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04-18 16:16刘清堂于爽吴林静卢国庆张妮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刘清堂 于爽 吴林静 卢国庆 张妮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技术、设备资源等条件保障下,欠发达地区逐渐克服了外部障碍,教师个人因素(如知识和信念)成为阻碍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键因素。通过文献梳理,结合TPACK和期望价值理论,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以西部某欠发达地区的267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高、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技术整合知识对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产生直接影响,而通过能力信念对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产生间接影响;(2)价值信念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能力信念间接影响高、低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3)能力信念是理论知识迈向深度应用的中介。其中,能力信念在技术整合知识和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技术整合知识和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和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期望价值理论;TPACK;影响因素;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创新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20GA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教师新型研修模式构建及应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72164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为教育场域注入新的元素,对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已获得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18年教育部颁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2]。201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了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目标[3]。《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4]。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处于融合阶段迈向创新阶段的关键期。

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其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深度是促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关键。然而,研究表明教师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仍显不足[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度有待提升,有必要进一步确定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核心以及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相关因素。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核心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技术促进学生的高阶认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获得高水平的学习体验,进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已有研究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从是否促进学生高阶认知的角度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分为低层次、高层次两种水平[6]。另一方面,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研究,技术整合障碍模型(Barriers to Technology Integration Model)是目前最常见且认可度较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影响因素模型,它将影响技术整合的因素归为一阶障碍与二阶障碍两类[7]。一阶障碍指外部障碍,例如在教室中需要的技术设备、资金以及学校的相关制度支持等;二阶障碍指内部障碍,包括教师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信念等。相比于一阶障碍,二阶障碍对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的影响更强且不容易消除。欠发达地区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面临更多挑战,特别是,随着政策制度的制定、设备的接入和密集的培训等,一阶障碍逐渐被克服,二阶障碍成为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因素。为此,本研究以西部某欠发达地区四所學校的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聚焦教师的二阶障碍,探究影响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供借鉴,以此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分析

我国教育信息化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当前正处于从融合阶段迈向创新阶段的过渡期。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是实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朱京曦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冰山模型[8],如图1所示,该模型的中间虚线将冰山分为上下两层。

冰山的上层是指向教师的一种教学形态,强调教师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及评价来优化课堂教学,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冰山的下层是指向学生的一种教学形态,强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现如今,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展示教学内容,更不是仅将其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改进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9]。因此,相比于教师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更应体现在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方式。

然而,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有研究较多从教师教的视角出发,关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形式、使用频率及教学方式[10-13],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生水平。已有研究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视角,参考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将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划分为高低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14]。其中,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等低阶认知思维能力,例如,教师使用某一游戏软件帮助学生记忆单词。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认知思维能力,例如,组织学生通过课程论坛进行同伴互评、小组合作等。这种分层方式关注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思维能力。因此,本研究采用这种分层方式,以是否促进学生高阶认知思维为依据,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划分为高低层次,在此基础上探究影响欠发达地区不同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相关因素。

(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

技术整合障碍模型由额特米尔 (Ertmer)于1999年提出[15],经过了大量实践检验,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领域中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16][17]。该模型将阻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因素划分为一阶障碍和二阶障碍两类。其中,一阶障碍是教师的外部障碍,它是最先应为教师提供却未提供的一系列支持条件,例如技术设备供应、教师培训支持等,这些障碍比较容易被消除。二阶障碍是教师的内部障碍,它与教师内在的知识技能和信念系统紧密相关,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努力才能消除。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知识技能和信念等往往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以技术整合障碍模型为指导,旨在探究二阶障碍中的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1.“教师知识”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

教师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教师知识指包括教师生活知识在内的全部知识体;狭义上,教师知识可理解为与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影响,多数研究者将知识视为抽象、客观、脱离实践的学科知识,探索教师知识、教学效能和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80年代,在对行为科学的教学研究批判的基础上,Shulman提出了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将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相整合[18]。在此基础上,Mishra和Koehle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用于评价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19]。TPACK由技术知识(Technology Knowledge,TK)、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和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CK)三个核心成分构成。这三类知识交叉融合又产生了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这四类复合性知识。因此,本研究以TPACK为理论框架探索教师具备的知识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综合已有研究可看出,TPACK中包含技术知识的维度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具有积极的影响,而CK、PK、PCK这些不包含技术知识的维度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同时,Taimalu等将TPACK中包涵技术知识的所有项目合并为一个维度—技术整合知识(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its Intergration),且结果表明技术整合知识能够显著影响教师信念以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确定技术整合知识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探究其对教师不同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

2.“教师信念”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

教师信念是基于个人的思维习惯、性格和其他个人因素的相对复杂的概念,有助于理解教师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23]。教师关于教学的信念涉及自我效能感信念、教学法信念(例如,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技术整合的价值信念等。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y)是诠释教师信念的常用理论框架,该理论最初是一种用于解释个人在某一环境中的选择、坚持、努力和表现的动机理论[24],它认为个人信念包含价值信念、能力信念及期望信念三個维度,三者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其中,价值信念是个人认为完成特定任务对个体的重要性、有用性以及个人对这项任务的兴趣。能力信念是个人对自己完成当前任务能力的评价以及相对于其他人完成当前任务的能力感知比较。期望信念是个人对自己完成将来可能出现任务的能力感知。由表2可知,教师的价值信念、能力信念和期望信念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具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教师目前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而期望信念是个人对自己完成将来可能出现任务的能力感知,鉴于此,本研究聚焦教师的能力信念和价值信念两个维度,探索能力信念和价值信念对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

实际上,教师信念、教师知识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既有直接影响,也存在交互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知识和信念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例如,Inan等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技术知识能够显著影响教师的价值信念和能力信念[32],王琦的研究发现TPACK 能够直接影响教师的技术态度和自我效能感[33]。赵磊磊等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技术感知、教学信念与TPACK均有相关性[34]。

综上可知,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教师的能力信念、价值信念不仅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有直接影响,它们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在技术整合知识、价值信念、能力信念、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系中,可能存在技术整合知识—价值信念/能力信念—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中介关系。本研究借鉴上述相关研究结论,以TPACK理论框架和期望价值理论为基础,探究教师的知识和信念对高、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路径和机制,聚焦以下三个问题:

(1)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是否能直接影响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2)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价值信念和能力信念是否能直接影响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3)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价值信念和能力信念在技术整合知识、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是否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和教师访谈,本研究在TPACK理论和期望价值理论的支持下,构建以技术整合知识、价值信念、能力信念为前因变量,教师信息技术高低层次应用为结果变量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以探究欠发达地区教师的知识和信念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路径和机制,进一步透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如何从理论知识迈向教学应用。

该模型中,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和教师信念共同决定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深度。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条件保障,包含教师掌握的技术知识、技术内容知识以及技术教学知识。教师不具备这些知识,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就无从谈起。教师掌握技术整合知识,有助于教师提高能力信念,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价值,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的价值信念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先导和灵魂,包含教师认同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重要程度、有用程度以及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兴趣,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价值,才能有效激发内在驱动力,将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于课程。教师的能力信念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感知,一方面是教师认为个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感知,另一方面是相比于其他教师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感知比较。教师的能力信念和价值信念相互影响,从而共同促进教师深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围绕研究问题,本研究依据图2中的理论模型提出如下六个假设:

H1a: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能够直接影响低层次(H1a1)和高层次(H1a2)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H2a:教师的价值信念能够显著影响低层次(H2a1)、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H2a2)。

H2b:教师的能力信念能够显著影响低层次(H2b1)、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H2b2)。

H3a: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能够显著影响教师的价值信念 (H3a1)、能力信念(H3a2)。

H3b:教师的价值信念对技术整合知识和低层次(H3b1)、高层次(H3b2)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H3c:教师的能力信念对技术整合知识和低层次(H3c1)、高层次(H3c2)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西部某欠发达地区2所初中、2所小学的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分别来自城区、城乡结合部学校和农村教学点。该地区属于我国西部教育信息化欠發达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采用示范引领、分类推进的方式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技术培训,为开展本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支持。研究对象的年龄集中在41—50岁,占79.61%;教龄主要为10年以上,占63.53%,教龄为5年以下的教师占比较少,只占7.45%;研究对象的学历集中在本科,占89.41%;研究对象的职称主要分布在一级教师和二级教师,占72.94%。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关注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包含教师教龄、学历等。第二部分为问卷的核心内容,共有27个题项。其中,技术整合知识(题项数11)参考了Schmidt 等人的研究[35],价值信念(题项数6)、能力信念(题项数3)两个教师信念要素的测量量表参考Wigfield的相关研究[36],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包括高、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题项数7)借鉴了 Cheng和Bowman等的研究[37][38]。问卷第二部分中能力信念和价值信念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计分,技术整合知识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进行计分。调查数据通过问卷星发放与现场发放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共回收267份问卷。其中,网络问卷242份,纸质问卷25份,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95.51%。

(三)数据统计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SEM)是建立、分析和检验潜在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中教师技术整合知识、教师能力信念、教师价值信念与教师高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的关系存在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AMOS26.0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以分析欠发达地区教师知识、教师信念对不同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机制。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研究发现,价值信念平均值高于能力信念;技术整合知识的平均值为3.89(最高值为5),教师具备较高的技术整合知识;教师实施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平均值(3.55)低于低层次(3.71)。

2.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保证所收集数据的质量,本研究首先对测量模型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信度分析检验采用克隆巴赫系数和组合信度,每个潜在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介于0.90至0.97,组合信度值介于0.91至0.97,说明研究所用的测量工具比较可靠,内部一致性较高,信度达到良好水平。针对问卷效度,对问卷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各个潜在变量的平均萃取变异量(AVE)介于0.663至0.828,高于0.5的要求值,表明各个潜变量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如表5所示,四个潜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其相关系数,这表明各个潜变量具有很好的区分效度。

3.模型验证与路径分析

潜变量的路径分析模型的模拟指数中,所有指标的适配度结果均为良好(X2/df=2.178<3;TLI =0.950>0.90,CFI=0.956>0.90;RMSEA=0.068<0.08,RMR=0.04<0.05)。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得到了当前样本的支持。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模型进行路径分析,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数据结果显示,技术整合知识能够直接影响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而不能直接影响教师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术整合知识对教师的价值信念和能力信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力信念对教师的高、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教师的价值信念对不同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直接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标准。

由于价值信念对不同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均没有显著影响,无法构成检验中介作用的基本条件,研究仅对教师能力信念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采用Bootstrap自助法进行检验,如果在95%的置信区间下,中介作用的置信区间包含0,则中介作用不显著;如果不包含0,则中介作用显著。研究构建了两个中介作用模型:技术整合知识→能力信念→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术整合知识→能力信念→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如表7所示,检验结果表明能力信念在技术整合知识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能够直接影响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而不能直接影响教师的高层次应用;教师的价值信念对高、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深度均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与能力信念的相互作用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的能力信念在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结合以上结论,最终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模型。如图4所示,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按高、低层次分开,可以发现与低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路径不同,技术整合知识对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能通过教师信念产生间接影响;能力信念在技术整合知识和高层次信息应用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技术整合知识和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综上,本研究的三个结论如下。

(一)技术整合知识对低层次信息技术应用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本研究根据TPACK理论框架,将TK、TPK、TCK、TPACK重构为一个因子——技术整合知识,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细分为高、低层次,探究了技术整合知识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同层次的影响作用,补充拓展了Taimalu等的研究[39]。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欠发达地区,针对高、低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研究发现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仅对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这一结论证实了Taimalu等的研究结果,即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能够直接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但是本研究还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发现,技术整合知识对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并没有直接影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三点:首先,针对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造成教师在后续的课堂中难以将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其次,经过多年国培计划的实施,教师的浅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相比于信息技术的浅层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度应用存在一定畏难情绪,认为自己不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认知思维的能力;最后,教师缺少实践也可能是技术整合知识无法直接促进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原因之一。即使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应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促进教师高阶的技术整合知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此推动教师进行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二)价值信念通过能力信念间接影响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价值信念对低层次、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均没有直接的影响。这与Bowman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Bowman等研究发现价值信念能够同时促进高、低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40]。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可能和研究情境有一定的关系。该地区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在国家层面的支持和积极倡导下实施了大量的政策和培训,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时代的必然发展,认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必要性。其次,在具体教师专业培训层面,培训人员十分重视培养教师的价值信念[41][42],采用教学反思、自主设计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等措施提高了教师的价值信念。综上,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相关教师培训的双重推动下可能导致价值信念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无法构成直接的影响。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减弱对价值信念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价值信念通过能力信念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价值信念仍是教师应用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作為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以此实现教师愿景和促进学生高阶认知思维能力的共同达成。

(三)能力信念是技术整合知识迈向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中介

研究发现教师的能力信念在低层次信息技术应用影响因素模型中表现为部分中介,而在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型中表现为完全中介,即能力信念是教师从技术整合知识跨向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关键桥梁。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科学教学理念,能够运用多种新型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并且相信学生学习的多元性,相信学生不同样式的学习,最终促进学生高阶认知思维能力。因此,教师仅仅具备技术整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很强的能力信念。如果教师只具备技术整合的理论知识,教师更多地将开展内容呈现、示范演示等浅层应用,而开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等高阶的信息技术应用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缺乏能力信念,其信息技术应用浮于浅层,难以保证有效的深度整合。教师只有具备很强的技术整合知识,同时具有一定很强的能力信念,克服其内部障碍,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才能可能走向深度应用。

五、结语

欠發达地区能否实现深度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关系到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达成。本研究结合TPACK和期望价值理论,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以西部某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索高、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教师的技术整合知识能够直接影响低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信念能够直接促进高层次、低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且在技术整合知识和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在技术整合知识和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成果对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因此,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知识和教师信念的重要作用。第一,培训前应了解教师的知识背景,个性化定制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更能提高教师的能力信念,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43][44]。第二,调研培训需求。培训前采用恰当、适宜的学习分析技术充分挖掘出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充分了解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第三,激发内部动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能力信念显著相关[45],建议教师亲自参与相关培训课程的规划,提高教师的内部动机。第四,发挥榜样力量。当学习者看到与自己身份、地位类似的人通过持续的努力取得成功时,他们会更加相信自己也拥有相应的能力,建议在相关培训中,增加成功案例的展示,减少空洞的理论讲座,增强教师的能力信念。

参考文献:

[1] 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 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2019-03-28.

[3] 教师[2019]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Z].

[4] 教科信[2021]2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Z].

[5] 穆肃,唐冬梅等.从优课看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专业知识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5):98-103+110.

[6][14][28][30][37][40] Bowman M A,Vongkulluksn V W,et al.Teachers exposure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of thei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use:The mediating role of teachers value and ability beliefs [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20,(11):1-17.

[7][15] Ertmer P A.Addressing first-and second-order barriers to change: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9,47(4):47-61.

[8] 朱京曦,陈书琴.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目标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1,(3):125-130.

[9] Hsu P S.Examining current beliefs,practices and barriers about technology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J].Techtrends,2016,60(1):1-11.

[10][26][31][38] Cheng S L,Lu L,et al.Understanding teache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from expectancy-value perspectives [J].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2020,91(5):1-14.

[11] Al-Bataineh A,Anderson S,et al.A study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classroom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2008,35(4):381-388.

[12] Kanaya T,Light D,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outcomes from a technology-focu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5,37(3):313-329.

[13] Omahony M.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puts [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2003,184(1):58-59.

[16] Hew K F,Tan C Y.Predicto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Evidence from a large scale study of more than 30,000 Students [J].Plos One,2016,11(12):1-20.

[17] Hur J W,Shannon D,Wolf S.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Classrooms [J].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16,32(3):105-114.

[18] 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J].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19] Mishra P,Koehler M J.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 [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6,108(6):1017-1054.

[20] Hew K F,Brush T.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K-12 teaching and learning:Current knowledge gap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7,55(3):223-252.

[21] 白雪梅,顾小清.什么导致技术在课堂难尽其用 ——基于认知与情感视角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04):86-94.

[22][27][39] Taimalu M,Luik P.The impact of beliefs and knowledge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mong teacher educators:A path analysis [J].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2019,79(3):101-110.

[23] 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4][36] Wigfield A,Eccles J S.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task values:A theoretical analysis [J].Developmental Review,1992,12(3):265-310.

[25] Nelson L.Teachers motivation to integrate technology:A study of expectancy-value,perceived instrumentality,and prosocial goals [D]. Norman: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2011.

[29] Karaca F,Can G,Yildirim S.A path model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elementary school settings in Turkey [J].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8:353-365.[32] Inan F A,Lowther D L.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K-12 classrooms:A path model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10,58(2):137-154.

[33] 王琦.國际汉语职前教师的TPACK,技术态度,技术整合自我效能关系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5):127-135.

[34] 赵磊磊,何灶.教学信念、技术感知如何影响师范生TPACK——基于江浙沪七所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190(4):43-50.[35] Schmidt D A,Baran E,Thompson A D,et al.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9,42(2):123-149.

[41] Kale U,Akcaoglu M.The role of relevance in future teachers utility value and interest toward technology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8,66(2):283-311.

[42] Hixon E,Buckenmeyer J.Revisit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schools: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Computers in the Schools,2009,26(2):130-146.

[43] Yang L.Fuzzy cluster correlation mapping for onlin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icacy towards IoT study [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18,52(12):365-370.

[44] Ertmer P A,Ottenbreit-Leftwich A T.Teacher technology change:How knowledge,confidence,belifs,and culture intersect [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0,42(3):255-284.

[45] 傅蕾.内部归因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 ——基于开放教育学习者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6):93-102.

作者简介:

刘清堂: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为教师职业发展、学习分析与知识服务。

于爽: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分析与数据挖掘。

吴林静: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教育应用、教育数据挖掘。

卢国庆: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理论及实践。

张妮: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

Research on Factors Influenc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pplication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Liu Qingtang1, Yu Shuang1,Wu Linjing1, Lu Guoqing1, Zhang Ni2(1.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2.Institute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Abstract: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ith the guarantee of policies, technologies, equipment resources and other conditions, th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gradually overcome the external barriers, and teachers factors (such as knowledge and beliefs) become the key factors hindering teachers IT teaching application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ing, combining TPACK and expected value theory, propos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factors influencing IT teaching application.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 267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one of th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in the west. We conduct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 and low level IT teaching appl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echnology integration knowledge did not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high-level IT teaching application, but had an indirect influence on high-level IT teaching application through competency beliefs; (2) value beliefs did not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IT teaching application, but indirectly influenced high-level and low-level IT teaching application through competency beliefs; (3) competency beliefs were the mediator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ward deep application . Among them, competence beliefs play a ful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knowledge and high level IT teaching applications, and a partial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knowledge and low level IT teaching application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have good reference and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level of IT teaching application and improving teachers intelligent education literacy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pplication; expected value theory; TPACK; influencing factor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1年11月28日

責任编辑:邢西深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