达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但是仍缺乏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的提升,需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缺乏对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多数是碎片化的思政要素,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因此,如何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找准该课程思政教育的“附着点”,形成“因课制宜”的思政教育体系,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特定阶段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而制定的,因此,课程目标具有阶段性。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各类思想观念交锋、多元思潮文化碰撞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3]。可见,进行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各门课程应适时调整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不能只停留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园林生态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以建设健康人居环境为目的,在解决人类生态环境困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其教学目标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而变化。现阶段,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目标应在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顺应我国目前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强化思政目标,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具体目标为,(1)知识目标:掌握生态学和环境的基本概念、园林植物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理、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基本方法,了解城市环境、资源和污染等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城市环境和园林植物的特点,将生态学基本知识和原理运用在城市园林设计和管理中,增强生态设计和管理能力;(3)思政目标:立足园林生态学涉及的具体专业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课程育人,突出价值引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达到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效果。根据园林生态学课程内容,其思政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一是在园林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意识。鼓励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结合中国梦的实现,坚定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信念;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学科专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从而更好地为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投身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用专业知识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是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以及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思想性、价值性以及人文性[5],把科学知识及其发展中蕴涵的认知基础、价值取向顺理成章地带出来,使学生在“求真”的同时得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三、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生态学与园林学科的交叉应用课程,因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基本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自然法则,因此,在该课程中,思政元素往往隐藏在专业知识背后,通过深度挖掘、合理设计,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发掘思政教育元素,找准契合点,立足园林生态学教学的具体专业内容,有意识地引申到某一自然或社会问题。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达到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效果。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详细设计见表1。

四、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实施

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生态文明意识、民族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三观的培养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且尤以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为重点,构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体系。

(一)生态文明意识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前期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培养国民的生态意识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成为缓解生态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保障[6]。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与宏伟目标,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其生态意识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园林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密切相关,专业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政元素,但一个知识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入,其融入思政元素的角度也就不同,如何使生态文明“进头脑”,并且又能在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中输出,需要系统深入地挖掘和设计。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因此,在园林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地选取一些环境问题、生产实践中的现象、新闻事件、设计案例等作为融入点,实现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从而达到生态文明思政要素由浅入深地渗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园林生态学前两章内容(绪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主要从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方面入手,并在学习环境的相关概念时加入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调查、测定等方式,了解城市里的大气、土壤等污染,园林绿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修复等问题,使学生看到现实生活实践中的环境问题,并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第二章到十三章,主要讲授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思政元素主要从生态学原理、公式等在生产和生活的应用角度选取,阐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如,讲种群增长模型知识点时,先以渔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渔民经常在鱼的数量超过K/2时捕鱼,而把鱼捕到K/2时即停止捕鱼”这个案例作为引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然后讲解环境容纳量K/2捕获策略,即把鱼捕到K/2时即停止,此时渔民可获得最大捕鱼量,并保证后续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快,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实现人与鱼的和谐共生;通过这一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政元素背后的理论依据,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理论层次。第十四章到十六章是园林生态学的应用部分,主要讲授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管理和工程,将园林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案例为主,如,从工业遗产地到艺术园区的北京798艺术区、从废弃矿坑到世外桃源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从造船厂旧址到主题公园的中山岐江公园、从淤泥堆积场到生态公园新典范的江阳畈生态公园等,让学生了解生态学原理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应用,激发学生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的激情。通过这一系列有的放矢地选取思政要素,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遵循着“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过程。

(二)民族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从课程中挖掘出来以达到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先辈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生存环境逐渐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和哲学观点,尤其反映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中。如,在讲授“生态学的形成”知识点时,可以引入我国古代著作中论述的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物和昆虫的生物现象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等,这样的实例彰显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与文化积淀,为生态学的奠基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7];在讲“种间关系”知识点时,引入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家“仁民爱物”的环境道德观、佛教诸流派的尊重生命及其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等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8]。

(三)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建设總的目标就是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则分别体现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在以往的理工科课程中,较多地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弱化了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园林生态学是一门与环境、社会、人类密切相关的学科,既要满足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还要改善环境。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风景园林师肩负着史无前例的艰巨使命,即要在大自然与快速发展的人工环境里找到平衡[9]。因此,风景园林师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国情,因地制宜,积极奉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切不可跟风,进行建设性破坏和制造景观垃圾[10]。如,在讲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章节时,从行业动态引入,从2013年奥雅设计集团主办的“节约与可持续景观论坛”到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的“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向学生传达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将解决人类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作为己任,也体现了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有助于坚定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感。

(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大环境中,网络及各种媒体的广泛普及运用,各种文化思潮涌现,原本的社会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生们对各个事物的看法呈现多样化趋势。因此,新形势下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园林生态学课程中,第二章到第六章讲述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的关系时,每一章都有关于园林植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讲解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青年人如何去更好地适应社会等相关问题。第七章讲授种间竞争内容时,将“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必然伴随着生态位的分化”这一知识点引申到创业和工作中,要正确看待竞争,合理的竞争能够促进创新,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价值观。第八章讲授群落组成关于优势种理论和关键种理论知识点时,引入社会主流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规律[11]。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讲授城市园林生态管理、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内容时,以图片资料和短视频等方式,为大家讲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与逻辑、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五、结束语

园林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城市人居环境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付诸行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园林专业的教育者应以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学科专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深度挖掘园林生态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实现巩固知识和“立德育人”的目的,并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自觉地融入国家的美丽中国建设事业中。

参考文献:

[1]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王艳红,伊力塔,曾燕如.《生态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9):170-172.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赵景柱.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的理论思考[J].生态学报,2013,33(15):4552-4555.

[7]王晓宇,徐泽,王喆,等.新时代高校《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9(26):79-81.

[8]陈娟,王沛芳,王超,等.《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J].教育现代化,2020(10):137-138.

[9]陈弘志,林广思.美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6(12):5-8.

[10]谢甫云.风景园林师职业基本价值观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2-45.

[11]程锦秀.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生态学”蕴含的德育因素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20(4):22-24.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