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2022-04-11 23:08蒋雯孙殿凯寇悦
科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辅导员

蒋雯 孙殿凯 寇悦

摘要: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现实需要。三全育人视域下,仍存在全员化参与性不足、全过程个性化指导乏力、全方位指导合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应当通过强化价值认同、整合育人资源、创新育人模式来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

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较为关键的两支力量,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既应做到各司其职又要注重相辅相成,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本文从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出发,通过对协同育人现实困境的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能为高校“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借鉴。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内在要求

从教育主体来看,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都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来开展工作的。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学业导师在推动学风建设、学业规划指导、考研教育指导、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两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都是为了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是优化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保障

从育人工作来看,辅导员和学业导师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工作是相通的。辅导员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班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考研留学指导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业导师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来使得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思想引领和专业教育两方面的协同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发挥思政教育的“共轭效应”。

(三)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是多元化的,由于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还没有完全成熟、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能形成两者协同育人的体系才能全面提升育人失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全员化参与性不足,认识不够导致意识不强

虽然辅导员与学业导师的教育主体是一致的,育人工作也是相通的,然而实际工作中两者的协同意识还是不够强,辅导员和学业导师未能做到主动沟通、整体联动,从思想层面上看,往往存在学业导师对思政工作不够关注以及辅导员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不够了解的问题,导致在育人工作中未能做到全员化参与,也就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二)全过程个性化指导乏力,力度不强导致效果不好

学业导师可以通过课堂直接了解到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情况,而辅导员往往需要通过班干部和学期末的成绩单才能获知学生的情况,现实情况中往往会存在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有信息滞后的问题,因此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在育人工作中如果没有形成协同模式就会导致指导效果无法实现最大化。

(三)全方位指导合力不足,机制不畅导致管理受限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会通过开设一些理论课程来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还会通过一些职业规划大赛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工作往往都是辅导员在承担,学业导师未能充分参与进来,这样就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就业指导效果。往往是因为高校大都已经建立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考核及管理制度,但是还未形成将两者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也就无法充分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

三、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策略

(一)强化价值认同,树立“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理念

价值认同是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强调“辅导员-学业导师”的价值认同,即强调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对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视。由于高校中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不同、不同部门的职能也不同,因此需要尽可能减少不同人员群体的身份认同矛盾,明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真正实现高校协同育人体系由外力推进向自我驱动的深层转变,从而培养“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亟需的价值认同意识。

一方面,构建价值共同体,凝聚建构共识。通过对高校学生之爱、立德树人之善、交往实践之和的理念倡导和价值宣扬,构筑协同育人理念认同与价值共识,进而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机制。另一方面,落实协同育人主体责任,增强行动自觉。在凝聚建构共识的基础上,需要让辅导员以及学业导师切实承担各自的教育责任,并提升两个主体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在育人目标、育人方式上形成共识,从而在行动上自觉落实。只有从思想层面提高认识,才能使辅导员、学业导师形成教育共同体,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整合育人资源,搭建“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工作平台

高校“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工作平台需要明确的目标导向以及价值理念,即基于“大思政”的育人体系,遵循规范的运行机制而形成的有机体,在家庭、辅导员、学业导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互通共享的状态。

一方面,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协同平台建设。课程思政要求教材要含有思政元素,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以及学业导师的作用,辅导员可以将长期积累的育人经验融入到专业课教材编写中,同时学业导师需要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提升育人实效。另一方面,融合多元主体力量,提升协同育人效能。“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是学校在与社会、家庭等其他主体互相融通中完成的,因此,高校应当加强与家庭的沟通联系,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未来规划。通过挖掘各主体共同利益,促进协同育人主体内部价值意识的凝聚,强化心理认同和身份归属,使协同育人主体相互尊重、彼此认同,从而产生集体认同感,以此促进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提升育人效能。

(二)创新育人模式,构建“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评价体系

为了在“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体系下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应当通过整合化创新机制、多元化协作机制、明晰化责任机制、规范化管理机制和科学化评价机制为各育人主体制定共同的行动规则与行为要求。

一方面,聚焦学生成长需求,明确共同体职责分工。以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为标准,加强辅导员与学业导师的团队建设,不断协调并发挥各学科优势力量,形成育人主体之间强大的内力驱动。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师生素养、硬件设施和生源状态,根据总体要求和建设大纲,以各院、各专业实际情况为参照,提出并明确各部门各主体的育人责任,从而使各行动主体能够清晰把握育人目标与教育责任,并强化目标统一和功能联结。另一方面,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优化育人工作体制。以校级领导、院级协同、系级融合为基本内容,明确辅导员及学业导师的分工,各负其责,共享育人资源。将思政工作实效定量化体现在考核评价中,通过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辅导员-学业导师”互评与学生对两大育人主体的评价来测评育人实效,强化考核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振华,朱蓉蓉.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2):58-60.DOI:10.19865/j.cnki.xxdj.2022.02.019.

[2]蔡翮飞,余秀兰.高校学业指导之审思:理论意蕴、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01):31-37.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1.017.

[3]白海燕,付聰.思政课教师促进课程思政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3):93-94.

[4]李洪波,董秀娜.协同·贯通·融合: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21(21):36-38.

[5]曾颢,赵李晶,黄颖.学业导师制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自我扩张的中介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21(01):49-58.DOI:10.13694/j.cnki.ddjylt.20201117.001.

(本文系2021年江苏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重点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JDXGZD20210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