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2022-04-09 15:56李石
北京纪事 2022年4期
关键词:寒食节介子寒食

李石

过去的清明节对于老北京人来讲,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在清明节这天,老北京人都要忙着祭祀先人,要在家给祖先牌位摆贡品,要给先人们磕头、上坟、烧纸。而每到清明节前后这几天,北京人家家户户不起火,不吃热东西,而是吃前些天预备下的冷食。从而诞生了老北京的小吃“寒食十三绝”。虽然说清明节不能动烟火,但是北京人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是一定要给故去的人烧纸的。由于节气的原因,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北京的柳树开始长出嫩枝,因此,北京人还有在门上插柳的习俗。清明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祖、吃寒食、插柳、射箭等。

实际上,从民俗的角度说,清明本不是扫墓的日子。所谓清明,顾名思义,清是相对于枯而言,草木兴旺为清,万物皆清、生机勃发为明。清明原本是春天到来的节点,象征着光明灿烂。清明是古人庆祝万物繁茂、欣欣向荣的日子。真正扫墓的日子是寒食节,相比之下,古人更重视寒食节,寒食节从冬至后第105天开始,比清明节早3-4天。古人重视寒食节,有两个原因:一是春天快要到来,人的生理随着气候变化,内在东西此时也要生长,因此易产生内火,故应用“寒食”去燥气;二是古人认为火是对于生命非常重要,是生命的来源之一,但火要节制使用,否则易成灾,所以需要一个节日来调整人与火的关系。古人在“寒食节”这一天举办停火仪式,唐朝以前,这个停火仪式要维持一个月,所有家庭只能吃冷餐。其间官吏要到民间监督,凡不认真执行停火的家庭会遭到处罚。寒食节结束后,要等皇家举行完赐火仪式,这样民间才可以重新使用火。一个月的寒食,对人的身体伤害较大,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历史上,曹操曾上书汉献帝,认为寒食节停火劳民伤财,应予废除。到唐朝,寒食节改为三天,成了法定假日。

那古人为什么要在寒食节扫墓呢?这个习俗据传是源于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人,是晋献公的儿子重耳的侍从。重耳落难并遭遇饥饿时,侍从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给重耳吃作为食物。像他那样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的忠臣实在难得。以后,重耳成了晋文公,介子推照顾老母隐居绵山,拒绝接受封赏。重耳派人去找他,因山林茂密,有人出主意说不如烧山,介子推孝敬其母,必然会带着母亲出来。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有出来,后来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烧死在柳树下。介子推以身体覆盖其母,以防被火烧坏,据历史记载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恰好是寒食节。古人以此附会,认为这是寒食节断火和扫墓的原因。用人格化的手段去讲述历史,是民俗中常见的情况。介子推忠君孝母,被认为是完美的道德典范,有了这样的典范,寒食节就更容易深入人心。于是,在民间逐渐形成了寒食节去绵山,头戴柳枝编成的花冠,为介子推扫墓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过渡到为自己的祖先扫墓。

绵山坐落在山西,山西所对应天上的星宿恰好是火星。唐朝李渊曾任太原太守,并从这里起兵,拥有天下。故而唐朝官方非常重视寒食节,在官方倡导下,寒食节成了重要的节日。到了宋朝,原本会推倒前朝一切旧制,比如项羽烧阿房宫,既然是改旧制,那么寒食节也要改,但寒食习俗已深入民间,无法取缔。宋朝就将其推后到清明进行,这样,清明原本是象征万物复兴的节气,变成了怀念先人之恩的节日。

人们常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概括为四个字——慎终追远,这是咱们汉民族优秀的传统。终,指死亡,远,即祖先,慎终追远,就是说要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推衍开来,就是要礼敬先贤,尊重传统。

我觉得,虽然老北京人把清明节看成是慎终追远的日子,但形式上却寓教于乐——老北京人就把扫墓和踏青两种活动结合起来,既庄严肃穆,又和谐畅快。

老北京的清明节首推的民俗活动就是放风筝,因为清明正赶上西北风转东南风季节,适合放飞风筝。过去老北京有城墙,非常宽阔,人们可以爬上去放风筝,既安全又有趣。当时北京也没有那么多高层建筑,可以从东直门一眼看到西直门。此外,荡秋千、踢毽子、蹴鞠(音“促驹”)、抖空竹、拔河等,都是在老北京清明节期间最受人们欢迎的民俗活动。

风筝起源于咱们中国,这是有历史考证的。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中国的风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直到很晚风筝才传到欧洲,今天已经传遍了世界。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李纨劝黛玉:“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掉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当紫鹃要去捡拾地上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劝阻她:“别拾人家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期盼消灾的手段之一,不能轻易去捡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别人的晦气。

旧时老北京人家的孩子没钱买风筝,就找旧帘子棍做架子,糊个“屁帘儿”满大街地放着玩儿。有钱的北京人家则会选择“城北的大沙燕、城南的黑锅底”,指的是北京人最喜欢的、京城有名的沙燕风筝。它属于硬翅类风筝。

除了这些,北京人在清明节当然也不会忘记吃。著名的“寒食十三绝”正是清明节的小吃系列。有吃,有玩,清明踏青才真正是在“过节”。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学习抖空竹

演員成龙津津有味地抖空竹

猜你喜欢
寒食节介子寒食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4月3日寒食节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
大型强子对撞机检测到B介子衰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