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

2022-04-16 23:01黎成才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陷阱国家发展

黎成才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应对新形势下国内外的风险挑战,党中央高度重视风险治理工作,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风险治理的重要论述,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学习与把握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的内在逻辑、思想内涵与时代意蕴,对准确判断我国发展的时代环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奋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风险治理观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对马克思主义风险治理理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风险治理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风险防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风险治理理论

马克思在著作中没有直接使用“风险”概念,通常使用“危机”一词来表述其对人、社会、自然所面临危险的担忧,但其中包含丰富的风险治理思想。

第一,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风险存在的基础。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批判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把人置于社会的实践当中,指明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人对象化的过程,而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方式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的过程与结果不可预料,实践预期与实践结果的冲突决定了实践本身就蕴藏着风险。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揭示风险的存在形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缘由及其四种表现。人的劳动没有解决生存需要以及体现人的本质,反而创造出异己、敌对的力量——资本。在私有制的社会生产中,劳动与资本对立、工人与资本家对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对立构成社会风险的具体存在形式。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的存在是这种对立产生的原因,消灭私有制是消除资本主义社会风险的必然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风险治理观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不断观察、防范、应对、化解风险的历史,忧患意识、风险防范始终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存在“左”倾与右倾的思想错误,毛泽东同志领导开展整风运动,纠正思想上与政治上的错误。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列举了中国革命未来可能会遇到的17种危险,要求全党居安思危,这是早期领导集体运用底线思维防范重大风险的体现。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强调党中央前往北京是“赶考”,要求全党同志对党的全面执政保持清醒的认识,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意识到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面对风险,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1],把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与防范重大风险作为工作的两个基本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重点强调要提前准备好对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的历史课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防范国际风云变化给党带来的执政风险,强化党在社会生产力与大众文化发展中的领导地位,有力推进党的建设工程,持续深化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保持党的生机活力。

进入21世纪,中国发展进入快车道,胡锦涛同志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时代挑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人民”这一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应对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经济问题,有效规避风险,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序平稳进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风险治理思想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强烈的忧患意识。孔子有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个人角度强调着眼长远、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而孟子则把忧患意识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和社会层面,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言蔽之,保持忧患意识能使一个国家生存发展,而安图享乐却会使国家走向消亡。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防患未然。《礼记·中庸》一书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说明了提前计划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也曾引用《诗经》中“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的诗句,借用鸟会在下雨前加固巢穴的典故,说明预防风险重点在于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预防,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然要历经坎坷,要做到主动出击,时刻注意把控、预防那些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风险挑战。

二、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的现实基础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陷阱,两者构成我国现有的风险时景图。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明,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与力量对比正发生着重大变化,成为我国应对各种发展问题需要考虑的最大外部形势。

从国际视野看,国际格局特别是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凭借军事和科技优势构建的国际体系正在逐渐走向崩塌,人类社会正经历国际格局的大重组,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全球治理新问题伴随着世界发展变革而出现,过去以西方为主的国际治理方案正在失效,传统与新型国际问题交织重叠,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国际难民问题此起彼伏,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安全、科技陷阱、虚拟经济等安全与伦理问题不断出现,同时近年的气候变化、生态治理、疫情防控更是成为国家治理的难点。

从国内角度看,变局是“危”与“机”共同作用的结果,百年变局给中国发展提供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隐性风险。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现处于大规模转型阶段,存在改变现有体制的“阵痛”和变革过程的不可预料性。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社会转型涉及的领域广、时间长、空间大,社会经济发展的风险无法避免。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阶段“陷阱”

中国自1998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便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来讲,中等收入并不存在所谓的“陷阱”,中等收入是国民收入的参数指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没有必然的“陷阱”存在,用“陷阱”来表述更多体现的是对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面临潜在风险的担忧。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美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伴随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西方鼓吹“修昔底德陷阱”的声音也逐渐多起来。对于中国来说,风险并不是来自基于美国法则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而是持这种对抗性思维的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美贸易日益密切,但美国所秉持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却是中美经济发展中埋藏的“地雷”。

除去“中等收入陷阱”与“修昔底德陷阱”,在现阶段背景下,中国还将面临其他的风险陷阱。例如,地域发展不平衡的“梅佐乔诺陷阱”、金融膨胀导致的“去工业化陷阱”、失去劳动力优势的“比较优势陷阱”、政务失信的“塔西佗陷阱”与世界经济危机的“金德尔伯格陷阱”。诸如此类的“陷阱”,都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来自经济、文化、生态、国际等方面的挑战,应对这些潜在风险,关键在于提升我国应对风险与处理危机的能力。

三、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风险治理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认识风险到应对风险有完整的逻辑框架,包含承认风险的客观必然性,做到不回避风险;保持强烈忧患意识,做到主动认识风险;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做到准确把握风险;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到有效防范风险的四重内涵。

(一)承认风险的客观必然性,做到不回避风险

“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想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那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还会不断出现。”[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风险的总体判断。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推进,前进路上的困难与险阻只会多不会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风险考验就越复杂。“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的“绊脚石”和“拦路虎”,这为我国应对突发性风险敲响了警钟,也反映出风险始终是社会发展进程的内生性问题。

(二)保持强烈忧患意识,做到主动认识风险

忧患意识本质是一种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要求我们对世界的肯定性理解中包含否定性理解,从这一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世界,才能主动地去认识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增强对风险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为全面客观地研判和辨识风险提供充分的主观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要求全党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忧患意识深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党的百年历程,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是党的鲜明特征。首先,保持忧患意识要主动认识风险,把握历史发展趋势,认清形势,观大局、思大局、谋大局,对潜在风险进行科学预判。其次,保持忧患意识要做好预防措施,风险发生具有突发性,同时长期风险的增多、显性与隐性风险交织,要求全党必须对风险有全面、清醒的认识,做好全盘规划,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沉稳应对复杂风险挑战。在客观环境复杂、时代挑战严峻的背景下,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对风险挑战的高度警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防微杜渐、有备无患,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思想保障。

(三)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做到准确把握风险

思维方法是主体准确把握客体的思维中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风险进行研判和辨识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待风险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杞人忧天、自缚手脚,而要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和时代特点进行合理把控。在准确把握风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科学思维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

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4]。要求主动把形势想得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严峻一些,随时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底线思维首先是要划出底线,其次是要守住底线,两者相辅相成,划出底线是守住底线的前提,守住底线是划出底线的必然要求,在注重补齐“短板”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固“底板”。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就是发展与建设的底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从严治党就是我国的政治底线,这是应对复杂环境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和国际危机的“定心丸”。

用系统思维看待风险,既要立足整体、把握风险全貌,又要深入到风险系统内部,分析各个子系统和组成要素之间的联动和协同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风险存在和爆发也是各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意味着对风险的认识和掌控必须深入风险内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解和把控,同时更要防范风险之间的“蝴蝶效应”,要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局、全面统筹的思想,精准把握风险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规制。

(四)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到有效防范风险

自从国家形态在人类历史出现,国家安全自然而然成为每个国家最为关心的话题,所有领域的风险最终都可以归于国家安全问题。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日趋复杂,港独、台独、藏独分子冒头,威胁着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团结;西方意识形态斗争加剧,威胁党的执政安全;科技与网络风险突发,威胁着经济发展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表示,当前中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强调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保证政治安全为根本,预防经济安全为中心,重点保障军事、文化、社会、网络、科技的安全,维护国际和平合作的发展态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全之路。

国家安全是防范风险的底线要求,国家安全问题是基础性问题,应对风险的核心目的在于保证国家各领域安全。只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风险判断标准,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布局,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系框架,健全国家安全协调机制,推进风险防控制度建设,才能有效防范风险,降低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风险治理观是应对新时代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是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指引

习近平风险治理观是当代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指引。“美好生活需要”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变迁作出的重大判断。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判断机制却没有变,核心在于社会发展与人民需要的不相适应。

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出新时代人民需要的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范围更大,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精神文明与良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更为迫切。以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着力提升发展质量,以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必然选择。但在社会主义事业快速推进中,诸多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社会问题涌现,风险和挑战无法避免,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例如,关系人民生活安全感的黑恶势力滋生问题、影响人民财产安全的网上借贷乱象与金融诈骗问题、威胁个人信息安全的网络安全问题、破坏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生态污染问题等等,新冠肺炎疫情更对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追求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同时,更需要注意守护来之不易的现有生活条件,有效消除发展中不确定的风险挑战,深入领悟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牢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出发点,清醒认识发展中潜在的风险和面临的挑战,提高对风险的辨识和控制能力,实现风险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二)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总结

风险与安全密切相关,风险出现伴随的就是安全问题。新中国从诞生起就面临国内外各种挑战,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全面围堵,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意识形态渗透,妄图扼杀新政权在摇篮之中。所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把维护国家安全与防范风险提到首要位置。“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毛泽东同志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政策;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同时发展是为了国家安全,决不能牺牲安全以谋求发展。

纵观当下,中国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维稳和发展压力倍增,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多领域风险要素相互交织,风险变幻莫测,防控难度升级。“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保证。当前面临的各种风险的严峻性、复杂性与系统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要“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5]。国家安全问题贯穿新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依托,全面落实国家总体安全的战略方针,是对现实作出的回应,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风险防范的进一步深化总结。明确国家安全的出发点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以应对国家分裂风险为核心,规制各领域风险,坚决保证党的执政安全。强化对风险源的研判、监测和应急处置,推动各个治理层面的有效互动、衔接,构筑起保障内部和外部安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国土和国民安全的防护网,为避免颠覆性危机、确保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支撑。

(三)是确保党长期执政、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坚实基础

党诞生在国家危难之际,成长于革命战火之中,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民与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走过风雨兼程的百年,自始至终都极为重视防范和消除执政风险。在党情国情世情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执政风险与挑战也更为复杂,应对不当会带来执政危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现在面临“四大风险”与“四大考验”。应对新的历史挑战,夯实党的执政根基,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风险治理观,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拥护就是党的坚实基础,民心所向就是党的奋斗方向,风险防范是为了人民,更要紧紧依靠人民。其次,确保党的生机活力,与时俱进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只有通过不断自我革新,保持斗争意识,增强斗争能力,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这是党百年建设的历史经验。对外要严格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在世界发展思潮和意识形态斗争中保持政治定力;对内要进行反腐败斗争,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推动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扎紧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三重围笼。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持续完善党的各项建设,是党抵御各类风险考验的最大底气,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四)为国际风险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风险治理观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了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为解决全球性风险治理问题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无论是风险源形成,还是风险运行和发展,都必然波及全球。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面对全球性风险和危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以人类发展的大视野,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坚持整个人类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理念,强调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方式,超越了以往“全球风险社会治理”中“零和博弈”的治理观念,为世界风险防控和风险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陷阱国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陷阱
陷阱2
陷阱1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