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西藏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2-04-16 16:38杨飞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
消防界(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直升机西藏灾害

■ 杨飞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

一、西藏地理环境和灾害事故概况

(一)西藏地理环境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面积120.2189 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地形地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占青藏高原面积的一半以上,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有山脉、峡谷、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高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气候特征:西藏的气候独特且复杂多样,空间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时间上在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具有干季和雨季的特点,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气候类型。

(二)西藏灾害事故特点

西藏地处特殊的孕灾环境,受活跃的地质运动和复杂多变的气候因素双重影响,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易发、连发、频发的地区。近现代以来,西藏发生过除火山和海洋灾害以外的几乎所有自然灾害。按照灾害分类,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五大类。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西藏地区仅3.0 级以上地震就发生了400 余次,6.0 级以上地震4 次,大小森林火灾(火情)发生20 余次,各类灾害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除自然灾害外,西藏道路交通事故也十分常见。受地形影响,西藏多数公路为盘山公路,路陡弯急、落差较大,且公路等级水平较低,通达能力较差,公路病害严重,最为典型的为川藏公路,每逢雨季和雪季,滑坡、泥石流、冰冻、雪崩等灾害时有发生,易造成大面积拥堵、人员被困和交通事故。

二、西藏地区救援短板

面对西藏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峻的任务形势,其救援现状呈现出三点不足:

一是救援人数较少。除西藏驻军外,全区目前仅有西藏消防救援总队和西藏森林消防总队两支专业救援力量,暂时没有其他社会、民间专业救援力量,两支队伍救援人员约为3100 人,与西藏面积约为1 :387,和西藏广袤的面积、频发的自然灾害极其不适应,相比内地其他省份,省份面积与人员比例较低。

二是救援时效较低。西藏目前常规救援机动方式主要以摩托化方式为主,公路通车里程为12.07 万公里,公路密度为9.78 公里/ 百平方公里,虽然乡镇、建制村通达率达到了100% 和99.96%,但尚未形成路网布局,公路密度较低,加之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通达能力较差。据统计80% 的救援任务大多位于无人区或偏远地区,救援人员需要大量时间长途机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救援行动的展开,道路交通对西藏救援行动的现实约束非常明显。

三是指挥通信迟滞。西藏虽然已有5439 个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通达,5417 个行政村实现4G 网络通达,但西藏绝大部分人烟稀少的山区、森林、草地等地区没有建设通信基站,加之西藏海拔普遍较高,大多山峰形成了信号阻隔,许多救援现场没有网络信号覆盖或网络信号不稳定,致使实时调度指挥不够通畅。

综上所述,西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灾害频发,加之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等因素,常规救援远远不能满足任务需要,发展和推进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三、救援直升机基本构成分类与优势

(一)直升机基本构成

救援直升机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一般由旋翼和尾桨、动力装置及其附件、传动系统、操纵系统、起落架、机身和机载设备等7 个主要部分组成。目前常见的救援直升机均能搭载红外探测装置、搜索雷达、图像传输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绞车、搜索灯、大功率喊话器等其他用于应急救援的装备器材。

(二)直升机分类

从直升机自身性能、结构、特点、承载重量等级、着陆场地选择以及执行救援任务的类型,可大致分为小型、轻型、中型、大型和重型5 类。小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小于2 吨,轻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2 ~4 吨,中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4 ~10 吨,大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10 ~20 吨,重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20 吨以上。

(三)直升机在救援中的优势特点

在各类灾害救援行动中,直升机救援相比常规救援装备和救援方式,具有快速、高效、不受地形限制等优势特点。

1.反应速度快。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救援紧迫性的特点,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任何延误都可能造成灾害的恶化或人员财产安全的进一步损失。直升机机动性能优越,响应速度快速,救援行动精准高效,可以在短时间内响应并赶赴灾区,不受交通堵塞、河流阻隔和群山的限制,在复杂环境下能够保证第一时间到达救援现场并展开救援行动。以M-171高原型直升机为例,在海拔3000 米地区,平均航速为170km/h,最高航速为250km/h。

2. 救援效率高。无论是重大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难的紧急救援,争取时间永远是第一位的。每年死于各类灾害事故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救援不及时或救援措施不当造成的。航空应急救援最大的优势就是为遇险者在绝路中开辟生命通道,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直升机救援比常规地面救援快3 ~5 倍,能够有效降低事故中人员死亡率,航空医疗救援效率优势明显,已成为补充地面救援的一种较为有效和重要的应急救援方式。同样,直升机参与森林火灾扑救任务也十分高效,以重庆山火为例,面对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人为灭火效率低且危险系数高,南方航空护林总站调集10 架救援直升机,短时间内密集开展吊桶灭火作业,累计飞行150 余架次,洒水1000 余桶2800 余吨,有效控制了火势蔓延,加快了灭火进程。

3. 救援范围广。在救援行动中,救援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救援效能。直升机的机动性好,可以快速到达常规途径难以到达的救援区域,比如断崖、山顶、孤岛等区域,扩大了救援范围,降低了救援的难度,提高了救援效能。以M-171 高原型直升机为例,满载油量为3600 升,救援半径为430 公里,最远单程救援范围为900 公里。

4. 适应能力强。灾害事故常发生在沿河、依山而建的居民点、交通不便的山区、重点施工单位等区域,往往还会伴随大风、雨雪等恶劣的天气,救援工作通常需在恶劣气象环境或恶劣自然环境下进行,不同类型的直升机均具备不同程度的抗风能力,高原型直升机性能更优,可在海拔6000 米以下完成起降,能够采用悬停、机降、索降的方式实施救援或空投物资,有效完成救援任务。

5.空中指挥准。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直升机救援与常规救援的实施角度不同,可依靠强大的机动性和续航能力,对灾区进行高空和抵近侦察,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掌握灾区地形、破坏程度等信息,为联指定下决心、力量调整提供依据,及时进行有效的指挥和救援行动。

四、加快航空应急救援的必要性

综合社会、自然、人文等因素,加快推进西藏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等重要论述的必要途径。

(一)气候变化所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西藏年均气温正以0.32℃/10 年的速度升高,地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升温效应比其他地区更为显著,西藏是全球变暖下最典型的受害地区。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连续出现暖冬等现象,导致夏秋季降水明显增多,而冬春季则异常干旱,极端天气明显增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西藏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二)工程建设所需。近年来,随着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一大批国家战略工程的开发建设,将有十余万建设人员投入自然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的西藏,大量建设项目均在山区、林内进行,安全隐患和不确定因素增多,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工程事故将直接或间接威胁建设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2021 年西藏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32 起,比上年增加174 起,增长48.6%,死亡175 人,增加42 人,增长31.6%,应急救援形势依然严峻。

(三)社会发展所需。据《2021 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表明,2021 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153.44 万人次,比2020 年度增长18.5%。在国内疫情缓和可控的趋势下,预计每年进藏旅游人数将不断增长,庞大的游客数量对西藏的目前救援的体系产生冲击,现有的救援手段和模式将不能完全满足未来应急救援、社会救助的需求。

五、西藏航空救援力量设想规划

选择直升机机型、配备直升机数量、规划直升机基地是十分科学严谨的,是能否最大限度发挥航空应急救援效能的关键所在。现有的两架M-171 高原型直升机远远不能满足任务需求,达不到“全区机动,覆盖地市”的目标,综合西藏地形、气候以及灾害发生规律,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规划设想:

(一)在机型选择上

直升机的性能是决定该机型能否在高原地区执行任务的关键因素,在机型选择上既要考虑西藏高寒缺氧、高山林立、峡谷纵横等现实因素,又要结合直升机功率、飞行速度、转弯半径、最大载重、起飞(飞行)高度等重要指标,区分不同类型救援任务来选择机型。综合西藏实际和任务特点,可选择配备空客H125、高原型M-171、K-32 型直升机,这三种机型职能任务虽有重合,但各有特长,能够做好优势互补,胜任西藏不同类型救援任务。在确保安全飞行的前提下,综合考虑飞行费用、地面保障等因素,执行短途灾区侦查、空中调度指挥以及狭窄空域救援等任务可选择机动灵活、转弯半径小、起降场地要求低的空客H125 型直升机;执行跨区域救援、物资投送、人员转运等任务可选择综合实力均衡、起飞重量大的M-171 高原型直升机;执行山区森林火灾吊桶洒水、抗洪抢险抛投沙袋等任务可选择外挂载重大且机动灵活的K-32 型直升机。

(二)在数量配备上

在直升机力量配备上,应准确把握“既要满足任务需要,又要避免航空救援力量过剩”的基本原则,综合西藏实际和任务特点,目前需要配备10 ~13 架不同类型的直升机,来满足战备、任务需要,和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不同灾种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在机型分配上,应按照3:4 :3 的比例进行配备,空客H125 型直升机配备3 ~4 架,M-171 高原型直升机配备4 ~5 架,K-32 型直升机配备3 ~4 架较为合理。按照各地市发生灾害的类型和次数,在地域部署上,拉萨市部署2 ~3 架侧重跨区增援、医疗救护等任务,昌都市部署2 架侧重森林火灾、交通事故等任务,林芝市部署3 ~4 架侧重森林火灾、滑坡雪崩、洪涝灾害等任务,山南市部署1 ~2 架侧重跨区增援、人员搜救等任务,日喀则市部署2 架侧重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任务,因那曲市、阿里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且发生重大以上灾害风险较低,因此考虑不常驻直升机。也可根据不同季节,调整直升机力量部署。

(三)在基地选址上

航空应急救援基地选址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关乎直升机最大救援半径和救援效能。西藏目前有5 个建成使用的民航机场,分别在拉萨市、林芝市、昌都市、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还有6 个机场尚在规划当中。现阶段,可采取以现有民航机场为枢纽,重点县区建设基地的规划,编制应急救援航空网,达到覆盖西藏地市、辐射县区的目标,使各个救援基地航程均在500 公里以内,最大限度发挥航空救援效能。综合西藏各县区地理位置及灾害发生频率,提出各地市建设救援基地设想,拉萨市在达孜区建设1 处基地,昌都市在卡若区、芒康县、江达县、边坝县建设4 处基地,林芝市在巴宜区、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墨脱县、察隅县建设5 处基地,山南市在乃东区、加查县、隆子县建设3 处基地,日喀则市在桑珠孜区、吉隆县、定日县、江孜县、南木林县建设5处基地,那曲市在色尼区、安多县、嘉黎县、申扎县建设4 处基地,阿里地区在噶尔县、措勤县、改则县、札达县建设4 处基地,共26 个涵盖应急仓库、油料补给、地勤保障功能的救援基地。

六、未来发展建议

航空应急救援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应急救援手段,凭借直升机独特的优势出色地完成了各类应急救援任务,是我国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防灾减灾救灾的中坚力量。西藏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起步较晚,还不够完备,与发达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基础建设薄弱、运行保障不到位、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短缺等方面。为适应应急救援形势需求,结合西藏实际,对加快推进西藏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提出两方面设想:

(一)政府顶层设计层面

1.建立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现阶段,西藏发展航空应急救援可借鉴应急管理部南(北)方航空护林总站以及发达省份成功经验,从法律层面,统筹谋划,做好顶层总体设计,积极完善西藏航空应急救援制度体系、指挥体系,走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使制度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指挥体系建设上下贯通,衔接有序。抓紧建立健全自治区、地市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救援队伍、民航公司的权责关系,不断加强直升机应急救援、指挥调度专业化、体系化、制度化建设。

2. 健全航空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在国家现行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科学制定西藏航空应急救援建设长期发展规划,联合统筹军队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军地协同救灾的联动机制,发生重大以下灾害事故,由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通航公司担负,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时,通过必要报批程序,军地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共同担负救援任务;在保守军事秘密的前提下,将部队直升机起降场或临时备降点纳入航空应急救援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事故,设定相应的协同实施原则,充分发挥三方的救援优势,实现 1 +1 +1 >3 的救援效果。

3.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各类保障。高度重视西藏航空应急救援发展,将发展航空应急救援建设必要资金纳入国家、自治区长期财政规划,建立健全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设施保障、资金保障等制度;聘请专家对西藏航空救援力量进行全局规划部署,根据灾害类型和任务性质,统筹配备适应地域救援特点的直升机,科学论证配备直升机的数量、机型,最大限度发挥救援效能;合理选址并建设直升机永久起降场和野外临时起降点,完善油料、医疗、补给等配套设施设备,扩大救援覆盖面;逐步建立应急队伍医疗、工伤、抚恤、高危补助等资金制度,为参与航空应急救援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待遇保障。

(二)应急队伍发展层面

1. 加快航空救援人才队伍建设。目前,西藏自治区内消防救援人员相对较少,缺乏胜任不同类型灾害救援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精通航空应急救援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航空应急救援技术和实战经验基本空白。想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从队伍建设发展入手,在胜任常规救援的同时,加快航空应急救援的能力的补课赶队,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针对西藏缺少专业航空应急救援人才的实际,可依托西藏森林消防总队,在不同地市建立常备航空应急救援突击队,应对各类突发事故灾害,充分发挥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特有属性,实现“全区机动,快速救援”的目标。二是采取“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的方法,选派人员前往航空应急救援发展成熟的省份参观建学,同时也可邀请专业人才进行援藏指导帮建,逐步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培训,梯次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均衡发展能够应对不同灾种的人才队伍,完善各类激励制度,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积极性,打造专业化指挥员队伍和专家团队。三是要建立完善符合西藏特点的航空应急救援理论体系,编写制定西藏航空应急救援行动、安全等一系列指导手册、教材,为今后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 扎实开展实战演训和战法研究。当前,西藏航空应急救援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训练水平较低,实战经验不足,战法成果还不够丰硕,想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系统规范航空应急救援训练演练制度,制订训练标准大纲,加大实战训练和战法研究力度,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结合西藏灾害特点和应急队伍实际,建立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健全应急预案方案,统筹区内应急、消防、医疗、地质、水文、气象等救援队伍和专家团队,常态化开展不同灾种实战联合演练,进一步摔打磨炼队伍,促进各应急队伍融合发展。二是贯彻“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全年防震”的训练方针,编撰符合西藏特点的航空应急救援训练大纲,为航空应急救援队伍明确训练课目、时间、要求、内容等标准,针对性开展重难点课目训练演练,制订出台考评制度和标准,进一步促进战斗力提升。三是在训练演练和实战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理论结合实践,探索研究符合西藏特点的单机、多机、机群在不同灾种中的救援战法,使地空协同救援更加顺畅高效,尽快形成“直升机+消防员”立体救援模式。3. 完善配备专业救援装备器材。新形势下,西藏应急救援任务愈发复杂,救援难度也越来越高,现有的装备器材科技含量较低,智能化不高,与直升机融合转化救援能力程度有限,航空应急救援技术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想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制定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长远规划,建立完善装备配备标准体系,深化人与装备、装备与直升机技术深度融合,达到体系化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航空应急救援装备长远规划,完善装备配备比例标准,优化装备结构组成,扩充指挥、通信、救援、保障等装备类型和数量,使之与直升机各机型兼容,提高装备针对性和专业性,构建技术可靠、实用高效、专业先进的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二是按照“急用先配、填补空白、管用多配、常规加强”的原则,根据直升机配备数量、救援基地规模,聚焦装备整合、手段融合、技术创新,减少同种类、同用途、同性能装备品种型号,控制投入成本,提高使用效益;有针对性地储备相关应急物资、配件,强化救援装备优势互补和战术配合,实现科学化、系列化配装。三是制定完善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和安全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装备日常管理,严把安全使用关口,明确使用、维护、报废、补充标准,确保装备始终满足技术标准和战备要求。

七、结语

随着“全灾种、大应急”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常规救援方式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已不相适应,而直升机具备独特的优势,其机动灵活、反应快速、适应性强等特点是其他救援装备所不能比拟的,在灾害事故救援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巨大的。因此,加快推进西藏航空应急救援建设进程,构建以直升机为支撑的航空救援体系,合理规划直升机力量配备,不断壮大航空救援力量,丰富救援手段,是西藏面对正在发生和未来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制胜法宝。

猜你喜欢
直升机西藏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都是西藏的“错”
直升机?
直升机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直升机取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