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要充分发挥听觉功能

2022-04-12 09:13任睿
科学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篆刻家新闻线索听力

任睿

在国内外众多新闻学著作中,很少有专门章节是涉及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要重视听觉功能的。许多人不了解,人们在获取知识和从外界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听觉的功能仅次于视觉。人们之所以习惯将眼睛和耳朵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如察言观色、耳濡目染等,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就一般意义而言,记者、顾名思义是主要通过对他人的发问,然后记下采访对象回答内容的人。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听是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因此,记者擅长倾听很关键。也可以这么说,除了现场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外,在访问、开座谈会、参加会议等采访活动中,听觉的作用甚至大于视觉。因此,如何积极通过倾听而有效地进行采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为了使听觉功能得以正常发挥,采访时记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挑选采访场地

记者在日常采访时必须注意,所处位置不能距离采访对象太远,否则就难以听清对方所述内容;采访对象叙述时,出于主客观原因,声音可能过轻、节奏过慢或是声音过响、节奏过快,这都可能影响听觉的感受性,记者应适时有礼貌地要求对方进行调整,应建议采访对象换个环境静心交谈。比如在体育馆或会场进行采访,现场的声音会比较大,采访时就会听不清讲的内容,这个时候就要换个安静一点的地方,但又要符合活动的主体背景,要让观众从画面中能够看到活动的大场面,和活动的场所在什么地方。这就考验记者的个人能力了。否则,现场音乐声或嘈杂声盖住了同期声,听不到被被采访人的讲话,后期就会影响到写稿和掐同期,从而影响整条新闻的报道效果。

二、悉心闻取线索。

不言而喻,记者的听觉主要是用以听取新闻的。人们常说新闻是“闻”来的。此话不无道理。因此,记者无论是在采访工作中,还是在日常活动中,走亲访友及出差任何地方的路途中,都要擅長悉心捕捉一些新闻线索,要有一双会捕捉的眼睛,还有要有新闻敏感性,听闻身边发生的一些人或事。例如,篆刻家郝大石的事迹,就是得力于记者用心用耳而获取的。我们台一位记者到广州游玩,听到一个朋友说起一个残疾人篆刻家的故事,他家属就是我们河南商丘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本台记者就联合广州那边媒体,两地联合共同采访了这位篆刻家。郝大石生于山东莒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父亲体弱多病,母亲和自己一样先天残疾。就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下,身高只有118厘米的郝大石,为改变命运,三下广州。一次次求职无门,一次次流落街头。在巧遇篆刻大师荆鸿之后,潜心学习篆刻,终有所成。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篆刻家。记者将他的励志事迹拍摄了下来,2009年6月,商丘广播电视台摄制的社会纪录片《从流浪汉到篆刻家》获第三届“记录·中国”优秀纪录片银奖。这项作品的成功最初就是源于记者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抓到了很好的新闻线索。而就在采访几年后,郝大石就去世了。谁再想去采访都没有机会了,所以生活中一定要善于抓住好的新闻线索。

三、着力训练听力

在大多数人看来,听力仿佛是天生的,只要是能听见,听别人讲话是毫不费力气的。因此认为听力不用去可以的训练。而事实是想要听到真正有用有价值的信息,听力方面是需要有过人的硬功夫的。听什么,需要笔记记下什么,哪些是后期写稿能够用到的,哪些事能够体现事件重要性的,哪些事能够表达人物特性的,这些都要靠仔细认真地去倾听,采访对象表达的内容,不是每一个都要记住,但一定要听到写稿能够用到的事迹或细节。记者要想使自己的听力工夫过硬,当着力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训练;

1.要专心。在新闻采访中,只要是专心听采访对象谈话的记者,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即不仅用心去倾听对方的语音、声调,而且用心思考对方每句话的情感、含义和价值;他紧追对方的思路,甚至超出对方,即当对方下一句话未出来之前,记者便在努力猜想、思索;他会边听边回味、分析对方所讲内容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实际和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他不仅要迅速辨析出对方所讲内容的直接含义,还要辨析出其中的话中之话;他应当边听边产生联想,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将采访引向深入;他应当一边听,一边对所听材料迅速进行整理、归类、编码,从而把最有价值的材料记在心里或笔记本上。比如,记者去采访一个矿难现场,她要了解具体被困在井下的人数是多少,被困了多长时间,救援人员是否已经到达,都有哪些救人措施,都要认真听清对方的回答,才能在报道写稿时,得出更准确的数据公开给观众。显然,要具备这些听的特点并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处理很好的。有的记者听力虽属正常,采访时所摆的架势也好像是专业倾听,但思路常爱开小差,想些与采访无关的事情,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

2.要虚心。思想和业务上比较成熟老练的记者,往往更具有虚心的态度和谦虚好学的精神,并且他们擅长在采访中给采访对象创造一种能够畅所欲言的氛围。即使有时他们并不完全理解或赞同采访对象的说法,却依然能够保持平和的态度,耐心倾听与对方交流看法,而不会打断对方的说话,弄得采访对象心烦意乱影响采访。这样,采访对象也就愿意配合记者采访,尽心倾吐记者所渴望求之的新闻材料。

3.要耐心。新闻记者采访需要时间,而大部分时间又是采访对象用以叙述材料,要叙述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还要掺杂个人的意见、想法等。再一个是,采访对象所叙述的内容并不一定是记者想要的材料,所以也不一定都写进新闻稿中。有时为了不破坏采访的气氛,就需要记者耐心倾听,要沉住气让对方把话讲完。这与记者在采访对象谈话过程中适时提问是不同性质的两回事。适时提问是记者的采访艺术,是采访活动与效率的需要,目的是引导采访对象说得更清晰、更有条理和更有价值,是为了让采访活动向纵深处发展。而没有耐心的记者,从采访时会有不耐烦的情绪,或表现得漫不经心、轻率表态,或是催促被采访对象早早结束话题。比如,有的记者去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手工绣虎头鞋,拍了不少镜头,但是没有认真去深刻采访,鞋子总工需要多少针缝制而成,需要几遍工序,细节都没有,应该是没有认真听取被采访人物的叙述。

因此,想要写一篇好的报道,一部好的专题片,就必须发挥好听觉功能,认真听取被采访人的讲述内容,获得有价值有意义,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信息。这样才能做好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篆刻家新闻线索听力
陈巨来印学思想举要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
做发现和甄别新闻线索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