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探析

2022-04-16 23:01王秋慧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舆情信息

王秋慧

(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 江苏 南通 226300)

随着智能终端、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应用的普及,海量数据具有体量大、类型多样、价值含量大等特点,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大数据的驱动下,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意识形态治理也由物态现实空间延展到网络虚拟空间[1]。新形势下,要深入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以有效迎接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握好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管理权。

一、大数据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战略契合

将大数据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紧密结合,作为一项战略机遇,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找准战略结合点,在发挥大数据优势的同时,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大数据的高速度与网络意识形态的及时性需要相契合

鉴于网络大数据速度快的特点,数据往往呈爆发式增长和指数式传播,海量数据需要及时并有效处理,以应对随数据的动态流动而带来的价值失效问题。借助大数据的动态融合,快速高效地捕捉相关数据信息,为网络意识形态及时提供原始信息[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其自身的解释力决定了其说服力和有效性,同时也注重以较快的速度向广大受众传递,以保证其辐射力达到某种高度,强化舆论宣传的效果。因此,大数据传播的高速度与意识形态舆论宣传的及时性需要相契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

(二)大数据的精准性与网络意识形态的准确性需要相契合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离不开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对公共议题的诉求,要做到广泛收集和综合分析公众的关注点和期待点,就需要借助大数据精准识别,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和热点等核心要素,进而精准捕捉热点问题并给予正确引导。大数据强调数据传播的主动性和精准性,在记录瞬间信息的同时,还对海量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准确呈现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状况,如此一来,改变以往单向度的“撒胡椒面”式传播,以精准化的推送技术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将大数据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进行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意识形态传播合力。

(三)大数据的大规模与网络意识形态的整体性把握相契合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一项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长期性、整体性治理工作。鉴于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主流意识形态与腐朽思想之间存在较量等突出问题,要牢牢把握住网络意识形态的整体态势,充分借助大数据信息源的全局性、交互性,维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生态环境”。运用大数据,通过对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全貌把握,让原本分散的群众意见汇集为群体性建议,进而从整体上深化对错误思潮演进变化规律的掌握,将不良影响置于可控范围,避免其瘟疫式传播。因此,大数据的规模优势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整体性需要相契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水平。

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发展机遇

人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在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中不断得到提升,对大数据的认知、分析的视角也在全面升级。大数据不仅仅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工具,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战略资源,为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大数据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工具

大数据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性。其一,大数据有利于增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判断力。大数据将意识形态抽象化的价值体系以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全方位、宽领域运用存储、转换、分析等方式获取反映受众者思想动态的数据,对受众者思想动态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并建立相关模型,以实现意识形态的可视化。其二,大数据有利于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针对性。大数据以大众化的搜索引擎、精准的挖掘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数据信息,在筛选、加工中抽取信息,更加精准地把握思想和意识行为以及传播规律。其三,大数据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扩散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的存在离不开技术化手段,在大数据的作用下,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思想和行为被快速记录,有助于集聚意识形态资源,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控和传播。

(二)大数据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大数据时代作为当代社会现实,不仅体现了技术革新,同时也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大数据体现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整体思维的革新。大数据的“大”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大,还表现为大量数据背后隐含的价值之大。借助先进的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全体数据的处理分析弥补小数据时代随机取样的弊端,样本分析中强调数据间的因果关系,而全体数据则是强调数据间的相关关系,人们的关注度也由精确性向混杂性转变。另一方面,大数据体现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动态思维的革新。在大数据环境下,民众能够不受时空影响发表自己观点,意识形态部门可以及时搜集整理民众观点,迅速为民众作出意识形态指引,这种动态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以往主客体间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

(三)大数据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战略资源

一方面,大数据蕴含着重要的商业价值。西方学者曾对大数据时代引发的社会变革、技术变革进行深入分析,表明数据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提供了全新的创业投资机会。通过有效收集海量信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到国内、国际各领域,从理论到实践,从表层到深层,在各个环节上运用大数据,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谋求战略契合。另一方面,大数据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大数据为方法,科学把握和解决国家意识形态的难点、热点问题,借助大数据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战略机遇。

三、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风险挑战

大数据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挑战,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影响力、舆论导向的主导力等产生一定负面作用,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交错,引发一系列消极后果。

(一)大数据信息流动性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分散

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迅速,流动性强,信息的传播以接收用时短、传播速度快、造势影响大等为特点,以实时传播的方式为信息飞速传播搭建壁垒最小化的专属通道,通过裂变扩散、持续演变,信息不断进行网络发酵。总的来说,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快速流动的确将工具理性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彰显,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然而,当工具理性与资本理性产生摩擦时,快速流动的信息极易走向反面,导致意识形态话语权分散。如近年来在信息快速流动的网络空间催生出的新的群体——“网络意见领袖”,这些网络大V有着上万、甚至几十万的粉丝,其一言一行受到众多人的关注。这些意见领袖对社会现象的评论和见解,能够形成“核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效应,极易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信息真假的迷惑性,一些权威媒介信息解释谨慎性和滞后性加剧了人们的辩解是非的难度。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如何发挥意识形态影响力,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

(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与一元主导意识形态的隔膜

大数据强调“技术赋权”,在“大融合”“大智慧”应用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呈现出去中心化、多样化样态,也日益让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陷入慌乱境地。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裹挟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扰乱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向心力。一方面,庞杂的数据信息为越来越多的境外势力和社会团体所用,他们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得出蕴含不良、异质信息,并不胫而走、广泛扩散,找准一个点攻击主流意识形态。这种松散、错误的社会思潮倘若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会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产生负面影响,使思想领域变得更为复杂。另一方面,资本利益驱动下,网络文化领域出现主流价值认同消解现象。在对大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分析、预判的基础上,部分人思维活跃,抢占市场先机,以收获宝贵财富。但在这背后,却存在着因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忽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教育,出现炫富、媚外等价值乱象,产生认识模糊,甚至抵触、埋怨情绪,使一元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权威性遭到质疑。因此,在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借助信息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如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添砖加瓦,就成了一道时代难题。

(三)大数据的规模化与意识形态舆论导向的销蚀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话语交锋的主阵地,大规模的数据在提供“即时网络图景”,与现实社会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销解着网络意识形态舆论导向,对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效度产生一定的弱化。一方面,随着大数据的大规模覆盖,表现出人人都是麦克风的“非理性繁荣”景象。部分公众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思想过度活跃、越界行为时常发生,超出了社会可承受限度。网民不经深度思考随意发送和接收信息,一旦有外因的煽风点火,易产生意识形态危机。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数据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对网络舆情治理造成极大冲击。面对庞大的网民和巨大的舆情需求,尽管大数据能够统计出利益诉求和愿望,但对于话语的真实性、转发点赞的主动性等问题却难以考证。在意见自由交换的网络空间,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选择信息,但未经证实的网络谣言,掩盖事实真相,挑战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力。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在大规模的数据信息中增强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则成为当前时代亟待完成的任务。

四、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推进

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紧紧抓住大数据为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发展机遇,密切关注风险挑战,处理好大数据带来的危与机的关系,构建好大数据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内核引领,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话语权

大数据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以内核为引领,牢牢把握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话语权。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创建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阵地。借助大数据,为网络搜索引擎注入强大动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维变革。以大数据为手段,根据网民的个人喜好和行为习惯,快速有效地获取并预判网民学习潜能,量身定制学习指南,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二是搭建理论平台,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平台,发挥新媒体在话语体系中的宣传作用,以使话语权能够在信息更新频繁的大数据时代,时刻保持话语内容的丰富性、完整性。加强话语传播的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全方位、多领域、全天候的作用,推进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注重文化软实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持续推进文化数据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现实需求与理论宣传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将文化自信纳入网络交往话语中,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二)技术致胜,构筑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性

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突破技术瓶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硬件支撑和技术保障。一是大力创新和发展大数据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3]。在大数据时代要牢牢抓住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数据库,规避西方国家借助数据库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从制度和技术双重层面约束数据库入侵和黑客破坏,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体系。二是提升大数据整合分析技能。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的搜集和捕捉并非一件易事,需要借助一定的数据模型,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海量信息去粗取精,对信息进行价值挖掘,对大数据融入网络意识形态的思想变化趋势进行精准预判,及时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三是增强大数据应用的科学精准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公众的思想行为动态分析,精准捕捉网络意识形态燃爆点、兴趣点、诉求点,在社会问题的高效捕捉中定位出公众的关注点,在思想动态的监测中识别出公众的兴趣点,在数据的筛选收集中掌握公众的真实诉求,从而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三)舆情引导,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导向性

舆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确的舆论导向往往能够汇聚力量,推动事业的发展,反之则瓦解人心,动摇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要依托大数据,全面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一是利用大数据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借助大数据对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整体性分析,各级党政机关借助舆情监测系统软件,派专人负责,全天候、立体式开展舆情监控,坚持常规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4],时刻保持备战状态,时刻警惕可能会发生的舆情事件。二是利用大数据强化舆情的有效预判。网络舆情的监测是为了更好地对舆情作出有效预判和预警,故在网络舆情研判过程中要注重对有害信息的拦截、中立信息的正面引导、正能量言论的高度宣传工作[5]。要不断完善公共政策对风险评估的过程和方法,坚持“属地原则”和“属事原则”相结合,各部门加强沟通合作,以作出科学预判。三是利用大数据增强舆情引导应急处置。对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要借助大数据速度快的特点,及时加强沟通疏导工作,遏制谣言产生,防止事态恶化,使危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大数据的直观性,将舆情事件以相关图表形式主动公开,获取公众信任,为公众答疑解惑,化解危机。

猜你喜欢
舆情信息
订阅信息
数字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