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04-18 21:15叶碧玉
考试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教学创新思政教育

叶碧玉

摘 要:“大思政课”,是站在全局角度实施思政教育目标。文章从革新理念、创新教材、拓展视野、改革教法、重视实践几个方面入手,结合思政课教学实践,探讨了“大思政课”背景下初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途径,总结了“大思政课”下服务学生成长、丰富课程内容、引入鲜活案例、重视多元体验、关注思想政治的可行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思政课”;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2-0135-04

如今,是“大思政”教育时代,但思政课仍然处于故步自封状态,其教学方法单一、老套,将过多精力放在了理论学习上,不重视推陈出新。同时,缺少对“大思政课”教育氛围的营造,教学效果始终不太理想,学生们缺乏学习兴趣。加之,忽视课内、课外有效衔接,令学生未能做到学以致用。针对这个问题,要积极开发“大思政课”教育。

一、 讲好“大思政课”的意义

近几年,我国面临着抗击新冠肺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嫦娥五号”登月等多重考验。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每一天都在上演感人的英雄事迹,其鲜活事迹可作为思政课的生动素材。课堂上,改变以往拿着教材宣讲的教学方式,将鲜活例子与教材结合起来,讲好“大思政课”,能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感,进而增进学生对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价值观的认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思想观念。同时,如今,网络占据着“C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网络为载体讲好“大思政课”,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能让教育阵地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大思政课”提倡有谋划地开展教学,以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因而,积极推广“大思政课”教育,更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且有助于改善以往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课堂教育方法、手段、内容均得到创新。

二、 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途径

(一)革新理念,服务学生成长

在“大思政课”教育中要理解好“大”之意蕴,即思政课作为要大。以往教育,局限于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太关注学生成长。针对这个问题,要革新以往教育理念,在思政课建设中突出以学生成才为本的观念,丰富学生知识见识,对他们的品德修养、爱国情怀、理想信念、奋斗精神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以展现大作为,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作用。其间,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要全面了解学生发展需求,掌握学生成长环境、心智发展状况等,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效性较强的教育,在贴近学生切身需求基础上达成服务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真正革新“大思政课”教育理念。上好“大思政课”,应当是小我与大我交相辉映。如今,已成功踏上“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其离不开每个人的齐心协力。“大思政课”教育中,要着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将他们培养成国家富强的见证者、受益者、参与者、推动者,把学生的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发展中,引导他们用新的理论武装头脑,更加务实地学习新知识,进而为全局发展添彩。整个教育活动中,为真正展现思政课大作为,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要努力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科学指引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同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关注学生品行、心理等的转变,坚持保护好学生的主动性,助力学生发展。诚信,是每个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其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和社会都极为重要。在《诚实守信》一课教学时,为服务学生品德修养发展,展现立德树人大作为,课堂上,可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诚信含义,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接着,为学生播放《曾子杀猪》的视频,请学生结合视频谈谈明白了什么道理。其间,有的学生说:“讲诚信对于做人非常重要。”还有的学生引入“言必出,行必果”这样一句名言。当学生初步认识到诚信无价以后,再为他们播放《早点店的诚信故事》视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诚信对于社会的意义。然后,结合他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了解,请他们举例说说生活中不诚信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乱拿他人物品、欺骗他人等。当学生总结完不诚信行为以后,请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做诚信人。

(二)创新教材,丰富思政课程

如今,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度、参与度相对较低。学习中,他们的自律性、自觉性不够,知识获得与预期存有一定差距,仅局限于应付考试的学习状态,其原因主要归咎于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日常教育活动中,为落实“大思政课”教育目标,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树立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大目标。基于大目标引导下,“大思政课”教育不能“照本宣科”,要创新教材内容,积极丰富思政课程。实际教育中,要改变以往教条化、呆板化的政治教化,应紧密联系课程内容,并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同时,课堂上,为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应利用好网络搜集图片、视频、故事等教育资源,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创新,助力“四有”新人培养这个大目标的达成。另外,为展现“大思政课”的强大魅力,实际教育中,可建立专门的“大思政课”专属网页,与学校网页形成链接,资源共享,主要用于向学生推送小视频等教学资源,向学生传播相关理论知识,以帮助他们突破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同时,“大思政课”教育活动具体实施中,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面临着交往、高考等多重现实压力基础上甄选适合的教学素材,并在了解学生发展预期基础上设置教学内容,以通过丰富思政课内容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使他們积极参与到课程内容学习中,成功将他们塑造成“四有”新人,其中,在《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国家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劳动,督促他们以国家建设者为榜样向国家发展贡献自己力量,成为一个有理想的“四有”新人。课堂上,先为学生展示几幅图片,直观呈现在不同岗位从事不同劳动,但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的劳动者身影。当学生有所感悟以后,请他们分享自己知道的典型事迹,讲讲令自己感动的劳动者故事。其间,有的学生主动分享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张定宇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照顾家人的故事;有的学生分享“最美快递员”汪勇的故事,讲他义务送医务人员下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多方联系餐馆供餐,落实1.5万份餐食,快速搭建起供餐应急配送网,帮助医护人员解决吃饭问题的事迹。听先进人物的故事时,学生们将获得深刻感悟,主动学习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在先进人物激励下渐渐发展成为“四有”新人。

(三)拓展视野,引入鲜活案例

传统教学缺少趣味性,内容相对枯燥,且教学效果始终不佳。针对这个情况,开展“大思政课”教育时,不能局限于常规的知识教育,要有一个大的视野,关联历史、现实、国内、国际,并重视引入生态文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各个领域的鲜活例子,以办好思政课,从全局入手落实“大思政课”理念。面对鲜活的案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有所提高,并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能从中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引入鲜活案例时,要重视因势而新,紧跟大势,不断更新案例素材,真正做到常讲常新。另外,对案例素材进行筛选时,不仅要重视扩大视野,还要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全面搜集时政要闻、经典案例等资源,让学生形成对教学内容的全面认识。同时,对案例进行筛选时,要保证其适合课堂教学,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切入口,让学生牢牢掌握新的基础原理和理论。除此之外,对案例进行筛选时,要保证其符合正确导向,能准确无误地传递国家的政治、方针、路线和政策,且要保证其内容真实性,可以是故事、社会调研、文献等不同形式的案例内容,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案例内容要尽量精简,要重视突出中心主题,且要重视根据案例设置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案例素材,启迪他们深入思考案例内容。如在《共圆中国梦》一课教学时,为实现“大思政课”教育目标,拓展教育视野,课堂上,可关联2022年冬奥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引入这样一个鲜活的案例:北京2022年冬奥会计划于2月4日开幕,将在鸟巢举行。现在,北京冬奥组委正在招聘志愿者。结合这个鲜活例子,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志愿者,你将如何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其间,有的学生富有条理地讲清中国历史,讲好伟大的中国实践,在外国朋友面前打造好中国国际形象。接着,引入罗阳、沈克泉、郑小瑛的例子,结合追梦人的追梦经历启发学生做一个有自信的中国人,勤奋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可请学生设计一个“圆梦计划”,说说自己将如何为中国发展贡献力量。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用鲜活案例拓展视野,助力了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四)改革教法,重视多元体验

“大思政课”教育,要有一个大的格局。基于此,在思政课教育中要改革以往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关注学生多元体验基础上有针对性开展课上课下同步、网上网下融合教育活动,以丰富学生对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等教育内容的体验。同时,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积极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且要协同社会、家庭开展教育,用大的格局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体验环境,夯实他们的思想基础,真正上好思政课。基于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精心安排主题演讲、新闻播报体验环节,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主题辩论、角色扮演教学方式,于互动式教学模式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程知识的讨论,增强他们的思辨、阐释等多方面能力。期间,要以谈话交流、微信关注、网络平台多种途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再精心安排适合的教法,以加深学生对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另外,改革教法时,为达到塑造人、感化人的目的,应在体验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要多设计一些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社会问题,以提问方式唤醒学生主动性,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引领他们深层思考所体验的内容。基于多元体验下,学生们将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全面发展。如在《维护国家安全》一课教学时,为唱响网上网下融合大合唱,建设大的格局,可利用好课余时间,用微信建立一个“小小讨论会”群组,请学生围绕“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个主题展开讨论。其间,指导他们综合相关案例,全面分析破坏国家安全的危害性。网上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有的学生提议把安全知识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维护国家安全重要性,還有的学生提出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国家安全,包括不买卖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不在军事基地、军用港口拍摄,时刻警惕境外电台、电视、网络的煽动。线上讨论结束以后,在课堂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要求他们在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形成文字材料,再选择一名小组代表陈述本组观点。最后,为学生总结要认真学习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树立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良好意识。

(五)重视实践,渗透思想政治

“大思政课”教育中要筑牢大阵地。对大的教育阵地进行开发时,应改变以往局限于课堂的教学形式,在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基础上着力构建网络课堂、社会课堂等教育阵地,再利用教育大阵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对大阵地进行开发时,要重视持续拓展教育空间。同时,要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以更好地落实“大思政课”教育任务,达成教书育人目标。以往教学中,局限于拿着文本选读,其缺少生命,总是干巴巴的,进而衍生出了枯燥无味的问题,难以唤醒学生学习兴趣。新时代背景下,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上好“大思政课”,这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正确方式,能显著提高“大思政课”教育实效。对实践教育活动进行组织时,要善用本地展览馆、博物馆、纪念地等红色资源,且要精心安排关于地方文化的实地调研,并重视组织志愿服务、社会主题调研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从中形成正确思想政治观念,自觉反思自身不良思想。“大思政课”实际教育中,为增强学生获得感,要紧密联系思政课重难点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设计实践活动主题,并重视建立专门的主题学习实践小分组,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力求通过实践活动上好“大思政课”,让学生知识视野得到拓展,且增进他们对国情的了解,深化他们的认识。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3周年。在《坚持改革开放》一课教学时,要持续拓展“大思政课”教育空间,用实践大平台为课堂注入活力。具体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引导他们学习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解改革开放伟大意义。当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后,为他们布置一个实践任务,要求他们利用课下时间做一次采访活动,采访自己的家人在改革开放以前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状态,以深入体会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同时,采访活动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几个改革开放前沿采访点,组织他们进行实地采访,即时报道内容。通过参与这样一次实践活动,学生们将了解到改革开放前后居民衣食住行的变化,感受到人们已经从凭票购买粮食到有吃不完的大米,从衣服上面是补丁加补丁跨入穿的衣服开始讲究时髦化且品种多样。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开发教育大阵地,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自觉成为改革开放拥护者。

综上可知,“大思政课”要有大的视野、目标、格局、阵地和作为,要善于跟现实结合起来,以培育时代新人。实际教育中,为达成“大思政课”教育目标,要重视革新教育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并积极引入鲜活案例,以拓展教育视野。同时,在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基础上改革教法,突出实践体验,以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核心素养下初中思政课堂开展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J].科学咨询,2019(23):148.

[2]周艳霞.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理论课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坛,2020,3(10):103-104.

[3]李仙鸿.让思政课教学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同频共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2).

[4]蔡青桔.提升初中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教学,2019(Z4):71-73.

[5]李粤霞.“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与路径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

[6]郑伟.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政治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19(23):45.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教学创新思政教育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