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重塑:历史街区空间文脉与设计逻辑

2022-04-14 22:03陈子归王昕楠岳修晨李子晗
公关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脉重塑空间

陈子归 王昕楠 岳修晨 李子晗

摘要:文章以地方重塑理念切入历史街区更新现状,从文脉传承与场所精神、城市更新与特色营造、情感体验与历史记忆展开历史街区文脉的理论解构,并在历史街区物理空间、行为空间、组织空间和精神空间重塑策略解析的基础上,提炼公共艺术介入历史街区更新的“符号—记忆—认同—精神”设计逻辑。

关键词:地方重塑,空间文脉,设计逻辑,历史街区

一、研究缘起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记录城市发展与演变的载体,是城市文化的集聚地,也是城市文脉能够延续的桥梁。地方重塑作为指导城市历史街区改建的理论基础,不只是从结构和形态上对原有空间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介入来整合现有资源,调动空间文化内涵,使公众尊重历史和文化,并增强归属感。因此,地方重塑的终级目标在于运用公共艺术重塑居民新的文化生态与生活空间,缓解因文化差异、生活方式、社会矛盾带来的公共问题,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分享、评价、共建公共文化价值。近年来,国际文化艺术不断交融,公共艺术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各地政府开始意识到公共艺术在重塑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质方面的突出贡献,便纷纷开展公共艺术实践活动,并将公共艺术渗透到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中。

二、理论解构:历史街区空间文脉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人们过去的生活方式。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形态的碰撞与集合构筑起新的城市肌理,成为城市发展的“软黄金”和“软实力”。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历史街区解决了文脉传承与发展中文化“储存”、“流转”及“创造”问题,并通过艺术调和而循序渐进地引导民众在不同层次上对生存环境进行思考。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艺术介入历史街区空间,一方面使公民的精神和物质追求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推动了城市个性化营造,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公众幸福感。

1. 文脉传承与场所精神

文脉即一个民族从古代社会流转至今发展起来的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文脉传承涉及历史、文化、政策、规划等多个因素,凝聚着民族智慧与精神,刻画着城市兴衰与变迁,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精神内核。格拉希在《建筑的逻辑结构》中强调,建筑的本质是文化的产物,是特定历史时期“集体无意识”的共同记忆载体。当前,文脉主义思想被广泛运用于艺术设计和城市更新与保护中,文脉识别与传承的根本就是延续城市历史,展现城市发展本质。场所精神是一种可触发的、存在于人大脑深处的某种记忆共鸣,将人的情感与建筑空间和环境以某种共同的情感因素建立联系,从而获得特定体验。重塑历史街区场所精神需要立足于城市历史文化,在城市文脉保护中建立新的场所秩序,并迎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审美特征,共同构筑新的场所精神。

2. 城市更新与特色营造

城市更新就是将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空间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在新一轮城市化中,城市更新应涵盖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聚焦于以区域建设为导向的物理空间、以文化为导向的行为空间、以社会为导向的组织空间和以共享与体验为导向的精神空间的重塑。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作為城市自我调节的机制始终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丢”,这句话放到当今发展的语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色是城市赖以生存的根本,尤其是在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中城市复兴的观念、政策和实践方法体系尚未形成阶段。历史街区是城市特色文化集中展现的主体,因不同的风俗习惯而聚集形成独特的空间场域,代表着城市的性格。城市历史街区更新与重塑要精准捕捉城市特色、挖掘文化因素,使其迎合现代城市发展需求,与城市共生。

3. 情感体验与历史记忆

情感体验是指人在某种环境中,与周边事物发生联系而产生的心理感受。生活经验、熟悉场景、老物件都能触发大脑记忆片段,从而产生与场景交融的情感体验。历史街区因其丰富的情感元素,成为唤醒人们记忆的最佳场所。历史街区空间重塑从来不是将生活空间与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性保护,也不是标准化模块化处理空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是巧妙处理历史、文化与地域的关系,将情感记忆、文化特色渗透到城市发展中。长沙超级文和友、重庆“1980”等主题街区迅速蹿红,证实了历史街区场景重现的重要性。在历史街区场景中,年长者回忆着深埋记忆中的时光,因记忆获得情感共鸣。后辈们则从长辈的口口相传中,感受历史片段的生动、鲜明、无次元界限重现,从而产生与历史、与长辈共鸣的情感链接。

三、空间重塑:历史街区空间文脉更新与设计逻辑

1.更新策略

(1)以区域建设为导向的物理空间重塑。历史街区物理空间重塑是对街区空间、古建设施、场所肌理、文化景观、消费景观的重构与复现。受地域环境影响,历史街区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其街区体量、建筑风格、街巷布局等都会发生改变。政府作为城市更新实施主体,在引导历史街区改造上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立历史街区更新是完整开发、升级再造、维护与补修共建还是原貌激活。

(2)以文化为导向的行为空间重塑。作为文化与记忆的载体,历史街区记录着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持续更新的流动史书。文化作为一种共同记忆,重新建构新的行为空间,促进公众记忆共享与文化交流,从而实现精神共鸣。在实践中,我们既可将记忆元素融入艺术形式中,还可以街区历史为背景,策划大型文化事件,引导公众自发地参与历史街区文化经营。

(3)以社会为导向的组织空间重塑。良好的居住与营商环境有利于重塑历史街区居住结构、激活区域文化传承,有利于激励文化创意、传统工艺等品牌入驻,提升历史街区经济活力。为此,政府部门应制定政策落实保护与文化传承责任,完善街区空间功能,提升公众的空间体验。

(4)以体验为导向的精神空间重塑。经验共享、文化互动、记忆共鸣成为历史街区重塑精神空间的主要因素,这种共享与共鸣建立在公众体验之上。当公众置身于历史街区,所有符号与元素共同激发人的记忆空间,形成强烈情感体验。精神空间重塑还将人的原始情感在体验中转化为一种现代的共享方式,在互动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并引发人们对空间的思考,完成个体生命与城市文化的交融,共筑城市的精神空间。

2.设计逻辑

历史街区重塑是一项浩大而繁杂的工程,需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多方面分析、解构各种文化与记忆元素,并具备将这些元素与符号转化为具体的人文、景观与艺术的能力。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能够给空间带来良好的社会反响,其在处理历史街区空间的改造问题上也效果斐然。纵观公共艺术介入历史街区改造的国内外典型案例,都充分强调以文化为线索,用藝术方式将情感体验与精神共鸣融入其中,实现历史与现代、当代的交融,体现出一种“共生”的设计逻辑。

在设计表现中,按照“符号—记忆—认同—精神”的演变方式,抓住艺术表现的精神内核,整理成完整的设计思路:①梳理历史街区现状、文化特征、区域形态,形成设计素材;②设定空间结构的具体功能,做好空间规划;③确定设计主线和不同区域设计主题;④从主题、内容、创意、艺术形式、空间定位、规模数量、材料等方面做好设计策划。

3.案例解析:杭州中山路空间重塑

中山路,原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的主街道,集聚了民宅、古建商铺、民国建筑等多种建筑文化形态,是杭州老城的缩影。中山路历史街区改造总体上沿着街区历史文化形态展开,保留了比较完整文化脉络。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现代的设计方式,以点概面,特色突出。街区中引入杭州的水文特色,与城市融为一体,增加了杭城特有的浪漫气息。

公共艺术的介入,是中山路空间改造的一大亮点。作品以点的形式散落在街头巷尾,并通过雕塑、装置等现代表现形式带来与历史的碰撞,开辟了新的空间意象。《杭城九墙》《印刷史话》《百工百业》《四世同堂》等艺术作品的融入,更是激发了空间文化活力,为市民带来互动交流与情感参与的多重空间体验。在保留完整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王澍设计的景观阁以一种跨时空对话的方式融入对当代空间的思考。公共艺术参与杭州中山路历史街道重塑的独特魅力亦引发社会各界对公共艺术的广泛讨论与思考,也因此成为空间人文重塑、新旧文化交流以及营造居民情感归属的成功典范。

四、结语

城市历史街区重塑经历了从“推倒重来”到“循序渐进”、从单一物质形态更新到注重人文生态景观的综合发展,从“新的就是好的”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虽为城市更新带来新思路,但也不免容易引起思维固化和“千城一面”。公共艺术介入历史街区空间改造,有利于实现公共精神、形式多变、材料语言丰富、可互动体验等。公共艺术建立起历史与当代对话的桥梁,能够有效解决文化割裂,缓解社会矛盾,这便是公共艺术介入历史街区改造的价值所在。地方重塑需要多元化公共艺术,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也需要因地制宜和多元更新。如何改变因认知局限而造成的单一设计瓶颈,还需要社会学家、艺术家、景观规划师等共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孙菲.从空间生产到空间体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逻辑考察[J].东岳论丛,2020(7).

[2]汪大伟.地方重塑与“地方重塑”[J].公共艺术,2015(07)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文脉重塑空间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重塑未来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撞色拼接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文脉
曹文轩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