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有了你,才甜蜜

2022-04-14 00:11史军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制糖毒蛇餐桌上

史军

在餐桌上,我們很难见到甘蔗,它们最多以榨汁或餐后水果的身份登场;但我们的餐桌又离不开甘蔗——谁能抗拒蔗糖带来的甜蜜味道呢?

史海钩沉,话甘蔗

甘蔗,古称“柘(zhè)”或“诸柘”。中国是甘蔗的原产地之一,中国人和甘蔗的缘分延续了成千上万年。

这份缘起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有人推测,史前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啃甘蔗是件“甜蜜”的事情。最晚到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甘蔗制作榨汁饮品,这种被称为“柘浆”的饮品还被写进了《楚辞》里。大约从汉朝开始,甘蔗成为制糖的原料。从此,中国人的餐桌上,再也少不了这种能制造甜蜜的植物。

啃光甘蔗,谁制糖

当我们啃着甘蔗品味甜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是甘蔗都被我们啃掉了,还拿什么来制糖呢?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我们平时啃的,是汁水多、纤维松软、甜度适中的“果蔗”,而用来制糖的,是纤维较硬、含糖量更高的“糖蔗”。要想啃食糖蔗,除非你有熊猫的本事。

种植甘蔗,靠茎秆

甘蔗,越靠近顶端,味道越淡。在收割甘蔗的时候,蔗农会将最顶端的几节砍掉,反正也卖不出去。那么,这些被砍掉的甘蔗就这样被扔掉了吗?当然不会。这些甘蔗会被横放到土地里,过不了多久,茎节上就会冒出绿色的幼苗。甘蔗就是这样种出来的。

甘蔗叶子,像利刃

如果大家有机会参观甘蔗田,记得一定管好自己的手,因为甘蔗头顶的大叶子可是些“狠角色”——它们的边缘锋如利刃!甘蔗属植物中,有一种被俗称为“割手密”的,看这名字,你就能猜到它的叶子有多厉害。

甘蔗家族,有传承

提到割手密,这种植物看起来一点儿也没有甘蔗的样子,倒是有些像水边常见的芦苇,但可别小看它,它在甘蔗家族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将甘蔗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那么这个家庭的起源就是割手密和另一种被称为“热带种”或“高贵种”的甘蔗。热带种高产高糖、低纤维、蔗汁多,但容易生病;割手密没什么糖分和水分,但抗病性强。二者结合,各取优点,然后再加以选育,就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各种甘蔗。

甘蔗和竹,有点像

你有没有将甘蔗和竹子弄混过?二者都是一节一节的,除了“肤色”(青皮甘蔗连“肤色”都和竹子差不多)不同,外形看起来非常相似。这是因为它们同属于禾本科。禾本科植物没有树木那样厚实的树干,想要长得高大,就需要用“节”来提高身体的强度,防止发生拦腰折断的惨案。

另类甘蔗,当菜吃

你知道吗?甘蔗家族的成员并非都只能被啃着吃。在新几内亚和斐济等太平洋岛国上,有一种神奇的甘蔗食穗种。这种特殊的甘蔗有着紧密可食的花序,这让它们成为当地餐桌上的特色蔬菜。

吃甘蔗的,还有谁

除了人类爱吃甘蔗,畜禽也非常喜欢。经过选育之后的饲料甘蔗,可是非常优秀的饲料原料。你或许想不到,餐桌上的鸡说不定就是用甘蔗养大的。

更神奇的是,汽车也爱“吃”甘蔗。用蔗糖发酵而来的乙醇不但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而且能取代汽油成为汽车的燃料。在使用乙醇为燃料的汽车里啃着甘蔗,感觉是不是很神奇?

清明甘蔗,赛毒蛇

“清明蔗赛毒蛇”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它的意思是,清明时节的甘蔗有着如同毒蛇一样的毒性,人吃了之后,后果可能非常可怕。那么,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甘蔗自身并不会产生毒素,但是存放的时间长了,一种名叫节菱胞霉的霉菌就会悄然入侵。这种霉菌会产生一种很强的神经毒素,其毒性的确不逊于一些毒蛇呢!以前的种植技术不发达,甘蔗从10月开始陆续上市,到了来年清明时节,剩下的都是存放时间较长的甘蔗,它们也就难免惹上这种“毒物”。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如今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甘蔗,但我们依然要留心甘蔗是否发霉。

识别甘蔗是否发霉的办法很简单。如果发现甘蔗芯变成了红色或褐色,那就是警报已经响起,赶紧把手上的甘蔗处理掉吧!

猜你喜欢
制糖毒蛇餐桌上
毒蛇自毙的启示
餐桌上的甜蜜进化史
毒蛇自毙的启示
多项制糖行业标准的修订和废止
餐桌上的宇宙
自动控制技术在糖厂蒸发系统中的应用
会奏乐的毒蛇——响尾蛇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餐桌上的爱
餐桌上的忧与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