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4-16 19:02王智斌杨镇科樊红珍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王智斌,杨镇科,樊红珍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2.珠海市金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广东珠海 519090)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紧随其后,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解决“人”的问题。高职扩招政策的出台,既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引擎,也是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既是乡村振兴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将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珍贵的教育资源集中地,服务乡村振兴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然而,自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以来,扩招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而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在高职扩招生源中所占的比例依然较低。在这一现实面前,高职院校非常有必要落实“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和技术优势,推动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农村蓬勃兴起,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新动能”〔1〕的战略任务,探索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人才培养的服务定位面临矛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服务定位在城镇优先与面向乡村之间存在矛盾。相较于城市发展,由于乡村的滞后性和农民对于自身以及子女基于阶层流动的教育选择,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服务定位上是以城镇优先的。而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上,必将强化其适农性,城镇化职业转型和新型农民职业化将在未来长期并存,导致高职院校在服务定位上面临选择继续城镇优先还是转向农村的矛盾〔2〕。

(二)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乡村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不够。整体来看,国内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数量偏少,专业设置不符合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特征,乡村人才的定向培养专业主要集中在医学、小学教师、种养殖技术,而乡村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农学、经济学等专业,缺乏农业生产和管理经营方面专业知识的高职毕业生难以承担起乡村振兴的重担。

(三)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存在偏差

当下城乡格局中,农村仍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不仅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而且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受根深蒂固的“城市本位”思想影响,到农村就业对于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及其家庭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仍被看作是一种无奈或者尴尬的选择。这种就业认知偏差的存在,也是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践中所面对的一个难题。

(四)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的配套机制不够灵活

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在财务上有着严格的制度规范,比如广东省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封顶的做法,导致很多教师参与乡村振兴无法获得“经济效益”。缺乏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原则

扩招后,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不会改变,仍然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基本职能,而其中核心基本职能还是人才培养。高职院校需要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人才培养上。由于现代农业产业构成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因此高职教育也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乡村振兴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产业和新业态。

(二)强化科技研发和优化社会服务两手抓原则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另外两大基本职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一方面,开展乡村产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以科技推动引领农村产业升级是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所服务区域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情况,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开展科技研发,以提高科技研发与创新在服务乡村产业上的适用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通过优化科技服务团队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帮扶能力,并充分利用好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科技特派员群体,从资金、政策等各方面支持科技特派员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帮扶能力〔3〕。

(三)传承传统文化和服务乡村振兴相互融合原则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另一项使命和职责。让大批师生到农村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不仅能给农村带去人才和科技服务,也能让师生在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机会充分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层面,这比在课堂上、书籍中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鲜活生动。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为载体,通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链接、乡村文化产业与社区的培育,促进高职院校师生与乡村的深度融合,为师生营造一个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机制与氛围。

三、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依托科研带动,打造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寒暑双假,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首先依托科研带动,形成利用寒暑假开展乡村调研的活动雏形,包括特色乡土文化调研、乡村文创企业(村落)调研、文化扶贫社会服务等。然后在对村情调研的基础上,助推一批乡村振兴社会服务项目,如,文化传媒类专业承担文化特色小镇设计,艺术设计类专业承担漫画墙项目设计,电子商贸类专业承担果蔬产品直播营销。最后打造一个体系完整、程序清晰的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平台。这一平台既能凸显“智力助农、文化扶贫”的主线,又能作为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实践育人的载体,是构建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平台。

(二)探索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教学“四个对接”

第一,探索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课堂教学环节对接。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一方面将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导入教育教学环节,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另一方面要通过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师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发生的个案、出现的问题、实施的项目等都可以直接作为各类专业的不同课程的教学案例、课程讨论、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等,引入教学环节中去。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还可以为许多专业的课程调研、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等提供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实践课堂。

第二,探索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学生毕业环节对接。毕业环节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学习环节,也是整个大学期间学习的总考核,更是学生专业能力再提升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学生毕业环节对接,可以通过乡村振兴项目直接转化为课程设计项目或毕业论文选题,或者几个学生共同选择一个乡村振兴议题,设计出不同毕业环节研究项目,这样既能丰富毕业环节的内容和形式,又能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三,探索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创新创业项目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教改领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而且各种资源由于政策倾斜效应快速向农村流动,也为师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中开发出一批创新创业项目,新市场、新营商环境、创业规律性、新商业模式,以及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遇到的许多热点和痛点都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

第四,探索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与各种学生技能竞赛对接。技能竞赛的开展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推进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研发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通过技能竞赛的平台展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技的目的,也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与涉农企业在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最终促使高职院校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农村急需的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振兴带头人。

(三)建设与优化农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打造高水平农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水平一流、农业科技知识过硬的农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专业特点、服务村落的特色,开展农业“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涉农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教师或能工巧匠,建立农业“双师型”教师人才资源库,并不断优化人才配置。

(四)开展“现代学徒制”在乡村领域的尝试

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以“耕读”为主要形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育人,共同致力于乡村产业人才培养,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实训教学。由于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众多,学生分散实训,同时又受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典型的分散性特点和季节性特点将是这种现代学徒制的突出表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传统的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的常规做法,但可以作为现代学徒制在乡村领域的有益尝试,将为广大农民打开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智慧之门〔4〕。

(五)以“特色文化+”为抓手,提升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内涵

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关注实现乡风文明,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特色文化+”来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内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田野调研、与村干部座谈、村民访谈、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查阅、村风村俗体验等村情分析收集乡村特色文化一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特征与乡村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资源,挖掘有具象支撑的特色文化,然后对特色文化的内涵进行诠释、提炼和总结,得出特性显著、内涵丰富、村民一致认可的文化作为乡村的核心特色文化,最终形成一村一个特色文化,从而破解乡村振兴过程中由于同一区域的条件禀赋雷同导致“千村一面”的难题〔5〕。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虽然面临困境,但只要基于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主动进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将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本应承担的角色功能。而且高职院校致力于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让师生有机会真正沉入农村社会中去,对农村的现状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奉献社会的公益心、服务民众的社会责任感、爱农民爱农村爱农业的大爱之心培养,这样才能真正不负时代交给高职院校的使命。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