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4-13 19:51李小菊
家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情境信息技术教育

李小菊

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学生学习、发展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社会发展新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成功融入人们的生活,为此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应该逐渐成为教育的重点,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化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且展开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灵活动脑、创新实践,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提升对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一、高中时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坚定“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要求教育优先发展,支持小初高中学校培养全能型、实践性、创新型人才,以此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为此课程改革期间教师应该将培养创造性人才视为教学整体方向,突出学科特点,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课内积极探索、展示自我,他们能理解并内化所学,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为自身发展打下基础。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本就承载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价值,教师更是要对灵活运用,将知识技能、实践操作等完美融合,让他们在学练结合的前提下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意义,并且能通过不断的实践在竞争中强化自身的自信、独立意识,教师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发挥出自身的特长、潜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供多元思考及创新的机会,从而获得个性化发展,为未来成长做好铺垫,也能在后续学习中更好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培养策略

(一)生本化教学,明确课内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反复根据教师的示范、指导来进行操作,形成肌肉记忆,教师试图以这样直接、枯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但是教学效果却与预期不相符,课内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将全部精力放在知识讲解上,导致学生在重复训练中产生了依赖心理,并没有用心理解各个操作技巧的意义、价值,始终进行形式化学习,信息意识薄弱,未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不懂得变通,难以得到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转换自身教育理念,将“以生为本”观念融入课堂,消除“专制”思想,赋予学生想象、创造的权利,还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在相互尊重、共同探索中完成有效教学,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积极合作,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要给予耐心指导,让他们在身心放松的前提下释放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保证他们在好奇心以及兴趣的支撑下积极创造、主动探究,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能增强实践能力,还能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对所学灵活应用。

(二)情境式授课,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处于熟悉而氛围浓烈的学习环境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让他们更好地沉浸在学习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外界和教师的关怀。适当运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增强教学情境的趣味性。

情境创设教学法是教育改革时期大部分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常用方法,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能产生代入感,从而不断在情境中动脑思考、发挥无限潜能,他们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根据独立的判断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并且开辟出更多条解決问题的道路,以此来提高整体学习能力。在此情形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应该积极采取情境创设法展开教学,根据不同教学需求创设多元化情境,如在需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制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着力创设“美感情境”,通过对不同赏心悦目信息技术成果的欣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热情和实践欲望,同时也能扩大他们的想象空间,保证所有人都能把握好机会,在欣赏美、分析美、辨析美的过程中捕捉契机,真正实现“以美启智”,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向往情境”,以此来改变他们的学习心态,通过展示创新价值、艺术价值较高的优秀信息基础创作作品,激起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同的成就,以此在刺激学生感官达前提下维持他们的积极心态,在师生默契配合下达成理想化教育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影视资料、音乐资源来进行环境的渲染,以此自然完成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调动自身的多元感官,保证他们可以在身心放松的前提下享受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在良好心情的支撑下进一步深探知识内涵,也能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借助独立思考、积极创造来实现自我发展,在情绪渲染的情境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境的创设能将抽象、复杂的信息技术知识具象化,学生在虚的、自由的世界中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发挥出思维优势,优化自身的学习体验,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获取个性化发展。

(三)问答式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学生想象、创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他们能在接收到知识信号后快速对其产生记忆,此间学生始终呈现出被动、迷茫的状态,他们一方面可能无法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如一些制作、转换功能的使用原理,另一方面也无法学会变通,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对所学有效利用,一旦转换场景、修改条件,都会使学生无法探寻出正确、高效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在课内通过问答式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保证他们能在较强自我意识的驱动下思考、探究、转换、尝试,在自学中坚定创造的决心,从而明确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灵活掌握技巧,实现个性化发展。

问题的设置也要坚持几点原则,首先体现出信息技术知识的开放性特点,在简单讲解操作步骤的基础上选择较为复杂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根据一个问题找出更多的问题,从而在不断分析、假设后得出结论,他们会将自己的体验、创造结合,让他们以最佳心理去内化知识并求得创新。其次教师也应该提高问题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能在兴趣的支撑下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对高中生而言,趣味性的问题能使他们放松身心,他们能主动追求创新,享受学习的过程,在趣味问题的引导下也能更加坚定自信心,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来探索信息技术知识,养成良好探索、实践习惯,在大胆想象中实现综合能力提升。

(四)分层式合作,思想碰撞深化认知

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始终坚持统一化原则,忽视了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也缩小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甚至会有部分教师存在偏向优等生的问题,更加忽视了后进生的学习情况,他们在课内严重缺少与能力相匹配的实践与自我展示机会,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严重降低,严重者还会因此而自卑,自然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恐惧、抵触情绪,拒绝与教师、同学互动,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也不断下降,更不愿意提出自己对某一观点的疑问,难以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做好自我反思工作,明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分层、分组的教学方法完成对课堂的构建。

首先整理班级内学生的信息,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信息技术能力、思维灵活度、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由此进行分层,一般来说将学生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优等生,他们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对新知接受度也高,第二层学生则是能掌握基础知识、缺少创新意识,第三层学生为学困生,他们不能及时掌握各项实践操作技能,信息意识也相对薄弱。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在课内组织多元化实践的活动,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中都包含这三层学生,让他们之间能互相帮学习,消除中等生、学困生的自卑心理,让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合作活动中,还能实现优势互补,营造良好的组内学习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有效性。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一点,教学期间应该给予小组充足的学习主动权,让他们可以不断通过合作探索的方式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在轻松的小組氛围中所有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他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提出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实践建议,开阔实践思路,在有效合作中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由于存在思想差异,所以在分析问题时立场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允许这些差异存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辩论,让他们可以产生思想的碰撞,最终探索出信息技术知识的内涵,也能在尝试不同操作方法后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真正获得共同发展。思想的碰撞意味着学生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他们能逐渐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五)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多元尝试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系课改时期教育部门也着重强调了教师应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在独立思考、认真探究中真正掌握实践技巧,由此达成理想化教育目标。为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内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认真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动脑筋,保证他们在不断尝试新方法的过程中明确信息技术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课内活动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实践类,一种为游戏类,实践类以技能训练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应用原理和技巧,深化认知,而游戏类则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将信息技术知识与趣味游戏相结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在多元游戏的实践平台上学习,学生能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愿意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高中时期常见的游戏活动包括“打字追车”、设计比赛、个性化网页设计、创新编程等,在此期间信息技术知识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也不是常规化的教师演示操作,而是具象化的素材,学生结合已学知识、生活经验和自身的创新精神发挥出自身的无限潜能,他们能在游戏中大胆尝试、积极创造,在潜移默化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注意力能更集中,能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从而得到综合素质的发展。

(六)观察中引导,肯定学生创新行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实时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困境,以此给予针对性指导,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并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没有创新人类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想要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做到深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的日常任务就是学习知识、记忆知识、应用知识,在反复训练中获得学习成绩的提升,而信息技术教学则要冲破这一固有思想的束缚,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首先提高教学的自由度,不要通过反复的知识分析、示范演示来展开教学,而是应该在明确信息技术操作原理后给予学生充足探索空间,并且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失败,教师再根据对每一名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来确定他们的思考方向,并及时给予他们肯定性评价,即使是错误尝试也应该不应该批评,通过客观评价引导的方式鼓励他们自主纠错,先肯定学生的创新价值,再循序渐进地渗透知识点,让学生在自主实践、创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未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

(七)探究式教育,激活学生探索精神

授课期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出网络优势和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打造出带有大量认知工具及资源的学习环境,用计算机网络中多元化的信息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其间利用网络技术强大的预设功能制作信息技术教学课件,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能寻找到目前状态下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学习程序,在网络技术交互性特点的影响下实现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也能在真正切实有效的训练中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展开探究式教育,在不同预设空间内与学生交流互动,肯定他们的独特观点,并为他们指明正确探索角度,挖掘出学生的无限潜能,让他们在舒适的空间内勇敢探索,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魅力,并在成功探索后鼓起勇气,创造“奇迹”,最终在创新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当前阶段教师在授课期间不仅要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更是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明确实践的策略,不以考试、分数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此过程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分层分组教学、问答探究等多元化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呈现出信息技术学科开放性、实用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最终在自然的教学环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情境信息技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题解教育『三问』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