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2-04-15 18:36覃铭江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7期
关键词:现状与策略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覃铭江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接受系统性课堂学习的开端,并且是其进行集体学习与生活的开始,此时教师不仅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关注其核心素养培养进程。班级是学校进行管理的最基本单元,班主任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其担负着引导学生正向发展的重要任务。班级管理是为学生創造良好学习与成长环境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打算的关键举措,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不断提升教育成效。

关键词:小学阶段;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

在当前时代,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已经已经引起了国家层面以及教育各方的关注,学生的压力与负面情绪的积压已经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并且身心健康是一切发展进程的基础与前提,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推行得当,才可促使青少年的正向成长。为此,本文作者从研究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入手,发现目前存在缺乏沟通通道、学生被动参与以及教育进程脱节的问题与不足,随后教师结合科学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从创设多维沟通渠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及推进家校共同关注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实现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及保证教育持续连贯的效果,从而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不足

(一)缺乏沟通通道

在教师研究进程中发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程的重要阻碍,学生在遭遇困难与疑问时,无法通过合理的途径向教师求助,负面情绪累积,导致其逐渐丧失对教师的信任感,久而久之,其丧失主动沟通与交流的意愿,心理健康状态逐渐失衡。

(二)学生被动参与

在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沿用老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参与进教育进程中,一方面学生无法在主动性的指引下高效感知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教育进程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意愿,导致教育活动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其有效性越来越差,无法充分释放教育价值。

(三)教育进程脱节

心理健康教育进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仅依靠教师的努力无法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实现,家庭作为学生陪伴教育的主场地,目前未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引导作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进程不具有连贯性,学生无法在持续性的教育进程中消减负面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方法

(一)创设多维沟通渠道,掌握学生心理状态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保证师生关系良性运转,教师才可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教师才可开展精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教师应创设多维度的沟通渠道,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例如:教师从线上以及线下两个角度构建沟通渠道,首先,在课间这一时间段内,教师多在班级内走动,主动与学生展开交流,了解其是否有遇到苦难或情绪不平稳,随后在安抚其情绪的基础上,帮助其解决问题,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其次,教师在每日放学后设置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时间,供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或向教师求助、倾诉,引导学生建立对教师的信任感;最后,教师运用线上平台,向学生定期分享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并且告知学生遭遇负面情绪时及时向教师反馈,避免负面情绪的堆积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创设多维度的沟通渠道,是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通道,是教师施行心理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育活动一种较为灵活的教育方式,其不同于传统的知识讲解过程,一般通过趣味性的形式以及内容,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兴趣指引下主动参与。为此,教师应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开设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教师通过班会以及情境演绎两个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每两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课,在课上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形式的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方法,随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加深对已掌握知识的印象;其次,教师为了促使学生更为高效地理解知识,设定具体的场景,如受到家长或教师的责骂、与同学或朋友之间闹矛盾,随后要求学生思索在此场景下应该如何保持心理平稳,以此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活动中直观感知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有助于引导学生感知到教育进程的乐趣,从而逐步产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热情,保证受教育成效。

(三)推进家校共同关注,保证教育持续连贯

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仅依靠教师一人无法完全实现,只有保证教育进程的连贯性才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家庭是提供陪伴教育的主阵地,其发挥的作用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且持久深远影响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应推进家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例如:教师与家长进行双向的沟通与反馈,首先,教师将学生的每日表现以及情绪及时反馈给家长,并且在学生情绪有较大异常时,告知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促使学生在具有安全感的关系中消减消极情绪;其次,教师告知家长在其发现学生有情绪异常并且不具备专业技巧与方法进行解决时,将其反馈给教师,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爱心和耐心为基础,与学生主动沟通,避免其心理状态失衡。由此可见,教师重视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实现教育进程的连贯性,并且保证了学生持续保持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奠基期,并且是学生形成正确观念的黄金期,一旦错过此阶段,后续的教学与教育活动无法进行有效弥补。班级管理活动是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并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当前班级管理中着重强调的部分,但是当前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师应重视小学阶段的意义,准确定位班级管理的价值,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上惠.试论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9):1.

[2]黄晓平.浅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19(4):246-246.

猜你喜欢
现状与策略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的现状及实施策略
刍议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朝鲜族小学民族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文献综述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