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路径

2022-04-09 07:49何晶晶
英语教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科外语应用型

何晶晶

引言

学界一般认为“新文科”概念源于美国。最早明确提出新文科理念(new liberal arts)并推动相关项目实施的是Alfred P.Sloan基金会(曲卫国、陈流芳 2020)。基金会将应用数学(applied mathematics)、计算机技能(computer literacy)及技术常识(technological literacy)这三个科学技术性基本能力看成新文科理念教育的核心内容,鼓励把量化推理和技术常识置于大学教学大纲的中心位置(Goldberg 1986)。Hiram 文理学院院长瓦洛塔(Varlotta 2017)从文理学院自身生存的角度出发,再次提出新文科项目,旨在教会学生掌握在本科学业中创造性和批判性地运用技术指导自己的能力。我国的新文科建设于2018年10月初现端倪,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开启。2019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强调在新文科建设方面,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家;通过推动新文科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派。2020年11月发布《新文科宣言》,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教育部发布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上)》,提出英语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0)。我国外语类高校正积极探索外语人才培养途径,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新文科背景下“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提倡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修伟、田新笑 2019)。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英法双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实验班,探索大思政格局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姜智彬 2020)。下面基于新时代外语人才的需求变化,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内涵,解析“外语++”人才培养实践,期望丰富相关研究,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内涵

“外语++”是将外语能力作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在“外语+”的基础上进行更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推动外语专业建设走向多学科融合的新文科发展道路。理论上,“外语+”是以“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和“二语教学语用学”(L2 Instructional Pragmatics)研究为基础,符合二语习得规律中的认知调节规律(Mediational Nature of identities),并借助三个要素的相互依存,即主体身份设定(Identities)、内部自我(Self)和外部世界(World),保证外语人才职业素养(包括区域经济文化服务能力、外语提升能力、职业规划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的稳定性(姬宏 2020)。因此,“外语++”要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良好的思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语运用能力。

“外语++”即“外语+核心专业+他专业”,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以扎实的外语知识为基础,融合新的专业知识和特色岗位知识(见下图)。其中的“+”并非简单相加,而是知识融合和能力叠加。以语言沟通能力为前提,打破专业、学科壁垒,以思政育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以专业知识和特色岗位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最终实现“文工融合”“文文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集群化。“外语++”人才理念的内涵为“会语言”“精领域”“重实践”。其中,“会语言”即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能有效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精领域”即精通新的专业知识和特色岗位知识,成为契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重实践”注重知识应用与创新实践,通过校企合作、专业跨界、校地互动协同育人,将应用与复合这两个人才维度有机融合与同向推进,充分体现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实践。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二、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路径

结合“外语++”人才的内涵,借鉴全人教育、二语习得、建构主义等理论,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不断改革机制体制,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全方位打造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践“三进”课程体系,培养“会语言”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2020)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在课程体系中实践“三进”,深入学习多语种版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治国理政》)的思想内容,建构全方位育人的外语类课程思政体系。

首先,在听、说、读、写、译专业核心课程中挖掘教材的显性与隐性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治国理政》中的“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美丽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内容,培养学生学会《治国理政》核心主题词及内容的多语种表达,助力城市外宣活动,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将“全人”培养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强调能力、知识与人格塑造相结合,注重逻辑类、博学类、实践类通识课程,通过案例学习和分组讨论提高文科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强化其语言表达与沟通协作能力。

最后,拓展第二课堂,做到知行合一。例如,举办多语种党史热词翻译大赛、TED演讲大赛、“SES带你逛巴蜀”英语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视角,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传达中国声音,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语言技能,培养家国情怀。

(二)建设外语类专业集群,深化“精领域”复合型人才

除了必须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要为其构建其他专业的部分知识与能力,如此融合核心专业知识、他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所涉及的专业集合称为专业集群(尹大家、涂开益,等2019)。应用型外语类专业集群设置的依据是对接产业链和职业岗位,其构架是“外语+核心专业+他专业”,其构建边界是知识融合和能力叠加。

第一,深入了解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实操能力及岗位从业素质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产业链确定应教知识,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和学业评估。

第二,精准聚焦现代语言服务行业(教育、翻译等)和涉外服务行业(跨境电商、外经、外贸等)的人才需求,按照校内、校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模式,建设由“外语+核心专业+他专业”构成的外语类专业集群。比如,“英语+学前教育+管理知识”培养英语基础好、幼教能力强、懂幼儿园管理的双语学前教育人才;“日语+信息技术+软件外包知识”开设对日信息技术服务就业定向班,校企联合培养以日语为工作语言、掌握信息技术服务技能的创新人才;“法语+外经+工程类别知识”培养以“一人工作模式”取代传统“法语译员+专业人员二人工作模式”的应用型外经人才。

第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编写外语类特色课程教材,如《工程技术法语》《英语学前教育》《英语会展项目管理》等。首先,将学生就业较集中的行业或领域确定为特色课程教材编写所涉及的行业或领域,教材应突出跨界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多途径收集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一线素材,如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素材;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直接接触大量真实行业素材;挖掘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关系,提取真实素材等。最后,满足契合度、可教度、通用度的维度考量。契合度指个性特色浓厚(对准某个人才细分市场的需求)、精准指向我国与目标语国家合作的产业、服务地方经济、采用真实素材、用目的语学习行业知识,输入材料难度合理,选材多样,语言地道规范;可教度要求对学术知识进行改造,对第一线真实素材进行处理,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确定单元目标、练习内容、学习任务,保全真实素材原有的科学体系和术语原貌;通用度指涵盖学习通用行业知识,为学生未来进入某个具体行业奠定基础。

(三)深化校企合作,促成“重实践”创新型人才

有效培养“重实践”创新型人才,聚焦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

第一,以人才需求较多的行业大公司、大企业为合作对象,通过校企共建虚拟学院,以“外语++”为模式,以订单式培养、项目式培养为新途径,共同调研人才需求、制订培养方案、共享师资资源、共建实践基地等,实现高质量的产教融合。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领域、企业的合作,培养优秀应用型涉外人才,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的引领作用。大量采用校企合作真实任务与真实过程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以真实行业工作流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三,建立校企融合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基地。例如,建立本地化运营中心——多语种跨境电商实训基地,以学生为主要运营者,开展亚马逊等国际平台B2C业务。

第四,开展创新创业俱乐部专题学习和调研学习、SYB大学生创业培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注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对标“会语言”“精领域”“重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个性化、自主化和区域化的“多语种++”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人文底蕴、精通核心专业知识、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外语人才。

本研究将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语言教育相结合,将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将知识结构优化与外语专业特色相结合,对接市场需求,探索科学、高效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期待为我国高校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文科外语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