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支持状况调查

2022-04-12 01:31高梅书王珊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改善建议

高梅书 王珊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青壮年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长,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对苏北L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配偶、邻居和子女;精神支持方式简单,主要包括宗教活动、串门聊天等,缺乏专业的老年人服务活动;精神支持力度较弱,子女与父母联系较少,谈话内容偏于事务,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较小。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支持不足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子女、老人自身、社会和政府等多个层面。建议通过强化子女对父母的精神赡养意识、加强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支持制度建设等路径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支持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支持;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1-0013-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经商,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留守老人。农村留守老人一般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全部子女外出务工6个月或者一年以上,独自或者与孙辈一起在农村生活的老人[1]。据民政部初步预估,全国有1 600万左右农村留守老人[2]。“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指出,要营造利于老年人健康的社会支持和生存环境。社会支持指老年个体从社区、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3]。子女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对老人的物质支持。那么老人的精神支持状况如何?是否因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而处于“关爱真空”状态?子女、配偶、其他亲属等非正式支持主体以及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等正式支持主体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如何?本文基于对典型的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区域苏北徐州沛县一个村李楼村(下文简称“L村”)的实证调查,尝试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状况进行探究。本次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上门拜访的方式向100位留守老人发放问卷,并协助其填写问卷,100份问卷全部当场回收,且全部有效。调查对象中,男性老人46名,女性老人54名。除了问卷调查,本次研究还运用了深度访谈法,在春节期间对5名留守老人及5名留守老人子女进行了访谈,旨在访谈内容与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相互补充和验证。

一、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支持现状

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支持现状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即精神支持来源、获得精神支持的主要方式以及精神支持力度。

(一)精神支持来源

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来源主要有配偶、子女、其他亲属、朋友及邻居等非正式支持和社会组织及村委会干部等正式支持。其中,非正式支持是老人精神支持的主要来源。无论是男性老人还是女性老人,占比前三位的都是非正式支持。男性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来源前三位分别是占据67.4%的配偶、占据52.2%的邻居和占据50.1%的子女;女性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来源前三位是占据64.8%的配偶、占据56.3%的邻居以及占据52.2%的子女。配偶、邻里、子女是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要精神支持来源。令人惊讶的是,邻里的支持竟然略高于子女的支持。这一方面说明农村老人邻里之间关系比较密切,应了俗语“远亲不如近邻”;另一方面,相比之下,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支持较为欠缺,令人遗憾。值得注意的是,村委会作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是最贴近留守老人的正式组织,并未发挥很好的精神支持作用,其支持作用远远低于配偶、邻里、子女、其他亲属、朋友,在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中占比分别只有21.7%和16.7%。相比之下,宗教组织却对一部分老人发挥了较大的精神支持作用,在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中占比分别达到35.2%和36.9%,均高于村委会所占比重。

(二)获得精神支持的主要方式

1.聊天是老人获得精神支持的最主要方式。他们的聊天对象主要是配偶、邻居和子女。有配偶的老人主要聊天对象首先是老伴,其次是邻里,再次是子女。没有配偶的老人主要聊天对象是邻里和子女。值得注意的是,子女并不是老人第一位的聊天对象,老人们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很少主动联系子女。与邻里聊天成为老人获得精神支持的主要方式之一。有63%的留守老人将串门聊天当作自己的主要娱乐活动,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他们由于身体等方面原因,无法选择其他的娱乐活动,串门聊天是一个比较便利且消耗较小的娱乐方式。串门聊天不仅可以拉近邻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排解心中的苦闷。很多老人在心情不好时,邻居成为配偶之外的主要倾诉对象。38%的男性老人和52%的女性老人“在心情不好时会找邻居聊天”。

2.宗教活动成为不少留守老人的精神依托。近年来苏北农村地区宗教活动逐渐兴起,参与人员主要是老年人。在调查中,有不少留守老人将宗教活动视为自己的主要娱乐活动。在L村附近分别有一个基督教堂和一座寺庙,步行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因为基督教堂在附近集市的必经之路上,每逢礼拜天中午路过基督教堂,经常遇到道路堵塞,足以看出老人们对宗教活动的热衷。寺庙也是部分老年人获得精神支持的地方之一。据访谈得知,有些老人在无聊或者想要倾诉但是没有倾诉对象的时候会去寺庙里坐坐,或者与寺庙里的师傅聊聊天。在重大节日的时候,老人们也会去寺庙里帮忙做斋饭或者打扫卫生等。

除了聊天和宗教活动这两种主要的获取精神支持的方式,老人们还会通过其他的娱乐消遣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比如看电视、听收音机19.7%,打牌、下棋(14%)。有趣的是,有8.7%的老人将赶集视为自己的娱乐活动,有的老人并不急需某些商品,但当逢集时他们会和邻居一起去赶集,只为了消遣时光。值得注意的是,竟然有13.2%的老人選择“呆坐着”,另外分别有15.4%的老人和16.3%的老人回答种地和照看孙辈是自己主要的生活内容。这几种情况的老人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都非常匮乏,尤其是后两种情况的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劳务和家务,非常不利于其身心健康。31D1DFB3-3A81-4CBA-9E63-CDAC813A31EC

(三)精神支持力度

所谓的精神支持力度,是指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方面受到的支持力量强度。本文将精神支持力度操作化为农村留守老人子女的在家时间、探望频次、谈话内容以及自治组织村委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其组织活动的频率等几个方面。

在调查中,44%的子女会在重大节日的时候回家看望父母,其中20%的子女会在春节的时候看望父母,但有7%的子女一年之内几乎没有回家看望过父母;并且42%的子女一年在家只有10—19天,33%的子女一年在家有20—29天,10%的子女一年在家不到10天。

因为子女常年在外,所以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大多只有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从沟通内容来看,43%的子女在和父母聊天的时候以事务为主,辅以谈心,有9%的子女在与父母沟通的时候只谈事务,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支持力度不够。

除了子女对父母的支持力度不够,村委会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支持力度也是微乎其微,老人们反映,村委会只会在重阳节等节日看望慰问他们。而其他社会组织中,宗教组织对老人的支持力度较大,信仰基督教的老人们每个周日都会风雨无阻地聚集到教堂赶礼拜,周一、周三、周五晚上还会进行小规模的聚会。某些老人遇到困难,教徒们也会通过募捐或提供免费劳务等方式帮助他们,这对他们不仅提供了物质或劳务的帮助,也是莫大的精神支持。除了宗教组织,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专业的社会组织介入老人的生活,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持。

总体而言,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支持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在精神支持来源方面比较单一,主要是配偶、子女、邻居等非正式支持,村委会等正式组织比重较小;在获得精神支持的主要方式中,村委会的支持仅仅局限于重阳节等节日对老人偶尔的看望慰问,其他正式的专业社会组织尚付阙如,只有宗教组织通过宗教活动的方式对一部分信仰宗教的老人给予了精神支持。大多数老人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聊天、看电视、听收音机等方式排解孤独;在精神支持力度方面,不仅村委会等正式支持力度薄弱,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力度也差强人意。

已有研究发现,得到子女关心问候越多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满意度越高,参与文体娱乐活动也对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4]。本次调查发现,调查样本中,有45%的老人会偶尔感到孤独,44%的老人会经常感到孤独,9%的老人总是感到孤独,只有2%的老人表示从来不会感到孤独。可见,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会感到孤独,这种不良的心境长此以往势必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二、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支持不足的原因

(一)子女层面

子女对父母精神支持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繁重的工作使得子女无暇顾及老人。作为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在工作地大多数从事脏苦累的工作,经常加班,工作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子女本身对于精神支持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访谈中了解到,有不少子女认为只要给足够的钱满足老人的花销就可以了,不需要给予多少精神关怀,有部分人认为对父母的赡养只包括物质方面,不重视甚至不了解精神支持。

(二)老人自身层面

老人孤独地留守村庄,除了照料农田、照看孙辈等功能性原因,还包括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在访谈中,当问及父母为什么不选择到城里和子女住在一起时,有46名父母因为经济条件不好为了节省开支,有43名父母因为担心给子女添麻烦分散子女精力,只有17名父母是因为本身和子女的关系不太好而不与子女住在一起。在问及是否会与子女主动沟通的时候,30%的父母表示不会,57%的父母表示只会偶尔主动,只有9%的父母会经常主动与子女沟通。多数父母不主动与子女沟通是因为害怕打扰到子女,给子女造成负担,还有一些父母是因为根本不会使用手机,他们只会接听不会主动拨号。

此外,农村留守老人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组织文娱活动的能力较弱,导致他们精神支持的选择范围也比較有限,只能通过“呆坐”“聊天”“赶集”和参加宗教活动等方式排解孤独。

(三)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孝文化的式微。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家庭养老中起着规范与约束作用。但随着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及经济利益的冲击,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在逐渐淡化,有些子女未能很好地传承传统的孝文化。他们受到商品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一味地追求金钱、地位等外在的利益,造成家庭孝道伦理式微,对老人的关心不够。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发育滞后,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支持发挥作用有限。调查发现,调查地除了村委会这一村民自治组织外,只有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组织,其他专业的社会组织尚付阙如。在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家庭支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亟须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以弥补家庭功能的不足。

(四)政府层面

目前来看,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支持方面的社会政策依然不够健全。虽然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赡养人在单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但子女和用人单位对此条法律的执行并不到位,这既有子女自身的原因,比如像前文所说的在认知上对老人的精神需求认识不足,也有用人单位的原因,许多单位没有能够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不少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常年无休,甚至经常性地夜晚加班。

此外,村委会工作人员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方面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是因为上级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对其工作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在考核业绩的时候没有将精神支持纳入其中或者作为重点纳入其中,说明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问题不够重视。

三、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支持状况的建议

(一)强化子女对父母的精神赡养意识

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在社区举办讲座、张贴海报等方式宣传讲解人类需求相关知识,特别是精神需求方面的内容,让子女认识到养老不仅仅是指对老人物质需求的满足,还要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认识到精神赡养的重要性,若老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往往会产生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对老人的生理、心理都带来不良影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此外,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子女认识到对老人的赡养包括精神赡养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应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同时,子女要了解老人的良苦用心,老人总是为子女着想,不轻易打扰子女,有事自己扛,报喜不报忧,洞悉老人这样的心理,子女更应该积极主动多与父母沟通,关心问候父母。31D1DFB3-3A81-4CBA-9E63-CDAC813A31EC

(二)加强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建设

前文已提及,调查地除了村委会和宗教组织,其他专业的社会组织几乎没有。但是社会组织作为第三部门,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和政府在养老功能方面的不足,具有灵活、便捷、贴近老人生活等优势。目前已有不少城市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关心关爱老人,在苏南地区也已经有一些社会工作机构等社会组织进驻农村开展为老服务。苏北作为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的重点区域之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关爱留守老人等留守人群中的作用。比如,一方面可以挖掘村庄现有资源,将未外出务工的村民骨干以及低龄老人组织起来,组建志愿助老组织,日常生活中经常关心问候中高龄老人。需要强调的是,志愿助老组织的志愿者们还应有意识地将老人们组织起来,帮助老人组建健身队、合唱队等,带领他们学习一些与老人的身心特点和需求相适应的健身操、手指操以及传统革命歌曲等,让老人们充分参与进来,使其能够在参与中愉悦身心,强身健体,而不是一味地将老人视为被动的弱者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联系一些社会组织来为留守老人提供服务,特别是农村比较缺乏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社会组织,比如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专业机构为留守老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心理评估和心理疏导,组织老人参与一些团辅活动,或开办舒压大课堂等压力管理服务。

(三)加强精神支持制度建设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我国的养老政策与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比如前文提及,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经将精神赡养作为子女养老义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来看,实施力度仍然不够。有些子女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并未能够常回家看看或者经常问候留守老人。为使法规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我国还需要制定一些更详细的配套制度以激励子女的养老行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做法,比如,韩国对于赡养父母或者与父母同住的子女提供税收上的优惠,瑞典、芬兰等国家对子女回家的次数、间隔的频率、在与父母交流中的忌语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另外,对于企业等用人单位,能够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的,政府可以予以适当的奖励,对于执行不到位的可以予以一定的惩罚。再者,可以将精神支持表现作为一项工作内容纳入考核指标,以此来激励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重视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需求并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  伍海霞.农村留守与非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来自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分析[J].财经论丛,2015,(5):3-8.

[2]  艾捷.关爱农村留守老人需全民行动[EB/OL].新华网,2018-02-27.

[3]  尤吾兵.我国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图景勾勒及支持系统构建——基于“年轻人—老年人”综合调查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6):91-96.

[4]  刘金华,谭静.养老需求中精神慰藉类型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6,(10):81-87.

Abstract:With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the number of left-behi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is growing.So the spiritual support of the left-behind old people causes widespread concern.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L village in Northern Jiangsu,it is found that the source of spiritual support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is single,mainly spouse,neighbors and children.The forms of spiritual support is simple,mainly relying on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chatting with neighbors,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Spiritual support is weak because children have less contact with parents and the content is biased.Beyond that,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is much less.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iritual support of left-behi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including children,the elderly themselves,society and government.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childrens spiritual support consciousnes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for old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support system to improve the mental support of left-behi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countryside left behind elderly;spiritual support;improvement suggestions

[責任编辑 毛 羽]31D1DFB3-3A81-4CBA-9E63-CDAC813A31EC

猜你喜欢
改善建议
小型基建维修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高校转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新时期强化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的思考
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误区分析及改善建议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