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阁藏书印鉴调查与研究

2022-04-12 09:13陈清义
科学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调查

陈清义

摘要: 海源阁藏书印鉴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寓意广,透过杨氏海源阁琳琅满目的藏书印鉴, 寻求故纸刻石的精神内核,挖掘海源阁历久弥新的藏书文化, 探究藏书印鉴在版本鉴定、古籍溯源中的史料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海源阁  藏书印鉴  调查

引言:海源阁藏书印研究是海源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源阁藏书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海源阁藏书文化研究的深入,藏书印的研究逐渐纳入学界研究范畴。本文通过科学调研,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出有关海源阁藏书印鉴的历史面貌,为人们了解海源阁藏书印鉴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

海源阁位于聊城古城内观前街东首路北,其建筑本身原为杨氏故宅东院之杨家祠堂,后由江南河道总督、杨宅主人杨以增依托祠堂而设立。现杨氏故宅不存,仅有海源阁藏书楼依然立于古城之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源阁之所以名为“海源”,梅曾亮在《海源阁记》中有所阐述。他说,杨以增取《礼记》“先河后海”之义, “学者应涉海而探源,知源之所出也。”故名“海源阁”。

一、海源阁藏书印鉴的基本情况

古今藏书家,无不好古敏求。每当获得一部雕印精美的古籍善本,在书的合适位置钤上一方朱印,既为藏书者的标志,又可铭志,彰显藏书者的心境,可谓方寸之地,别有洞天。

宋元以降,藏书印鉴成为明清藏书家的必备,几乎所有的藏书家,都有数量不菲的形形色色的藏书印。山东省图书馆杨秀英先生研究表明,在山东省图书馆藏有海源阁藏书印鉴11枚;林申请先生在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的研究成果中,海源阁藏书印鉴已知92枚;马明霞教授在《杨氏海源阁藏书印考略》中,海源阁藏书印鉴已知97枚;丁延峰先生编著的《海源阁藏书研究》一书,海源阁藏书印鉴迄今发现有130多枚。本课题则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利用一年时间,广征博采,悉数收集,使海源阁藏书印鉴达到140方。

二、海源阁藏书印鉴的基本特点

海源阁藏书印材质讲究,种类繁多。从质料上看,以玉石为多,尤以红、黄、白寿山石为最;从形状上看,以方形最多,兼有扁、长、圆、椭圆等形状;从边框上看,有曲有直,有粗有细;从体积上看,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从印文刻制手法上看,有阴文、阳文、阴阳文三种形式。几乎囊括了古代印鉴所有的特点和形式。

海源阁藏书印鉴印文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刻。在这些印鉴中,有姓名的,有别名的,有字号的,有名的,有志趣癖好的,有仕途功名的。还有郡望寓名的,有生年行第的,有籍贯爱好的,有收藏鉴定的等等。有的印文内容非常简单,往往只刻有一字,如杨以增的“杨”字章;也有的洋洋洒洒,长达数十字,如杨以增的“禄易书千万……遗子孙承此志”36字印鉴。还有的藏书印,内容含有对家族的期许和对后代的祝愿,如 “清白吏子孙”等印鉴,形象地反映了制章者本人的复杂心态。

三、海源阁藏书印鉴的主要内容

海源阁藏书印鉴可谓古代文人藏书特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之一,表明了书籍所有者的众多信息。今将当前诸位方家研究成果以及本人近年来目验各书或刻意收集求证后的海源阁藏书印章辑录于此,以供专家学者研究参考。

(一)杨兆煜藏书印鉴

杨兆煜藏书印鉴共2方,均朱文方印。

杨兆煜(1768—1838年),字炳南,清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杨以增之父,曾在山东即墨任职县教谕。其笃嗜文史,闲暇之余即搜罗古籍文献,受即墨藏书家王邦直、郭廷翼等人的影响,立志藏书,并大力搜求地方文献和宋元珍本。在其收藏的古籍上大多钤有“东郡杨氏厚遗堂珍藏”、“古东郡厚遗堂杨氏藏”等印鉴。他的藏书,为日后海源阁藏书开辟了先河。

(二)杨以增藏书印鉴

杨以增藏书印鉴共52枚,其中朱文方印、圆印36枚,白文方印16枚。

杨以增(1787—1855年),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杨兆煜之子。清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历任贵州任荔波县知县、松桃直隶厅同知、贵阳府知府、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等职。

杨以增受家父影响,一生酷爱藏书,自清道光五年(1825年)起,他就开始收藏宋、元珍本。步入仕途后,他多次利用异地任职的机会,广交文人志士,接触和收集到许多名稀古籍。

太平天国起义使得江南大部分藏书家藏书外流,当时他正在江苏清江浦任职。于是,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将苏州著名藏书家黄丕烈散出的大部分藏书借机悉数收购,为海源阁藏书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又得到扬州秦氏石研斋、桐乡鲍氏知不足斋、苏州惠氏红豆山庄、广州方氏碧琳琅馆藏书以及海宁陈仲鱼、江都汪容甫、大兴朱竹君、阳湖孙渊如等海内名家部分藏书,专门开辟了 “宋存书室”、“四经四史之斋”,使海源阁藏书日渐规模。

1、杨以增之姓名、字号印鉴

海源阁藏书印鉴中,姓名印最为广泛,形制多样。多在名字之后加“印”字或“私印”二字。在杨以增的姓名印当中主要包括:

“杨以增印”3枚,白文方印,大小、字形均不同;“至堂”3枚,朱文方印,大小、字形均不同;“字益之号至堂”1枚,朱文方印;“以增之印”1枚,白文方印;“以增私印”1枚,白文方印;“杨”1枚,朱文圆印;“杨以增字益之又字至堂晚号东樵”1枚,朱文方印;“杨以增字益之又字至堂晚号东樵行一”1枚,朱文方印;“杨东樵”1枚,朱文椭圆印;“杨东樵读过”1枚,朱文椭圆印;“东樵启事”1枚,朱文方印;“益之手校”1枚,朱文方印;“東郡杨氏”1枚,白文方印。

2、海源阁之室、堂、斋名印鉴

海源阁之室、堂、斋名印鉴主要有:

“海源阁”2枚,朱文长方印;“杨氏海源阁藏”1枚,双边,朱文长方印;“杨氏海源阁藏”1枚,双边,白文长方印;“杨氏海源阁鉴藏”1枚,白文长方印;“杨氏海源阁鉴藏印”1枚,白文长方印;“海源阁藏书”1枚,朱白文方印;“宋存书室”1枚,白文方印;“宋存书室”1枚,白文长方印;“宋存书室”4枚,朱文方印,大小、字形均不同;“东昌杨氏海原阁藏书记”1枚,朱文长方印;“东郡杨氏海原阁藏”1枚,朱文方印;“东郡杨氏海原阁藏书印” 1枚,朱文方印;“东郡杨氏海源阁珍藏”1枚,白文方印;“东郡杨氏宋存书室珍藏”1枚,白文方印;“东郡宋存书室珍藏”1枚,朱文长方印;“聊摄杨氏宋存书室珍藏”1枚,朱文方印;“聊摄杨氏海原阁藏书印”1枚,朱文长方印;“聊城杨氏宋存书室珍藏”1枚,朱文方印;“古东郡海原阁杨氏珍藏”1枚,朱文方印;“东郡杨氏海源阁鉴藏书画印”1枚,朱文方印等等

3、海源阁之性情、咏志、抒怀印鉴

“瀛海仙班”1枚,白文方印;“实事求是”2枚,朱文方印,大小、字形不同;“常惺惺室”2枚,朱文方印,大小、字形不同;“禄易书千万值小胥抄良友诒阁主人清白吏读曾经学何事愧蠹鱼未食字遗子孙承此志” 2枚,朱文方印,大小、字形不同;“关西节度系关西”1枚,朱文椭圆印等等。

(三)杨绍和藏书印鉴

杨绍和藏书印鉴共60枚,其中朱文方印41枚,白文方印14枚,朱白文方印5枚。

杨绍和(1830——1875年),字彦合,号协卿,杨以增第二个儿子。年少聪颖,颇得林则徐赏识,被收为学生。后跟随包世臣学习经学,跟从梅曾亮学习古文。清咸丰二年 (1852年)中举人,清同治四年 (1865年)中進士,历官内阁中书、户部候补郎中、军机处记名、陕西道道员、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读、文渊阁校理、通议大夫等。

杨绍和秉承先人遗风,终生对古籍、书画、金石搜罗不遗余力。在他期间,海源阁藏书更加丰富,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峙南北,时有“北方图书之府”之誉。

1、杨绍和之姓名、字号印鉴

杨绍和之姓名、字号印鉴主要有:“杨绍和”1枚,朱文长方印;“绍和”1枚,白文方印;“杨勰卿”1枚,朱文长方印;“勰卿”1枚,朱文方印;“绍和勰卿”1枚,朱白文方印;“杨二勰卿”1枚,朱文长方印;“杨氏彦合”1枚,朱文长方印;“彦合”1枚,朱文长方印;“杨彦合”1枚,朱文长方印;“杨彦合读书”1枚,朱文长方印;“彦合读书”1枚,白文方印;“杨彦合读书印”1枚,朱文方印;“杨绍合藏书”1枚,朱文长方印;“杨绍合印”1枚,白文方印;“杨印绍合”1枚,白文方印;“勰卿仲子”1枚,朱文方印;“彦合珍存”1枚,朱文长方印;“彦合珍藏”1枚,白文朱文方印;“彦合珍玩”1枚,朱文方印;“勰卿珍玩”1枚,朱文方印;“勰卿珍赏”1枚,白文方印;“勰卿读过”1枚,白文方印;“杨绍合读过”1枚,白文方印;“臣绍合印”1枚,朱白文方印; “绍和筠岩”2枚,朱白文方印,大小、字形不同;“杨绍和字彦合一字念徽号勰卿又号筠岩”1枚,白文方印; “东郡杨绍和彦合珍藏”1枚,白文方印; “东郡杨绍和观”1枚,朱文方印;“东郡杨绍和彦合鉴藏金石书画之印”2枚,朱白文方印各一枚;“杨氏勰卿平生真赏”1枚,朱文长方印;“东郡杨绍和字彦合藏书之印”1枚,朱文方印; “杨端勤公仲子”1枚,朱文长方印;“杨氏仲子”2枚,朱文方印,字形不同;“杨绍和曾敬观天禄琳琅秘笈”1枚,朱文方印等等。

2、海源阁之室、堂、斋名印鉴

“四陶居”1枚,朱文长方印;“东郡杨二”1枚,白文方印;“秘阁校理”1枚,朱文方印;“日讲起居注官”1枚,白文方印;“竹言居士”1枚,朱文方印;“史馆纂修”1枚,白文方印;“西清侍值”1枚,朱文方印;“仪晋观堂”1枚,朱文方印等等。

3、海源阁之性情、咏志、抒怀印鉴

“臣有左癖”1枚,朱文方印;“储端华重”1枚,朱文方印;“墨华飞雨”1枚,朱文方印;“世德雀环子孙洁”1枚,白朱文方印;“道光秀才咸丰举人统治进士” 1枚,朱文方印;“肇锡余以嘉名”1枚,朱文方印。

(四)杨保彝藏书印鉴

杨保彝藏书印鉴共20枚,其中朱文方印13枚,白文方印5枚。

杨保彝 (1852—1910年) ,又名宝彝,字奭龄,号凤阿,杨绍和之子。清同治九年 (1870年) 中举,历官内阁中书、户部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山东通志局会纂、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杨保彝退隐山东肥城陶南山馆,避开战乱纷扰,潜心整理海源阁所藏古籍、金石、书画,并继续征购江北名人名藏,使海源阁藏书更加丰富。

1、杨保彝之姓名、字号印鉴

“杨保彝”1枚,白文方印;“杨保彝藏印”1枚,白文方印;“杨印保彝”1枚,白文方印;“杨保彝藏本”1枚,朱文方印;“聊城杨保彝鉴藏印”1枚,朱文方印;“保彝私印”1枚,白文方印;“凤阿”1枚,朱文方印; “奭龄鉴藏”1枚,朱文方印;“归瓻斋”1枚,朱文方印。

2、海源阁之室、堂、斋名印鉴

“陶南布衣”1枚,白文方印;“陶南山馆”2枚,白文、朱文方印各一,字体大小、字形均不同;“眉园”1枚,朱文方印;“香南室”1枚,朱文方印。

3、海源阁之性情、咏志、抒怀印鉴

“杨氏伯子”1枚,朱文方印;“枕经胙史”1枚,朱文方印; “付家清白昔无恧”1枚,白文方印;“文笔鸣凤”1枚,朱文长方印;“世延叔向系家近仲连台”1枚,朱文长方印。

(五)杨敬夫藏书印鉴

杨敬夫藏书印鉴共6枚,其中朱文方印5枚,白文方印1枚。

杨敬夫(1900—1970年),字敬夫,号承训,杨保彝嗣子,海源阁第五代传人。杨敬夫1921年夏于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肄业,历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秘书厅行走、京奉铁路局秘书、京汉铁路总务处总务等职。1927年他为避免战乱、藏书损失,将海源阁藏书善本书运至天津,并计划卖掉部分善本补给家用,后被傅增湘、叶恭绰、李盛铎、周叔弢等当代文人购置,未曾流失国外。海源阁后经多次洗劫,大部分藏书被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国有图书机构和民间个人收藏。

1、杨敬夫之姓名、字号印鉴

“杨印承训”1枚,白文方印;“聊城杨承训鉴藏书画印”2枚,一为朱文方印,一为朱文长方印,二者字形不同。

2、海源阁之室、堂、斋名印鉴

“海源残阁”1枚,朱文方印。

3、海源阁之性情、咏志、抒怀印鉴

“悭人”1枚,朱文方印等等。

海源阁藏书印鉴,款式、形制、用材、内容、篆法均堪为我国古代藏书印鉴的典范。它们或小巧玲珑,或温雅秀逸,或潇洒飘逸,无不闪烁着先人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杨氏海源阁藏书印考略》,马明霞,《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 年第3期。

[2]《“海源阁”"藏书楼主人在清江浦的聚书活动》,张一民;《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海源阁的兴衰及其原因》,王云燕、陈婵,《长江论坛》,2020年第6期

(“2021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NDZD2021049)

猜你喜欢
调查
关于“网红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汤家坪钼矿尾矿库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