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价值

2022-04-16 23:01罗楚兰梁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生时期农民

罗楚兰 梁琳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必须要加强民生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对当代推进民生建设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深入挖掘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对新时代推进民生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是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生思想,是在马克思关于民生思想的重要论述以及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生活状况的考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民生的传统,“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即“民生在勤”。古代思想家们对民生问题颇有论述,使中国传统的民生思想得以丰富和发展。殷商西周时期,《尚书·五子之歌》记载“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倡爱民、重民,孔子指出“养民也惠”“因民之所利而利”“养民也惠。”意思是说执政者为农民谋实惠,才是好领导。“因民之所利而利”,就是让人民去做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情。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是“民贵君轻”,他认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民众的地位比君主的地位更加重要。老子则认为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凡事都要首先考虑人民,以民为先。虽然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毛泽东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精髓,形成了真正体现人民利益的民生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探索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民生思想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地位放在至高位置,他们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将其继承发展下来。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明确指出现实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应。”[1]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其中,生存是第一需要,发展是第二需要,享受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人最基本的需要是对衣食住行的需要,需要促进生产,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必须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的剥削和掠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就是对其继承与发展。

(三)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生主义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民生的关注,孙中山认为:“人的生存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国穷民穷是近代中国的现实情况,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为了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发展农业,“民以食为天”,吃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孙中山认为,由于当时中国农业落后,实行土地所有制,导致广大农民只能替地主耕地,获取极少的粮食,根本无法解决温饱问题。[3]孙中山先生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提出“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反对私人操控国计民生,进一步满足人民对其他生活资料需要。毛泽东在构建自己民生思想过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了孙中山的民生思想,重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制定经济发展方案。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历程

毛泽东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民生思想。民生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来说,毛泽东民生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完善于解放战争时期。

(一)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调查发现工农群众在革命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开始关注工农生活,其民生思想由此萌芽。1921年,毛泽东到安源路矿进行实地考察,毛泽东目睹工人生活的水深火热,了解到工人们改变现状,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维护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毛泽东号召工人们团结反抗,争取合法权益,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和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在工人罢工的配合和施压下,毛泽东向路矿当局提出保障工人权益等17项要求均得到满足,劳动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为了更好地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他提出工人要建立自己的组织——工会,他认为:“工会有利于团结工人争取合法权益,最主要的是有利于形成阶级的自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党领导广东、湖南和湖北开展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毛泽东积极参与其中,调查农民的生活现状,了解农民的需要,并根据现状提出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1925年,毛泽东在湖南韶山地区组织成立了20多个农会,极力为农民争取减租减息,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积极组织当地学生开展农村民生调研工作。毛泽东非常注重调查,他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五县考察农民运动,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这些文章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农民问题,他认为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必须深入农村、农民。毛泽东同志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支持,带领工人、农民建立工会、农会等,这些都是毛泽东民生思想萌芽的主要体现。

(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也进一步深入对农村社会的调查。1930年毛泽东深入考察寻乌县的农民生活现状,写下了《寻乌调查》,随后分别在兴国、东塘、长冈乡和才溪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毛泽东把关注重点放在农村土地上。毛泽东认为,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就是在解决民生问题。因此,他带头修订了井冈山地区和兴国县的《土地法》。[5]随着土地革命的推进,广大农民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土地,耕种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毛泽东曾试图通过法律来保障民生,他领导苏区人民探索法律制度建设,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为党的法律建设奠定了基础。在经济方面,毛泽东多次召开调查会,深入市场调研,通过调查了解到工商业的运作方式、农民的意愿,为党制定经济发展方针、“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利,鼓励广大农民参政议政。在医疗卫生方面,毛泽东强调要加大培养医疗卫生队伍的力度,完善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增设医院和卫生所,为我国医疗建设事业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等方面进行民生建设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志着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充分认识到想要抗战胜利,就必须要解决民生问题,“大敌当前,不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就不能建立抗日根据地抵抗日本的进攻。”[6]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改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待地主富农的策略,一方面对农民减租减息,另一方面放松对地主的监督,调动其抗日的积极性。毛泽东认为减租减息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抗日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抗战的前提是要保障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粮食生产成为最突出问题,毛泽东当机立断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同时也鼓励手工业、商业等产业发展,满足军民需要,为抗战奠定广泛的军民基础和物质基础。毛泽东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精兵简政”的指示,减少对农民粮食的征收,鼓励其他单位尽量自给自足,减少民力征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解决军民看病问题,毛泽东强调要成立卫生站,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强卫生教育宣传,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以人民为中心,从经济、医疗卫生等方面改善民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抗战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意味着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坚定不移加大民生建设力度。在经济方面,解放战争初期,为了改善民生,安抚富农,逐步恢复农村经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办法是“只减租,不没收土地”。随着内战全面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愿望越来越强烈。面对这种现状,党及时调整土地政策,并颁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这一《指示》明确指出要“没收地主土地,将土地按人头分给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为了巩固群众基础和党的政权,加速全国解放进程,党又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为土地改革运动提供政策支持。为了得到土地,农民的革命热情高涨,进一步推动土地改革运动。得到土地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支持。在政治方面,毛泽东积极推进民主政治改革,提出了“精兵简政”等政策,建立民主政权,保障人民政治权益。在社会建设方面,毛泽东指出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社会福利,改善民生,他还组织建立收容所等社会机构。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标志着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完善。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毛泽东民生实践的总结与升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思想,他认为改善民生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民生建设奠定物质基础,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一)思想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民生建设是一项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工程,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已萌芽。1925年,毛泽东指出,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为人民谋幸福是革命的最终目的,这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雏形。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最终为了人民,这一论述提高了红军的思想觉悟,使红军意识到革命为了人民,斗争也是为了人民。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在我党首次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内涵,表明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1944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首次完整地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把这一思想确定为党的宗旨,他在“为人民服务”前加上“全心全意”,更加明确指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标准。纵观新民主主义整个革命过程,毛泽东在各个阶段都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并从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思想是毛泽东民生建设实践的结晶,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也是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物质基础:注重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军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强调,必须进行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目的是保障红军的供给、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1934年,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指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毛泽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促使红色区域的农业得到较快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粮食供应不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以身作则,亲自带头劳动,有效地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边区农业生产量得到极大地提高。为了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这个政策对没有土地的农民而言是有利的。为了保护中农的利益,1929年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毛泽东制定的这些土地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文化保障:提高军民的文化水平

毛泽东十分重视教育,强调提高军民的文化水平。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质,毛泽东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所长期间,根据学员情况制定了特色的教学计划,带领农民进行社会调查。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党培养了上千名农民运动的领导干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倡导成立大学,培养战争所需的专业人才和领导干部,其间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医科大学、师范学校等专业院校,为抗战培养了大批军用人才。毛泽东不仅重视干部教育,还十分重视普通民众的教育,尤为重视小学教育,强调根据地村村有一所初级小学、各个乡有一所中心小学,有力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7]他提倡建立反映新政治、新经济的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明确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干部,文艺创作要坚持大众化,而要做到大众化,文艺工作者要从工农兵的思想感情出发,运用工农兵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进行创作,改变过去文艺工作者对工作对象不熟悉、文艺作品不符合大众需求的现状。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他在革命中形成的民生思想,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新时代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加强经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其次要加强政治建设,为民生建设保驾护航;最后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推动民生建设。

(一)加强经济建设,改善民生状况

毛泽东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和社会调研,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发展经济是保障民生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引导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此,党中央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继续扩大开放。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生活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及实践,为当代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政治建设,保障民生建设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意识到保障民生离不开政治建设,于是便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及政策来保障民生。当前,加强政治建设,保障民生,一是要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世情、国情、民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种考验,从严治党的任务更加紧迫。进入新时代,党严抓党员及干部的作风问题,党的十九大对党内各级干部提出反对“四风”的要求,通过“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活动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党群关系得到改善,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明显的进步。二是要坚持依法治国。改善民生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有法律的保障。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离不开法治,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武器。如果没有法治保障,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民生保障更无从谈起。因此,习近平高度重视法治,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加大法律对民生的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伟大目标。

(三)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民生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和环境卫生问题,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治理水平。”[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首先,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民生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党是我国民生建设的领导核心,要充分发挥党员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政治建设、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科技水平等方面的领导作用,夯实民生建设基础。其次,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民生建设需要政府负责。政府是民生政策的执行机构,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坚持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呼声,想方设法为民众解决民生问题,负责任的政府才能把民生建设好。再次,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民生建设需要社会协同。民生建设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仅仅依靠党和政府,还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民生建设。最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民生建设需要公众参与。人民群众是民生建设的主体,在民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民智、科学决策、民生决策、依法决策,让群众参与到决策的实施中去。

五、结语

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民生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毛泽东民生思想对解决当代民生问题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深入挖掘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迫切而又重要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民生思想是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民生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猜你喜欢
民生时期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