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记忆的遗产旅游地主客游后感知分异研究
——以南京中山陵为例

2022-04-08 06:07王欢颖陈婉怡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山陵主客外地

王欢颖,陈婉怡

(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城市记忆是城市灵魂的组成[1],承载着城市居民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其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历经时间累积而被集体不断创造、修正和重构的过程[2]。城市中的建筑景观和文化遗产是城市记忆的符码,城市记忆总是和这座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或街区有关[3]。遗产旅游地作为具有突出意义和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的重要旅游地类型,是承载着强烈的场所精神、历史记忆与地方认同的独特城市名片,也是城市记忆的一种重要表征。然而伴随着城市化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特色减弱,使得城市无法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关于城市记忆消费的需求[4]。在此背景下开展城市记忆视角下遗产旅游地旅游感知研究,探讨影响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游后感知的重要维度及两种群体的游后感知是否存在差异,成为当下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目前遗产旅游地旅游感知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研究主体上,Ittelson[5]认为环境认知不仅取决于环境的特性,同时还取决于主体的特性,基于这种主体认知差异,可将遗产旅游地旅游感知研究的主体分为居民与游客两类;研究方法上,由单一的描述性定性分析转向以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数理统计等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问题导向型的实证研究增多;近些年来大数据为旅游感知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与研究视角,基于网络点评数据的扎根理论编码分析[6-7]、内容分析法[8]成为目前较为普遍的研究手段;研究内容上,以居民为感知主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遗产旅游地的居民感知与态度差异[9-11]、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历时性分析[12]、居民感知的结构关系[13]、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影响因素[14-15]等方面;而以游客为感知主体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围绕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评价[7,16]、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6]、基于游客感知的遗产旅游地保护与开发[17-18]等内容展开。近年来,研究的侧重点由原先较多的关注物质形态的遗产地转向更多的关注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地[19-20]。

纵观以上研究,关于遗产旅游地旅游感知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不断拓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视角上,与遗产旅游地感知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从城市记忆视角探讨遗产旅游地感知的研究尚且匮乏;二是研究主体上,学界现有的遗产旅游地感知研究大多针对单一的游客或者居民主体进行实证研究,少有研究将主客双方结合,分析两种群体对遗产旅游地的游后感知分异特征及规律。

基于此,本文基于城市记忆的视角,以南京中山陵景区为案例地,挖掘其承载的城市记忆要素,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获取研究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对遗产旅游地的游后感知差异以及影响主客双方游后感知的重要维度,以丰富城市记忆视角下遗产旅游地旅游感知相关研究成果,为传承和保存城市记忆、增强主客双方对遗产旅游地的文化认同与旅游满意度、促进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理论指导。

1 研究设计

1.1 案例地概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景区内分布有博爱坊、美龄宫等历史建筑及遗迹与前湖、琵琶湖等自然景观,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2007 年中山陵被列为首批国家5A 级旅游景区;2016 年入选首批“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中山陵凝聚了民国文化和历史记忆,是最能反映南京博爱精神的现实载体。总体来看,中山陵见证了南京在民国时期兴衰变迁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城市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南京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据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数据,在南京市各大景区中,钟山风景区年客流量历年稳居前三,在景区知名度、旅游偏好度方面具有遥遥领先的优势,因此选取中山陵作为研究案例地具有较好的典型性、代表性与现实意义。

1.2 城市记忆要素分类

城市记忆是反映社会群体对城市各个时间断面内的有形物质环境和无形精神文化的共同记忆[2],高度浓缩了城市中的有形建筑、景观、文化场所、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文脉、名人、仪式习俗等重要内容。基于前人对城市记忆要素和资源的研究[21-23],对中山陵蕴含的城市记忆要素进行梳理和分类,本文将城市记忆要素分为物质和非物质形态两个层面(表1)。

表1 中山陵城市记忆要素分类

1.3 问卷设计与调查

调查问卷设计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客源地、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等人口统计特征及出游方式、旅游形式、游览次数等旅游行为特征。第二部分为测度主客双方对中山陵旅游感知的结构量表(表2)。本文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研究中的量表设计[18,23,24],结合中山陵城市记忆要素分类,将旅游感知分为物质要素感知维度(X)和非物质要素感知维度(Y),并设计了8 个潜变量、20 个观测变量。其中,物质要素感知维度(X)包括4 个潜变量:建筑景观(X1)、历史遗存(X2)、休闲生活设施(X3)和餐饮饭店(X4);非物质要素感知维度(Y)包括4 个潜变量:历史文化氛围(Y1)、生活氛围(Y2)、地方美食特色(Y3)、博爱氛围(Y4)。此部分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对定性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处理,要求被调查者根据个人的真实感受对问卷的陈述语句表明态度,将回答设置成5 个等级,分别赋予1~5 的分值:1 代表非常不同意、2 代表不同意、3 代表中立、4 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表2 问卷测量题项

此外,为提升问卷量表设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调研小组事先前往中山陵进行实地体验与预调研(向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各发放30 份问卷),依据实地旅游体验与问卷填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初步完善,并邀请参观过中山陵的旅游行业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优化,最终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本研究选择在2019 年3 月、4 月、12 月,先后进行了3 次集中实地调研,在中山陵核心景区、明孝陵景区、灵谷寺景区出口向游览结束的游客随机发放问卷并现场回收。由于问卷调查对象为已经游览过中山陵的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因此向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各300 份,分别回收问卷251 份和273 份,剔除无效样本,最终有效问卷数分别为235 份和243 份,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3.6%和89.0%。此外,分别选取了3 位本地居民和10 位外地游客进行深度访谈。

1.4 样本结构

受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居民样本的女性比例略低于男性,游客样本的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居民年龄以18~24 岁、25~45 岁为主,两者占比74.04%;游客年龄在25~45 岁者最多(46.91%),这与中青年人更喜欢外出旅游、更倾向接受问卷调查有关。受教育程度上,调查对象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大多为大专/本科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两者占比高达6 成以上(居民72.34%,游客65.02%)。职业构成上,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居民38.72%,游客30.86%),公司职员次之(居民22.13%,游客23.05%),这或许与学生群体闲暇时间较多有关。月收入方面,居民、游客中收入在2 000 元以下的中低收入人群占比最高,分别占比37.02%、30.04%,这主要受无收入的学生群体的影响,符合职业构成情况。客源地分布上,55.14%的外地游客主要来自江苏省内,省外客源地主要包括安徽、浙江、上海、山东、北京、河南、河北等地。旅游形式与游览次数上,居民多与家人/亲友同游(70.21%),游览次数超过4 次者最多(36.17%);游客以与家人/ 亲友同游(38.68%)和旅行社组团游(32.92%)为主,第1 次到访者居多(58.02%)。总的来说,中山陵位于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城市南京,客源市场以江苏省内城市及南京周边近邻省市为主,旅游资源主要吸引中青年人群;外地游客样本的人口特征与中山陵的资源区域指向和客源市场定位相符合,样本结构合理,具有代表性。

2 主客旅游感知结果分析

2.1 因子分析

首先运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样本信度检验,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样本数据的克朗巴哈信度系数(Cronbach's α)分别为0.874、0.837,表明问卷数据信度良好,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效度分析采用KMO 和Bartlett's 球性检验两种方法,以检验量表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样本数据的KMO 值分别为0.831、0.802,均大于0.7,Bartlett's球形检验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量表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观测变量的选取标准为因子载荷≥0.5,对历史遗存的宣传展示到位(X23)、旅游交通便利,景区标识明确(X33)这2 个在外地游客样本中因子荷载未达到0.5 的题项予以剔除,之后再次对剩下的18 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后,按照特征根值大于1 的原则提取公因子,两组群体最终各提取得到8 个公因子。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的8 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1.119%、76.229%,可解释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说明提取的8 个公因子是合理的。

运用AMOS 21.0 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主客双方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荷载在0.69~0.96 之间,没有必要再剔除任何观测变量,模型的基本适配度良好;各潜变量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均大于0.5,达到检验标准,表明数据具有较好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

2.2 均值分析

研究采用均值分析探讨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对中山陵游后感知的差异性,结果如表3、表4 所示。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方面,整体来说本地居民的感知评价高于外地游客,建筑景观(X1,居民4.84,游客4.80)与历史遗存(X2,居民4.73,游客4.64)为感知的焦点,主客双方对两者的感知相对一致,而对休闲生活设施(X3,居民4.10,游客3.38)、餐饮饭店(X4,居民4.13,游客3.58)这两个维度的感知较弱且感知差异较大。观测变量中,主客双方对建筑中西合璧,宏伟壮丽(X11)和建筑设计体现孙中山先生的文化思想(X12)、自然环境优美(X21)和历史遗存丰富(X22)的游后感知评价都相对较好,表明中山陵的建筑景观价值及历史遗存丰富普遍受认可;本地居民对休闲娱乐设施丰富齐全(X31)、步道、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便利(X32)、老字号餐饮店多(X41)、餐饮店类别丰富(X42)的游后感知较好,而外地游客感知较差。结合与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访谈结果,本文认为这是由于中山陵作为陵墓型遗产旅游地具有一定特殊性,其自身缺乏食、游、购的“造血”功能,未能满足外地游客对遗产旅游地的多样化旅游需求,外地游客希望在中山陵体验到更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与便利的服务设施;此外中山陵景区中的老字号美食店铺较少,现代连锁餐饮和快餐店居多,旅游商品以雨花茶、盐水鸭、丝绸等南京传统旅游纪念品为主,缺乏中山陵文化特色。

表3 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游后感知观测变量EFA 和CFA 分析结果

表4 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游后感知公因子分析结果

相较于物质要素游后感知,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各维度均值明显普遍偏低。主客双方对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均呈现从历史文化氛围(Y1,居民4.61,游客4.64)、生活氛围(Y2,居民4.45,游客4.05)、地方美食特色(Y3,居民3.59,游客3.12)、到博爱氛围(Y4,居民3.43,游客3.04)依次减弱的特征。整体来看,主客双方对历史文化氛围(Y1)的游后感知与评价最好,生活氛围(Y2)次之,对地方美食特色(Y3)、博爱氛围(Y4)的感知均较弱,其中两种群体对地方美食特色(Y3)的感知差别最大。观测变量中,主客双方对名人文化氛围浓(Y11)、孙中山文化思想浓厚(Y12)的感知最好,且外地游客感知优于本地居民,表明中山陵在名人文化氛围营造、民国历史普及等方面较为成功;此外中山陵建设有南京市区内首条智能健身步道,在访谈中不少居住在景区附近的居民表示常去中山陵散步、锻炼身体,因此本地居民对休闲氛围优良(Y21)感知较好,高于外地游客;外地游客对风味小吃美味纯正(Y31)、公益帮扶活动丰富(Y41)和教育科普活动多样(Y42)的感知最弱,而本地游客的游后感知与评价一般。这反映了中山陵景区的美食店铺欠缺金陵特色,口味一般,未能给外地游客提供难忘的美食体验,而本地居民对景区内的风味小吃口味及制作技艺亦有所不满;同时中山陵园管理局虽然定期组织博爱公益导游活动、旅游定向帮扶、青少年科普教育等活动,但由于相对滞后、单一被动的宣传推广方式,除了少部分本地常住居民经常参与,有较好感知,多数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没有机会体验感受这些公益活动。

2.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假设检验

目前探讨城市记忆和游后感知维度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尚且匮乏,仅有Lewicka[25]就城市记忆和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周玮等分析了城市记忆与文化旅游地游后感知维度之间的关系[23]。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构建主客双方对中山陵旅游感知的假设关系模型,假设关系如下:

H1:X1→X 建筑景观对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有显著影响

H2:X2→X 历史遗存对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有显著影响

H3:X3→X 休闲生活设施对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有显著影响

H4:X4→X 餐饮饭店对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有显著影响

H5:Y1→Y 历史文化氛围对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有显著影响

H6:Y2→Y 生活氛围对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有显著影响

H7:Y3→Y 地方美食特色对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有显著影响

H8:Y4→Y 博爱氛围对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有显著影响

H9:X→Y 物质要素游后感知维度对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维度有显著影响

主客双方假设关系模型的内生结构变量为物质要素游后感知(X)、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Y),外生结构变量为物质要素游后感知的4 个潜变量(X1、X2、X3、X4)、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的4 个潜变量(Y1、Y2、Y3、Y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的关系拟合要求,假设潜变量X1、X2、X3、X4之间和潜变量Y1、Y2、Y3、Y4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运用AMOS 21.0 软件分别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游后感知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表5),结果表明潜变量X1、X2、X3、X4之间和潜变量Y1、Y2、Y3、Y4之间互不影响,说明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单维度对物质/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的影响程度。整体适配度方面,主客双方绝对适配指数RMSEA、GFI 均达到相应标准;简约适配度指数中,PGFI、PNFI 均大于0.50 的参考值,本地居民的AGFI 指数值达标,而外地游客的AGFI 指数值为0.898,略低于0.90 的评价标准,说明模型的整体适配度良好。

表5 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游后感知模型的拟合指数

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分别对主客双方各假设路径的系数估计值和显著性进行检验;假设检验的标准为达到P<0.05 的显著性水平则假设关系成立,未达到则假设关系不成立,检验结果如表6 所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X→Y 假设的路径系数值分别为0.53、0.61,均通过C.R.值和P 值检验,表明假设关系H9 成立,即主客双方的物质要素游后感知(X)与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Y)之间存在显著且重要的路径关系。从主客双方潜变量的路径系数与检验结果来看,X2对X、Y4对Y的路径系数小于0.50,且未通过P<0.05 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假设关系H2、H8 不成立,即历史遗存(X2)对主客双方的物质要素游后感知(X)的影响不显著,博爱氛围(Y4)对主客双方的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Y)的影响不显著;而X1、X3、X4对X 以及Y1、Y2、Y3对Y 的影响路径系数均大于0.50,且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假设关系H1、H3、H4、H5、H6 和H7 都成立,即建筑景观(X1)、休闲生活设施(X3)、餐饮饭店(X4)对主客双方的物质要素游后感知(X)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历史文化氛围(Y1)、生活氛围(Y2)、地方美食特色(Y3)对主客双方的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Y)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表6 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假设关系模型的验证结果

其中,对主客双方物质要素游后感知(X)影响最为显著的变量为休闲生活设施(X3),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路径系数分别达0.93、0.83,建筑景观(X1)的影响次之,餐饮饭店(X4)的影响最小;对本地居民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Y)影响最大的变量依次为生活氛围(Y2)、历史文化氛围(Y1)、地方美食特色(Y3),而对外地游客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Y)影响最大的变量则依次为历史文化氛围(Y1)、地方美食特色(Y3)、生活氛围(Y2)。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南京市中山陵景区为例,试图揭示主客双方对遗产旅游地游后感知的分异特征,为遗产旅游地的持续发展与城市记忆的传承提供借鉴。研究结论如下:

(1)主客双方对中山陵景区的旅游感知存在分异,具体表现为:整体来说本地居民对中山陵的游后感知评价高于外地游客;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方面,建筑景观与历史遗存为感知的焦点,主客双方对两者的感知相对一致,而对休闲生活设施、餐饮饭店两个维度的感知较弱且感知差异较大;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方面,主客双方对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均呈现从历史文化氛围、生活氛围、地方美食特色、到博爱氛围依次减弱的特征;主客双方对历史文化氛围的游后感知基本一致,对地方美食特色的感知差别最大。

(2)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假设检验结果可知,建筑景观、休闲生活设施、餐饮饭店对主客双方物质要素游后感知产生正向影响,历史文化氛围、生活氛围、地方美食特色对主客双方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存在正向影响,历史遗存与博爱氛围的影响均不显著;此外物质要素游后感知与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各个维度的影响效应有所不同,对主客双方物质要素游后感知影响最为显著的维度是休闲生活设施;对主客双方非物质要素游后感知影响最大的维度分别为生活氛围、历史文化氛围。

但由于城市记忆视角下有关遗产旅游地旅游感知的研究目前较为匮乏,因此对旅游感知观测变量的选取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同时受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在样本采集数量与调查时间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中应拓宽数据来源、增大样本量,在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获取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线上问卷及网络点评数据等大数据进一步验证分析主客双方的旅游感知,从而使研究的结论更具有科学性与普遍意义。

猜你喜欢
中山陵主客外地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经验与存在
器乐考级的历史演进及主客认同
北京郊区外埠车猛增本地人高价买外地牌
风雨90载中山陵
中山陵为何无墓志铭
借伞
没有不会停下来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