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2-04-12 05:12黄小娜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中历史教学资源

【摘要】本文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结合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使用情况,论述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一是深入挖掘历史教材资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常规教学;二是合理补充本土历史资料,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历史活动课;三是精心选择地方城市历史资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历史研学活动。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初中历史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7-0007-03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通过学校教育培育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这是一项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下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学资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历史教学。本文拟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广西的历史变迁,探索初中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挖掘教材资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常规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七年级上、下册学习中国古代史,揭示自秦朝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八年级上、下册学习中国现代史,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中国古代史有不少内容涉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这些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程资源。如: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学生可以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学习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学生就会明白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的。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中国现代史也有部分内容讲述的是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如,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对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就会明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历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资源,梳理与整合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在达成知识目标与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历史常规教学。

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挖掘历史教材中与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如:秦朝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设立了桂林郡、象郡;土地革命时期,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西百色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初期,广西将领李宗仁指挥了台儿庄战役;等等。这些内容虽然不多,但是也要引起重视,注意挖掘相关历史素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当中。

以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为例,这一课的课程目标是“知道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两名历史教师(一名来自南宁市,一名来自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想法不同。来自南宁市的历史教师将课时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增加了“结合秦朝开凿灵渠、设置桂林郡和象郡的史实,了解秦朝对广西的管辖,认识广西归属中央管辖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意义”这一教学目标。来自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历史教师增加的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途径,查找环江在秦朝的郡县归属,结合课本内容和收集到的史料,谈一谈归属中央管辖对环江历史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在这节课中,两名教师都设置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教学目标,但指向不同:来自南宁市的历史教师让学生站在广西的角度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来自环江的历史教师则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本县历史资源,加深对本地历史的认识,深入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适当补充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广西地方历史知识。如,教学“两宋时期对边疆的治理”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将苏缄抗击交趾入侵最后全家殉难的历史事迹融入教学;讲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边疆危机”时,可以引入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讲授国民革命时,可以增加孙中山为筹备北伐事宜,曾三次驻节梧州的相关史实。这些史实或人物事迹与学生生活所在地相对接近,且历史事件线索清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家国情怀这一主线,把地方历史知识与教材主干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融会贯通,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真切感悟家国情怀。总之,立足历史教材,联系地方实际,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有利于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补充地方史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历史活动课中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涉及广西地方历史的内容并不多,即便教师在常规教学中有意识地补充地方历史内容,学生对地方历史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必须在历史活动课中适当补充地方历史素材,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与中原地区存在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央政权对广西的管辖情况;广西各族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的交往交流交融;等等。这些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主旨相一致的广西地方历史,虽然没有在历史教材中出现,但是对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积极收集和整理与广西地方历史相关的文献资料、学术著作、影像资料,把地方史资源融入历史活动课中,将地方史料与学习主题进行整合,设计适合初中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历史活动课。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历史活动课:从广西先民使用瓷器看广西的民族交融、广西土司制度的演变看中央政府对广西的管理、从节日民俗看中原文化对广西文化的影响、北民南迁对广西历史的影响等,这些历史活动课主题明确,都指向家国情怀中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教学历史活动课,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一名教师在教学主题为“从广西先民使用瓷器看广西的民族交融”历史活动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三项学习任务:①调查广西出土的先民使用瓷器的情况;②分析广西先民使用瓷器的特点;③从广西先民使用瓷器特点看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然后分析和整合资料,最后撰写学习报告并将学习报告制作成课件。课中,每个小组派一名成员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和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历史活动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参与学习过程,还参与评价过程,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培养民族情感,涵养家国情怀。历史活动课可以弥补历史教材中广西地方历史内容的不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历史活动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结合“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可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中,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广西壮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然后展示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的美好生活。在“三月三,壮乡美”历史活动课中,学生需要参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件的制作等,通过网络、书刊等途径查阅“壮族三月三”的素材。有的学生提供自己与父母共同制作五色糯米饭、跳竹竿舞的视频,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五色糯米饭、跳壮族舞蹈、唱壮乡山歌。“壮族三月三”是民族传统节日,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历史活动课中,有利于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精选城市历史资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伸到历史研学活动中

广西各市历史发展虽然有共性特征,但也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记忆,教师将城市历史资源融入历史研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城市历史资源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学活动,如结合南宁市本土历史设计主题为“访邕州知州苏缄殉难遗址”“参观昆仑关战役博物馆”的研学活动;结合柳州市本土历史设计主题为“柳宗元的柳州生涯”“柳州螺蛳粉发展简史”的研学活动;结合桂林市本土历史设计主题为“抗战全局视野下的桂林文化”的研学活动;结合钦州市本土历史设计主题为“从合浦汉墓看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合浦”的研学活动;结合百色市本土历史设计主题为“百色起义与广西民族团结传统”的研学活动;结合崇左市本土历史设计主题为“孙中山与镇南关起义”的研学活动;结合梧州市本土历史设计主题为“中共广西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的研学活动。历史研学活动依托城市丰富的历史资源,目标指向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旨在让学生在历史研学活动中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拓宽历史视野,感悟家乡悠久的历史,明白家乡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以“柳宗元的柳州生涯”历史研学活动为例:在研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给学生分组布置研学任务、落实安全事项,安排学生与柳侯祠的工作人员进行对接等。在历史研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分成3个学习小组参观柳侯祠,听工作人员介绍柳宗元的生平经历,与工作人员进行交谈,了解柳宗元在柳州的故事、柳宗元对柳州的贡献、柳宗元及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通过触摸、交谈、观察、倾听,学生对城市本土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仅靠阅读书籍和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与祖国的情感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历史实践活动,才能够深切感悟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挖掘教材资源、适当补充地方历史素材,探索适合广西区位特点和学生学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途径,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开发和利用历史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三要三不要”。第一,要以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教学资源,而不是将地方历史资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第二,要合理处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选取能够彰显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学习素材,不要把所有的地方历史资源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第三,要结合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历史常规课教学、历史活动课和历史研学活动,不要将这三种教学活动变成随机无序的教学行为。

历史常规课、历史活动课和历史研学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占的比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师要有选择地开展历史课教学。如,学生进入初一,教师就要对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个整体的规划,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学科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只有精心策划、有效实施历史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广西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教师在培育铸牢初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合理开发和补充地方历史素材等,通过历史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并铸牢初中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

[2]张健.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程与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王永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

[4]暨爱民.国家认同建构基于民族视角的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纳日碧力戈.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黄小娜(1971— ),广西环江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育。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中历史教学资源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