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安置的动因、逻辑与路径

2022-04-16 19:02刘菊华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精准技能信息技术

刘菊华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吉安 343000)

前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我国政府安置退役军人主要通过指令性安排将退役军人指派到企事业单位任职;建立之后,就业资源开始由市场配置,政府无权再以行政命令直接要求企事业单位接收退役军人〔1〕。这也意味着在退役军人安置上,指令性安排将逐渐不再适用,需要寻求新的安置方式。环顾全球,世界各国的退役军人安置主要有三种方式:就业安置、货币安置和教育安置〔2〕。货币安置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退役军人的生存问题,但不具备可持续性;就业安置在计划经济时期较为适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其效果大打折扣。比较而言,教育安置是一种更为可行、更为长远,可持续性较好的方式。通过接受教育,退役军人可以习得就业市场所需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从军队到企业、从“军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和职业过渡,成功融入社会。

我国于2010年12月发布《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宣布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正式启动。2018年我国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随后又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作出了进一步规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退役军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有关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信息流通不畅,教育培训过程不够完善以及教育安置粗放等。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以技术赋能方式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为解决退役军人教育安置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能。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鉴于此,本研究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以退役军人教育安置(本文主要指技能培训)为研究对象,提出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新理念,并对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主要动因、作用逻辑以及实践路径等进行系统性研究,以期为信息技术在退役军人教育安置领域的应用提供学理支撑。

一、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安置的主要动因

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安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场景和新平台。通过信息技术赋能退役军人教育安置,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新时代我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工作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其主要动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一)解决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供给不足的需要

《退役军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军人退出现役,安置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就业需求组织其免费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我国退役军人体量较为庞大,2019年我国国防部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显示,军队规模上“裁减军队员额30万,现役总员额减至200万”〔3〕。根据《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义务兵和服现役不满12年的士官退出现役的,由人民政府扶持自主就业,这意味着每年会有数十万人正常退役。权威部门统计也显示,“我国现有退役军人5700多万,并以每年几十万人的速度递增”。〔4〕理论上,数量如此巨大的退役军人群体将对教育培训产生巨大的需求,相应地也需要投入数额巨大的教育经费。不过现实中,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真正用于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资金极其有限,难以满足教育培训需求。究其原因,与当地退役军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新一代信息技术则因其覆盖面广、可复制、可共享、低成本的优势,可通过共享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延伸学习空间等方式提高弱势地区教育质量,弥补退役军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消弭区域教育资源供给鸿沟。

(二)治理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信息不对称需要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型式〔5〕。它具有帮助决策者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认知的功能。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包含诸多信息要素,其中不仅关联课程教学、培训师资等信息要素,而且还涉及退役军人、政府、学校、企业等信息传播主体。理论上,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运行的过程就是信息主体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然而,现实中,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供需双方对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异〔6〕。引申来说,可以将其定义为产生关系的各方对某一事项所掌握的信息量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在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尤其是退役军人与政府部门之间也存在。退役军人不了解政府部门有关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政策信息,政府部门对于退役军人的教育培训需求也缺乏了解。这种情况将大大影响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工作成效,阻碍退役军人高质量安置的实现。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则可以极大地缓解甚至解决信息不对称对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影响。比如,区块链技术中的分布式记录和分布式存储可以有效消解中心服务器对数据信息的控制权,实现链上所有节点对数据信息的共享交换,在数据共建共享中消除信息不对称障碍〔7〕。

(三)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安置过程更加完善的需要

在教育安置过程中,退役军人能否习得企业所需技术是关键。由于退役军人间存在较大差异,加之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企业所需技术技能的专用性程度也不断提升。这些因素使得教育安置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成为一个理论上应包括先前经验诊断、项目选择指导、实施教育技术培训、与雇主协商沟通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然而现实中,退役军人教育安置过程存在诸多缺失。例如,对退役军人的先前经验利用不够;在选择培训项目时缺乏指导〔8〕;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与企业沟通不足;就业后缺乏跟踪反馈。这些问题使得我国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效果大打折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我们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教育安置过程提供了可能。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对退役军人的先前经验、兴趣特长充分了解,指导其选择适合的培训项目,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课程,在习得技能之后再帮助他们与企业对接,从而选择到合适的岗位,并在退役军人就业后对其进行跟踪反馈,为退役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四)促使教育安置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的需要

为充分利用退役军人人力资本,助其顺利实现职业过渡,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应以精准就业为目标。精准就业主要指退役军人的个人特征,包括职业风格、职业技能、教育背景等因素与其就业岗位实现高度匹配。这要求培训项目供给要充分考虑退役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提供适应其学习风格的个性化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退役军人培训项目针对性不足,十分粗放。比如,培训内容上,与退役军人已有技能相关度较高的培训项目有机械维修、烹饪培训、协辅警、安保、武术教练等,但是此类培训并未普遍见于各地区的退役军人培训项目名录中,反而是汽车驾驶、计算机操作、市场营销等基础性项目广泛存在。这种不精准的培训项目,不仅难以充分利用退役军人先前经验以缩短培训时间、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而且大大降低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精准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或可为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由粗放走向精准提供可能。比如,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当地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通过人工智能为退役军人推送所需的教育资源等,为实现个性化教育、精准化就业提供技术保障。

二、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作用逻辑

信息技术与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融合不是片面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的、重大的、全面的结构性变革。要实现退役军人的精准安置、精准就业,退役军人教育安置需要被打造成一个包含诸多环节的系统性过程。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作用逻辑表现为两个维度:一是共时性视角下,由进行学习者画像、创新培训项目、线上线下融合、赋能师资培训等构成要素逻辑;二是历时性视角下,由精准诊断、实施培训、供需见面和跟踪反馈等构成过程逻辑。

(一)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要素逻辑

1.进行学习者画像,助力退役军人教育个性化。由于长期训练,军人退役时一般具有多样化的个人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重要资源。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训练经验,与传统生源相比,退役军人彼此之间差异更大。理论上,这些差异给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在因材施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现实中,由于教育资源有限,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退役军人先前经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培训内容也不一定合适他们,教育培训的效果自然难以尽如人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则为退役军人培训由规模化走向个性化提供了可能。画像技术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大数据应用技术,是主动或被动地收集用户的各种数据,用于对用户进行精准刻画〔9〕。将画像技术引入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对退役军人进行学习者画像,可以精准识别退役军人学习需求,提供精准推荐服务,并实现精准指导与干预,从而使教学更加个性化,实现退役军人教育的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可从四个方面对退役军人进行画像:第一,一般特征,包括退役军人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及先前经验等;第二,学习准备,包括退役军人的初始知识和学习动机的准备情况;第三,学习风格,包括学习取向、信息感知、信息接受等维度;第四,行为特征,包括退役军人学习活动、频率和时间等信息。

2.创新培训项目,使技术知识符合产业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如果说军人是一种职业的话,那么退役军人由军队到社会的过渡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的过渡。在影响退役军人职业过渡的众多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当属技能习得。能否习得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成为退役军人实现就业的关键。遗憾的是,实践中由于退役军人教育培训项目的供需双方之间存在隔阂,培训内容往往滞后于市场所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为了变化的工作世界的教育”研究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工作世界的重要举措〔10〕。的确,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退役军人教育培训适应工作世界、实现供需结构对接提供了可能。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在培训项目供需双方之间建立定期信息联络,不断收集、发布、分析处理信息的渠道与机制,全方位打造融“产教融合”为一体的生产支持系统和教学支持系统,提高人才培养信息资源获取的效率,从而达到创新技能培训内容,使培训项目符合行业企业所需的目的。

3.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破解退役军人工学矛盾。退役后没有收入,生活来源无着落,许多退役军人面临工学矛盾。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退役军人工学矛盾提供了“钥匙”。事实上,信息技术已经在退役军人培训领域展现了它的作用。比如,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陕西省等诸多省份借助信息技术为退役军人提供线上教育平台,实现了复学。不过也暴露了线上教学的诸多局限,比如情感交流障碍、临场感不强、缺乏实践教学等。比较而言,线下教学一般在面对面环境中开展,真实情境下的体验与交互,契合了人的社会参与和情感交流的需求,能弥补线上教学的缺点〔11〕。反过来,线上教学也具备线下教学所欠缺的快速、及时、不受时空限制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可以说,线上线下各有优势,如果只关注某一方的优势,显然无法适应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需要。线上线下相互赋能、彼此融合成为未来退役军人培训的必然趋势。在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中,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方式以退役军人为中心,通过打通线上线下、虚拟和现实学习场景中各结构、层次、类型的数据,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场景生态,破解工学矛盾的阻碍,实现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个性化学习新样态。

4.赋能师资培训,提升退役军人教师专业能力。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历来被当作教育实践变革的突破口。对于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来说,同样如此。不同的是,理论上退役军人培训项目需要的是既擅长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专业实践教学,具备理论与实践“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当前由于我国“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培训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这导致退役军人教育培训项目中的多数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信息化2.0时代,先进的智能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则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机遇。借助智能技术,实现“双师型”教育培训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另一方面,退役军人培训教师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此外,退役军人培训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与实践双能力,还需要对退役军人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沟通习惯等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与退役军人进行沟通,指导其技能学习。比如,美国德玛尔社区学院(Del Mar College)就采购了一款名为“校园退役军人”(Veteran on Campus)的软件产品。该产品由一家公司依据心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研发设计,它模拟在教育环境中教师应该如何与退役军人互动〔12〕。通过该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教师可以在校园里就轻松学会如何与退役军人沟通交流等“软技能”,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教育培训。

(二)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过程逻辑

1.精准诊断,指导退役军人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精准就业的实现以精准培训为前提。培训项目选择自然成为退役军人培训的首个环节。然而,由于军队的封闭性以及退役军人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此时退役军人培训项目选择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理论上,退役军人培训项目选择指导主要是引导退役军人树立自主择业观念,认识自身与择业有关的个性特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帮助退役军人选择适合的培训项目。不过,现实中对退役军人培训项目选择指导处于相对缺位的状态。尽管2018年我国出台的《意见》提到“‘一对一’职业规划”,但是由于政府间接供给责任承担不足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师数量有限,目前项目选择指导工作主要是由生涯规划师通过班级授课制,以理论讲授形式进行〔13〕。这种缺乏“一对一”交流、没有大数据支持的理论指导恐怕很难发挥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帮助对退役军人进行精准诊断,选到合适的培训项目。具体来说,该阶段主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突破信息孤岛,收集各行各业急需岗位详细资料,建设动态精准、互联互通的就业信息数据库。如果说退役军人画像收集了人力资源供给侧的信息,那么就业信息数据库则收集了人力资源需求侧的数据。生涯规划师则在掌握人力资源供需双方信息的基础上,与退役军人进行一对一交流,精准诊断,帮助其评估自身特点并结合职业需求确定培训项目。

2.实施培训,信息化教学帮助退役军人习得技能。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退役军人习得工作领域所需技能,满足工作世界要求。这使得退役军人培训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它需要学习者以真实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在复杂的行动空间,基于一定的自由度和行动权限,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14〕。换言之,技能培训中连接退役军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媒介变得复杂得多,凡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如与工作相关的物品和过程等都属于学习的媒介,它承载着创造这些媒体的“实践专家”的意图、知识、经验和技能〔15〕。相比之下,传统的教育媒介显得较为落后,对于提升技能培训质量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短板”。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则可以为退役军人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更多专业化的设计和建构空间。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系统设计成一个指导性的工作系统(Tutorial Working System),帮助退役军人顺利完成特定工作领域任务,习得相应知识与技能。比如,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德国支持实施了题为“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学习”的典型试验项目(Berufliches Lernen im Produktionsprozess,简称BLIP),即建立工学结合的学习平台并开展教学〔16〕。BLIP平台是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和奔驰汽车公司等联合开发的信息平台,其目的是提供专业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获得专业知识并完成学习任务;学校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由此进行专业交流,展开合作式教学。

3.供需见面,在彼此了解中退役军人选择合适岗位。2013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到底有多难?》。报告指出,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是每个年轻人人生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大多数人却面临着身份转换的困难。在转变过程中,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的制度安排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倘若在学校和工作之间缺乏合适的制度安排,退役军人的安置效果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退役军人培训中,校企之间制度安排尚不健全,退役军人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这极大地影响着退役军人与就业岗位的匹配程度。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在校企之间建立起协商对话的信息共享机制,有效加强各主体间的沟通、对话。具体来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退役军人与企业之间至少可以建立起包括线上与线下在内的三种沟通方式。第一,在线沟通,借助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链接特点的5G技术,退役军人和雇主代表可以实现在线沟通。第二,雇主代表到技能培训现场,直接在退役军人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了解退役军人的学习和技能发展,而不是从面试或测试中收集这些信息。比如,美国塔兰特社区学院(Tarrant County College)在退役军人培训项目中就借助信息技术与企业建立联系,邀请雇主代表直接到培训现场考察退役军人的技能状况。第三,退役军人直接到企业内部,在实践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技能学习成果。

4.跟踪反馈,持续评估就业状况以服务项目改进。实现就业并不意味着退役军人教育安置过程的结束,退役军人的就业状况需要长期得到关注。因为知识经济的来临,已经宣告“一次性”学习时代的终结,人工智能等通用技术正在彻底颠覆传统行业,退役军人的技术技能需要不断更新。为此,在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后,仍需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评估,收集有关退役军人工作的数据,监测退役军人就业状态。对退役军人来说,监测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其工作状态和对在职技能培训的需求;对于退役军人培训项目来说,则可以实时发现学习者的培训需求以及项目存在的漏洞。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据的诞生和获取方式也发生变革,同时也诞生了新的监测评估方法。路易斯·亚纳尔和尼克·史密斯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关注度的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周期会越来越短,所以需要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监测技术进行实时评估〔17〕。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使得监测评估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即数据密集型评估阶段。它具有时间尺度密集、空间尺度多样和价值尺度多元的特点,可以较好地完成评估退役军人就业状态、改进退役军人培训项目的目标。具体来说,退役军人就业状况的数据密集型评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全息性采集和检测退役军人就业状态的各种数据,第二步则是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第三步是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决策。

三、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实践路径

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教育安置旨在为退役军人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安置培训,助其习得技能,实现职业过渡,并不断追求个体生命的自我提升,以丰盈个体生命。其实践路径包括理念、技术、组织、制度等四个方面。

(一)理念上,以退役军人为中心,警惕“技术本位”

理论上,国家有义务为退役军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帮助其实现职业过渡。一方面,军人服役提供的国防安全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其效益为社会成员共享。由于军人在此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牺牲,表现为服役的机会成本,退役后在就业市场往往属于弱势群体,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予以帮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兵役人口与大学人口重叠,“上大学”与“服兵役”开始由彼此孤立变为互排斥〔18〕。在此背景下,对退役军人进行培训,既可以帮助其尽快实现职业过渡,也可以协调“服兵役”与“上大学”的关系,吸引优秀人才参军。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安置是退役军人实现职业过渡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退役军人技能习得,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安置过程时,需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退役军人的关系。为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功效,退役军人需要与信息技术保持一种解释学关系,即技术将事物的信息和状态展现给退役军人,退役军人则通过技术感知世界、“阅读”世界。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关系。然而,当信息技术进一步教育化,退役军人对其掌控进一步熟练时,退役军人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该技术,毫无障碍地与外界交互。但是,由于技术具有放大-缩小的结构,“网络在拓展受教育者交流范围的同时必然拘禁其出游的脚步;计算器在提升受教育者计算速度的同时必然弱化其心算能力。”〔19〕同理,信息技术在放大退役军人知识存储量、拓展其交流范围的同时,也必然缩小其自身实际能力。为此,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局限性,警惕“技术本位”倾向,重视退役军人个体的主观诉求,将退役军人个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培训。

(二)技术上,开发针对退役军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实践中,信息技术在退役军人教育安置中的应用,还需依靠信息服务平台。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出台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全国贯通、实时共享、上下联动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现实中,尽管部分省市建立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不过却仅用于就业信息的发布,远不能满足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需要。为此,需要重新设计针对退役军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退役军人信息服务平台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而建立、用于帮助退役军人实现职业过渡的综合性服务系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退役军人信息服务平台由精准诊断模块、在线学习模块、供需互动模块以及就业反馈模块等构成。其中精准诊断模块主要用来收集退役军人各种数据信息,服务于项目选择、培训学习等;在线学习模块主要包括一些信息化教学项目等,用于退役军人技能学习;供需互动模块主要是一些互动软件,用于退役军人与雇主之间的沟通交流;就业反馈模块主要收集退役军人就业状况、职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于项目改进和退役军人在职培训的设计。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信息化教学项目的开发最为关键。尽管“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开发了不少学习平台,但是由于对学习者和教师体验等关注不够,资源的使用率较低。为此,在开发退役军人信息化教学项目时,应遵循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混合式工作与学习平台,为退役军人提供多种交互学习的支持工具。

(三)组织上,多主体协同服务于退役军人安置过程

信息技术助力下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是一种开放、复杂、跨界的教育类型。理论上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完成需要退役军人安置机构、高校、企业、社会等多个主体的协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主体功能。然而,目前我国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是依靠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同时其他主体跟进执行,呈现出明显的“自上而下”式发展特征和“中心-边缘”式治理结构。尽管在此治理结构下,我国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高校、企业等主体缺乏动力、参与不足,难以实现真正的合作,也难以切实满足信息技术助力下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协同治理要求。与“中心-边缘”治理结构相比,多中心治理则强调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益主体的平等参与,彼此之间形成协商、合作、对话的多主体协同共治关系〔20〕,能够较好地满足退役军人教育安置对治理结构的需求。比如,在美国德尔马学院为退役军人提供的培训项目中,高校、退役军人组织、社区、企业等之间就形成了彼此平等、紧密协作的公私合作关系,为退役军人培训提供资源保障〔21〕。具体来说,在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中,政府需要扮演好制度设计者、组织协调者、培训监督者的角色;学校应在遵循人才培育规律的基础上,凭借其知识资本积极主动为退役军人培训工作制定规划;企业则应积极承担其职业教育责任,与学校合作培养退役军人技能;社会组织则应增强其自身的专业性和独立性等,主动为退役军人培训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唯有从政府主导走向多主体协同共治,信息技术助力下退役军人教育安置才可能真正实现。

(四)制度上,创新机制体系以确保教育安置可持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22〕具体而言,推进信息技术与退役军人教育安置融合需要构建三重机制。第一,经费投入机制。当前,我国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经费来源单一,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为保障教育安置的多样性,在发挥好财政性投入主体引导作用的同时,应盘活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的闲置资源,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格局。第二,激励补偿机制。高校和企业等在退役军人教育安置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有效地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拨款等做法鼓励高校积极参与,通过制定政策,对参与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企业给予贷款、补贴以及税收等优惠;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扩大高校和企业的声誉,提高其知名度。例如,美国成立了专门对积极参与退役军人安置事务的高校和企业进行排名的网站——“军事友好”。该网站每年都会通过调查,将本年度在为退役军人创造利益方面做得较好的高校和企业公布于众,以激励更多的高校和企业参与其中。第三,政策保障机制。应尽快出台有关信息技术与退役军人教育融合的政策文件,为信息技术助力退役军人教育安置提供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同时还要做好督导评估工作,实现统筹规划与监督评价相统一。

猜你喜欢
精准技能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精准的打铁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