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悲及人生启示

2022-04-14 22:03许明宏
公关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项羽悲剧

摘要: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从兴起到失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太史公在笔墨之间饱含着另一种深情。同是楚汉之际的风云人物,但是在写项羽和写刘邦时的感觉还是有所不同。我读《项羽本纪》时,读出了司马迁没有明说的原因——性格缺陷。既然性格影响着我们的职业和个人发展,那么从项羽身上我们应汲取相应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项羽,悲剧,性格缺陷,人生启示

一 项羽悲剧之解构

1.不能竟学之浅尝辄止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写项藉“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万人敌(兵法)“又不肯竟学”等。太史公没有点评项羽的表现,也没有附带议论,但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此等描述的字里行间,隐隐的是在暗示项羽命运悲剧源于此种性格因素。

人的命运由很多种因素决定,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不易改变的,而在项羽性格中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他以后能走多远。太史公在《项羽本纪》的开头就写项羽浅尝辄止的性格特点,似乎又是在给我们透漏了点什么,但是却没有明说,让后世的读者自己去揣摩。联系全篇,司马迁实际上在借助此等细节描写,表达对项氏失败的某种观点和判断,只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呈现。

史学家往往不是用直白的议论来展现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代替。在史学家眼里,其实细节比议论更有说服力。一字之中寓褒贬的史家笔法从孔子整理的春秋开始,一直被后世的史学家所沿袭。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也一样。就项羽年少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由此反应出来的更深层的问题,都在字里行间得到彰显。

2.放虎归山之妇人之仁

古人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项羽在鸿门摆宴可谓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灭掉刘邦的绝佳机会,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项羽错失良机。或者说是他就没有想抓住这次机会。新丰鸿门之会,项羽以40万之绝对优势兵力,完全有剿灭刘邦的实力和可能。鸿门之会的宴席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之下,范增只能召唤项庄,当堂舞剑,尽管中间出了突发状况,被项伯搅黄了。最终导致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溜之大吉。在范增眼里,项羽此举即是放虎归山无疑。所以,范增很生气的说“竖子不足与谋”这等鄙薄的话。

对于政治家而言,错失良机就意味着错过辉煌腾达的机会,明知是良机却仍然错过就是一种罪过,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必然要自食苦果。项羽就是这样。

那么项羽为什么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在鸿门杀掉刘邦呢?其实项王有自己的逻辑:首先,项伯私会张良后,在项羽耳边吹过风。在项羽的意识里,自家叔叔的话语总是要听的,这种听从是不掺杂任何政治利益的。其次,刘邦和自己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兄弟情分需要顾及。既然刘邦亲自来道歉认错了,兄弟如此诚恳,哪里需要考虑那么多,更不会想图灭了他。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就对刘邦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羽在骨子里真没有在鸿门就灭掉刘邦的想法。此时的项王沉迷于兄弟情深的浓浓情意之中。第三,鸿门宴会在项羽心理是款待和自己并肩抗秦的好兄弟刘邦一行,怎么范增忽然要示意自己安排宰杀刘邦?这完全有点不合常理,这个范增是不是老糊涂了,人家风尘仆仆的来到我的地盘,不好酒好菜款待,怎么好安排人杀了他呢?于是在项王心中,就没有找到要在鸿门杀刘邦的想法,所以才对范增的建议如此懈怠。归结到一句话,项王性格里有妇人之仁,最终导致了鸿门放虎归山后,自尝苦果。

3.鸿门受璧之角色转换失当

角色的适时转换是把某些事情(尤其是大事情)做好的重要保证,一旦角色转换失当,就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定位失当,定位失当就会出现分寸拿捏失当,进而对事情的未来走势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

项羽在鸿门之会中就犯了角色转换失当的错误。

刘邦借着上厕所之机溜之大吉,并命张良献上白壁一双给项羽,项羽收下后置于座上。这时候的项羽肯定觉得刘邦这个兄弟挺好的,走了之后还记得给自己送上礼物。他还沉浸在哥俩好的个人情绪之中,忘记了这是关系到以后天下格局的重要政治机遇,他只当是兄弟间的宴饮之欢。所以可以肯定的说,鸿门之宴中的项羽是个被亲情和兄弟情所占领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深于权谋的政治家。换言之,项羽由于性格使然,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或者说他不能适时地转换政治家和普通人这两个身份。鸿门宴中,从谋划天下而言,他应该切换到政治家的角色上,但是很遗憾,他还是停留在重情义的普通人的位置上,所以对当时的项羽而言,款待好来宾(包括政治对手刘邦)是第一重要的,因为他是新丰鸿门的东道主。进到地主之谊,照顾好来宾,这是第一要义,至于要算计对手,争夺天下,那是以后的事,反正不能在我项羽做东道主的新丰鸿门这个档口,不然岂不是要被天下英雄耻笑,万万不可!

项羽在需要定位在政治家的时候,却扮演起了凡夫俗子,关键时刻的角色转换失当,导致了刘邦溜之大吉,给自己的灭亡埋了可定时炸弹。最终项羽也自食苦果,葬送了自己的天下。尽管说大家喜欢项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胸中有儿女情长,但是作为政治家,他还是有致命的硬伤的。

4.谋烹太公之感情用事

相持成皋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不急下,吾烹太公。”

《史记?项羽本纪》

从史书记载的内容看,项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拿刘邦的父亲作为要挟,从项王的语气看,其一項王是逼不得以;其二他认为这已经是杀手锏了,刘邦是必定会退兵的。凭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项王是个重情义的人,情义在他的内心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鸿门宴中项伯的话他才会听取,因为他叔父的话是亲情的象征,既然是亲友长辈的话自然是要听的。故而在成皋相持阶段他才会想拿太公相挟持,实际上是他自己对亲情和情义的重视。而感情用事却是政客最大的软肋,在项羽的身上是如此鲜明地得到了体现。

我们且看看刘邦的说辞:其一“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其二吾翁即若翁;其三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不仅不为项王所要挟,反而偷换概念把“吾翁即若翁”,调侃项羽自己要分一杯羹!这是项羽根本不能想见的情况,人竟然有无情无赖者若此!而这正是刘邦和项羽的不同,一个无情无义,一个重情重义。

从这一点而言,刘邦是为政治而生的,而项王却更接近普通人。如果从政治素养来说的话,显然优劣已现。范增在鸿门宴中说的话“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犹然在耳。范增当时生气的也就是项羽太重亲情和情義,而忽略了政治利益和政治前途。

项羽叱咤风云多年,尽管和天下失之交臂,但是却被后世一直传颂。刘邦霸有天下,刘氏天下延续几百年!得失成败之间,自然有诸多因素,但是就项羽而言,要做政治家的话,其性格存在巨大缺陷。而性格乃是根深蒂固之物,很难改变。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项羽失天下是必然的。性格决定命运,这点在项羽身上还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所以性格缺陷是项羽失天下的主要原因。

二、性格即“宿命”本质分析

理论上说,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他的发展可能都是趋向于无穷大的,但是当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他诞生的那一刻起,那种趋于无穷大的可能性就开始打折,因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情况下,决定了他以后将在怎样的经济条件下生活学习,进而决定了他将接触到的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是种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比如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等注定了项羽以后的败局。

要想理解性格决定论的核心,我们必须解释一组关系。

1.具体的行为细节与习惯

这是我们人每天都会有的在个性化的思想意识指导下的具体外化表现,而长期大量重复的动作细节就固化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久而久之的行为就成为一种习惯。

2.解读习惯与性格

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甚至是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有某种定势和优先级。这是会固化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不管是一种动作行为的记忆还是肌肉记忆,都是一种聚少成多的固化的东西,习惯成自然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方便我们定型化某些需要经常操作的动作,一旦形成记忆,就成为自动化。自动化就是不需要过多准备和预热,比如职业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定型化,这样能最大化动作效果,保证比赛的稳定发挥。

当然这是有利的一面,如果要改变已经固化的动作和习惯那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训练,我们的行为习惯就是这样,一旦固化,形成自然流程,那要改变比登天都难,绝对需要花费一番气力的。人的行为习惯也一样,当多年的习惯成自然,它就定势成一种特定的优先级的强制命令,在任何时候都获得优先处置权。

3.性格与命运

这种习惯性的优先处置事情的方式就慢慢沉淀成我们的性格,而性格是绝对的优先处置权,对一切场景、一切事情,进而决定我们的命运。

性格固化成的那种处置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处理突发状况,如何接人待物,甚至是面对生死存亡的政治抉择,比如项羽在鸿门宴放虎归山一事。这是性格使然,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处理事件的方式,不是谁能掌控的,或者说他项羽自己也无法掌控。

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本质所在。

但是我们绝不能做性格决定论的奴隶,作为进化顶端的人类,绝对有解决任何困境的勇气和毅力,不管我们所面临的是什么,也不论这其中困难程度有多大。面对性格决定论也一样。

三、项氏之悲引发的人生启示

项羽曾经叱咤于两千年前的乱世,留下了英雄的不朽传说,项氏虽已成为历史封尘中的故事,但历史的启发永远不会只停留于项氏本身,历史的意义终究要作用于我们己身。项氏的悲剧启发我们要更加理智地了解自己,正视我们自己的性格,才能有更好的人生。

1.理性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

古人云:自知则明。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更加理智的面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采取合适的措施,解决自己人生的问题。

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这个性格特点本无好坏之分,但是一旦和具体的人生规划挂钩就有优劣高下之论。

2.规划人生要立足于对性格的理智分析之上

尽管说性格和气质本身没有优劣之说,那是宽泛意义上说的,但是就具体的个体,具体的职业特点而言,性格一定是有合适不合适的。

不是说有的行业就是需要精细、严谨,而那些生性草率、马大哈的人就不是很适合,不说一定不适合,起码从事这样的事情需要事事小心时时在意,也不是那么容易适应下来的。相反,有些行当又要求从业者不能太过在意某一特定时段的琐碎之处,实际上很多行当都是有一个大概的性格预设的。

选择那些和自己性格合拍的事情做,适应起来不会那么费力,省去很多烦恼。

3.正视现实才能找好对策

鉴于职业和性格的某种联系,我们要正视这一事实,承认客观事实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并进一步顺利解决问题。

正视现实对不同人而言可能又有不同。有人会选择简单的去接受并朝对自己性格有利的职业去规划,但是仍然会有人选择艰难的改造性格来实现人生规划的道路。

人生本就是一场不断变换的选择题,没有绝对对错,只有自己愿不愿意。

如果一定继承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就要为此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性格改造计划。

4.性格改造计划之旷日长久

要执行性格改造计划,那就要做好旷日长久的持久战准备。正像性格习惯的养成是个积久而漫长的过程一样,改造这种根深蒂固的定势的东西一定要从形成的过程来进行解构,做好了解构才能做好新的建构。具体来说,要由一系列新的动作行为细节来替换形成习惯定势了的行为,当此行为固化成新的习惯时,曾经的习惯才能得以改变,进而让新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强化,不断强化其优先级别,当这一切都习惯成自然之时,即是新的性格开始形成或者说旧的性格被改造之时。

但是,即使你已经按照进度,一定程度上改造完自己的性格,还是要忍受它随时翻脸的事实。

所以说,性格改造是旷日长久之计。非心如磐石者不可为!

综上,项氏的悲剧是黑格尔所说的三大悲剧之一的——性格悲剧,在黑格尔的三大悲剧之中,我认为性格悲剧是最悲凉的一种,因为作为具体个体,我们引以为傲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样子,而这自己的样子主要是自己的性格,这是很多人认为的张扬我们个体生命的独特元素,一旦这种最引以为傲的东西成为人生悲剧的根源,这是毁灭性的!

所以如果你真珍惜自己的现世人生,请正视自己的性格,请正视自己的习惯,请认真对待自己每一行为,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是决定我们命运的参变量,这就是项羽的悲剧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作者简介:许明宏,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现为江苏省清浦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项羽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项羽虞姬
四面楚歌
画家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近视的悲剧
项羽并非自刎而死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