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建议

2022-04-12 01:37梁冰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初中语文

【摘要】本文分析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回忆性散文的数量、分布特点、叙述视角和特征,从四个方面给出回忆性散文的教学策略:一是将阅读、写作与“名著导读”相结合;二是联系语文要素,教给学生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三是将散文的共性与回忆性散文的个性相结合;四是尊重学生的初始体验和感悟,发散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 回忆性散文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7-0085-03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编排的散文篇目较多,而回忆性散文在所有的散文篇目中占有很大比重。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叙述过去真实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一种文体,其文体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角交错出现,即“我”的叙述视角和作者写文章时的回忆视角交错出现在散文中;二是具有两种“我”的感受,散文中“我”的感受以及作者写作文章时“我”的感受。这是回忆性散文的典型特征。回忆性散文除了视角独特,还有情感丰富、言语蕴藉等特点。

据统计,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共有11篇回忆性散文,分别编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2篇《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册有4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八年级上册有4篇《藤野先生》《我的母亲》《背影》《昆明的雨》,下册有1篇《灯笼》。挖掘回忆性散文独有的教学价值,做好回忆性散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直抵此类文本的核心。

一、将阅读、习作和“名著导读”相结合

将课内阅读、习作训练和“名著导读”相结合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编排的突出特点。如:課文《秋天的怀念》《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对应的写作能力训练点分别是“学会记事”“怎样选材”,侧重引导学生“学会叙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老王》对应的写作能力训练点分别是“写人要抓住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细节”,侧重于人物描写;课文《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对应的写作能力训练点是“学写人物小传”,侧重写人与叙事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面编排的“名著导读”是《朝花夕拾》,《老王》后面编排的“名著导读”是《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板块要求学生使用批注的方法细读文本。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将阅读写作训练和“名著阅读”相结合,体现了三者密切的关系和教材编排的理念。

抓住阅读、写作和“名著导读”相结合的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回忆性散文时,可以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勾连起来,以教学一篇文章带动阅读一部名著,将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习题“积累拓展五”,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大”鲁迅和“小”鲁迅的认识。这道练习题涉及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角度,“大”鲁迅就是写作散文时的鲁迅,“小”鲁迅就是散文中童年时的“我”。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两种叙述角度,体会两种叙述角度表达的不同情感。利用课文后面的习题分析回忆性散文中“我”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顺势将“一篇文章”与“一部名著”建立起联系,丰富阅读积累。

二、联系语文要素,习得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很明确,教师阅读“单元导语”就知道这个单元要“教什么”。就回忆性散文的语文要素而言,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秋天的怀念》主要训练学生的朗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学习默读的方法,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第三单元课文《老王》《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学习略读的策略。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语文要素训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规律性,呈循序渐进的特点。教学七年级回忆性散文时,教师对文体可以不做要求,但要开展朗读、默读、精读和略读等语文能力训练。因此,教学这些回忆性散文时,教师要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语文能力训练,教给学生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

从八年级开始,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就要关注文体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已经涉及回忆性散文的概念、特点和类型,并且要求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这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此前学习过的各种类型的散文,在回顾和比较中熟悉散文的类型,掌握不同类型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也就是说,教学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回忆性散文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回忆性散文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强化文体意识,还要使学生掌握阅读回忆性散文的一般方法。

掌握写作方法是回忆性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中,教师可以摘取回忆性散文中体现写作手法的一个片段,让学生分析、品味,将这个文段作为散文写作范例开展写作训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经典的文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这个文段中,作者鲁迅以时间作为线索,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写了植物、动物,突出远近高低、动静结合,给人以层次感和画面感,鲜明的色调带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鲁迅描写事物主次分明,这也说明他观察事物细致,描写巧妙,用几句话就把百草园的乐趣展现给读者。教师摘取散文中的一个片段作为范例进行写作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回忆性散文的方法。

三、散文的共性与回忆性散文的个性相结合

阅读散文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走进作者内心深处,品味文本的个性化语言,这是散文阅读的共性。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都提到了“精读”能力的训练,具体包括“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等。这些涉及“精读”能力的学习要求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出现,如“读出情感”“关注标题、开头、结尾的关键语句”“读出精妙所在”等,只是没有将这些学习要求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将它们隐藏在课后习题中,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作者在第1自然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出来品析。”这道题就是在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精读散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仔细分析这些含义丰富的句子,发现回忆性散文的特点。还有一些练习题涉及“体会作者情感”“品读语言”,也都是散文的共性特点。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散文阅读的共性特征,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又要兼顾回忆性散文的个性特点,教给学生阅读回忆性散文的策略。

回忆性散文的个性特点就是叙述视角的差异,也就是写作时的“我”观照当时的“我”的行为,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又有写作时的“我”对“当时的我”的“理解”,这是回忆性散文独有的特征,也是回忆性散文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要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各种“感受”“情感”,教师要根据回忆性散文独有的特征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心境,领悟作者在写作回忆性散文时的心情,将两种不同阶段的“我”的感受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回忆性散文丰富的情感。

回忆性散文的个性特点还表现在文本的个性化语言和个性化情思上,作者往往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思。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表现儿时的感受,十分富有童趣,结尾用低沉的叙述和深情的祝祷,表达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老王》一文的作者用温婉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叙述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灯笼》一文语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且多处引用古语,简洁的句子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有对早年生活和家乡亲人的怀念,有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情感变化富有层次感。

拿到一篇回忆性散文,基于散文具有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第一,把握情感的共通性和丰富性。回忆性散文的写作对象一般是人、事、物,作者对这些过去的人、事、物往往具有独特的、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小人物、平常事、琐碎物,发现这些人、事、物的独特价值。分析回忆性散文会发现,这些回忆性散文都具有情感共性——怀念,而实際上回忆性散文表达的情感不只是“怀念”,还包括感激、自责、遗憾、愧怍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很多回忆性散文表达的情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分析这些散文后基本上能够梳理出作者的情感线索。回忆性散文除了表达丰富的情感,还有对人生经历的自我反思,对经历的人与事的深度思考,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二,体会语言风格的共同性和多样性。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11篇回忆性散文,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感人至深的平实自然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等等。总体而言,这些回忆性散文语言风格都偏向平和、自然、质朴、简洁,这是因为作家“观照”过往时往往夹带着“欣赏”的情感,所以呈现出来的记忆也充满审美意趣,包含着特殊的含义,用于表达的语言自然也是平和的、平静的、质朴的,而这种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往往更震撼人心,更具表现力。教学《老王》《我的母亲》《秋天的怀念》等回忆性散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引领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四、尊重学生的初始体验和感悟

初始体验是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后最开始获得的内心感受和感悟,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包括没有经过思考的直接感受,还包括结合实际展开想象的感受。如《藤野先生》一文提到藤野先生在修正鲁迅的讲义时十分认真细致,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藤野先生是一个严谨且负责任的教授”的感悟,这就是直接体验。间接体验是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后没有产生感悟,需要通过查阅与作品相关的资料,激活初始体验而获得阅读感悟和心得。

初始体验与回忆性散文教学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实际上,回忆性散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会根据教学目标、文本内容、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一点,教学回忆性散文必须尊重学生的初始体验和感悟,因为教师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获得初始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尊重学生阅读回忆散文的初始体验和感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做:第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基于回忆性散文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提出细节性问题,因为细节性问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藤野先生》一文结尾处,作者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抬头看见藤野先生的照相总能使我增加勇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针对这段文字,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藤野先生的照相能够给鲁迅先生带来勇气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藤野先生对待鲁迅虽然严格,但是充满人文关怀,使得鲁迅先生心生战斗的力量。”有的学生认为:“鲁迅弃医从文,向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感到惋惜。一想到这,鲁迅就产生了不能辜负藤野先生教诲的想法。”教师巧妙的提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思考问题更加全面、深入。第二,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教学回忆性散文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初始体验和感悟与同伴进行比较,从他人的见解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悟,生成不同的解读,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感悟。教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让他们交流看法,如有学生认为“鲁迅仅仅是怀念在百草园的欢乐童年”,有学生认为“散文体现了鲁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有学生认为“封建私塾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天性”……通过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更深刻。

总而言之,在初中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价值,把握回忆性散文独有的特点,认真研究教材编排回忆性散文的理念,将教材中的回忆性散文进行梳理、整合,前后勾连,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展开教学,真正体现回忆性散文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贾龙弟.基于统编教材的回忆性散文教学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6):48-52.

[3]王羿.试论回忆性散文教学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0(4):28-30.

作者简介:梁冰(1976— ),广西玉林人,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