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长时段学术史价值 超越功利性目标追寻

2022-04-19 15:17刘京希
关键词:影响因子学术期刊

[摘 要] 始终坚守人文性、古典性和高端性的办刊风格与既定传统,不为时风所动,不为编辑人员的代际更替所扰;坚持学术的独立性品格,超越功利性目标追寻,着意于长时段学术史价值;在保持期刊的独特风格和气度的前提下,探索、提炼和锻造公共学术话题;以自由讨论和百家争鸣的方式,回应现实社会政治需求和意识形态关切;以传统与现代交融会通的方式,不断创造学术的新未来,进而在长时段学术史上扮演更加积极、主动而自觉的角色,以期引领学术研究之潮流,应当是《文史哲》70年来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也是其一以贯之地奉行和坚守的办刊理念,更是其历七十载而常青的根本价值依循。

[关键词] 学术期刊;办刊理念;学术史价值;《文史哲》;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2)01-0053-03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既对过往的办刊成绩予以表彰:“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赢得一定声誉,你们付出的努力值得肯定。”又鼓励《文史哲》及学术期刊界“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同时也给下一步的编辑工作实践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这无疑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也给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界提出了新的期许和热望。2021年4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山东大学、走访《文史哲》编辑部之际,也曾深情寄语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坚持既定办刊理念和自身风格,以“汲取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为当今所用,为后世续航”[2]。

70年来,经过数代办刊人的艰苦卓绝的坚守、传承和不断开拓,可以说,作为一本人文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文史哲》已经形塑出自身独特的个性、风格和气质。而这种个性、风格和气质的形成,与它70年来所一以贯之地奉行和坚守的办刊理念不可分割。该办刊理念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始终坚守人文性、古典性和高端性的办刊风格与传统,不为时风所动,不为编辑人员的代际更替所扰,超越短时段功利性目标追寻,谋求长时段学术史价值。

从纯然的学术立场来看,理所当然,作为学术成果之呈现形态的学术期刊的编辑者,我们更应着意于学界对它的长时段学术史评价。借用形象化的表達,此正所谓“历史季节的变化导致花儿和果实落地,但树依然存在”,“根须深厚比枝繁叶茂更加重要”;抑或谓“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只有那些经过学术理论与现实生活双重实践反复“冲刷”而留存下来、仍然不断启迪着一代代学人的学术成果,才是富有恒久性价值的学术成果甚或是观念成果。如果一味追逐时风,恐怕就在不知不觉之中丢失掉了自我,何谈学术之追求?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事业的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它应当通过专题策划挑起学术话题,发动学术争鸣,鼓励作者“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知出乎争”,专题性学术讨论与争鸣,是推进学术研究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文史哲》素有“争鸣”的传统,引领重大学术论争可谓其最重要的学术品格。70年来,《文史哲》所享有的盛名,与它发起的一场又一场学术论战与重大讨论密不可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史哲》就以“预”学术潮流为使命,不断发掘新的选题,展开讨论争鸣,并因此而蜚声于海内外。许多全国性重大学术事件都由《文史哲》“引爆”。1954年,《文史哲》发表李希凡、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引起长期阅读《文史哲》的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并就此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其他有关人员致信,信中对《文史哲》发表李、蓝的文章多有表彰。[3]随之,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大讨论。《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史哲》杂志的发表,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新的开端,使《红楼梦》研究继20世纪20年代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考证派建立“新红学”之后,实现了“红学”史上的第二次飞跃。正如韩毓海所评论:“蓝、李两个小人物的文章,开启了从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未来方向,终于将《红楼梦》从‘考据史’纳入了‘文学史’,应该说,这标志着新中国文化建设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而人类巨大文化成就的取得,总是离不开批评和争论,进而往往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深刻的误解、过激的争吵,一旦放开视野,这本不值得大惊小怪。”[4]除此之外,占据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史学成就半壁江山的“五朵金花”大讨论,其中至少有三朵,即古史分期大讨论、资本主义萌芽大讨论、农民战争史大讨论,也都是由《文史哲》来发起的。仅此数端,就奠定了《文史哲》杂志的学术地位。概而言之,《文史哲》的创办,为五六十年代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及范式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山东大学之所以形成“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也与《文史哲》杂志的创办密不可分。

在此意义上,作家残雪之于伟大小说作品的看法,同样值得学者、办刊人和有关评价体系的参与者深思:我心目中的伟大作品,是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作品。即这类作家的作品无论经历多少个世纪的轮回,依然不断地得到后人的解释,使后人产生新感受。这样的作家身上具有“神性”,有点类似于先知。就读者的数量来说,这类作品不能以某段时间里的空间范围来衡量,有时甚至由于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竟被埋没。但终究,他们的读者远远超出那些通俗作家。

但目前有一种不良的现象,是置学术期刊“学术为本,繁荣学术”的准则于不顾,表现为对于稿件的择取脱离学刊应当遵循的既定之规,从而不时陷于尴尬之境地。这一方面缘于编者对于学术期刊的内在本质的认知与定性不准确;还有一个外部原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既往那种推进学术进步之纯然的编、作、读关系,被形式化、功利化的绩效追求与外部考评所取代,以致办刊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愿意扑下身子为学术事业的长远性发展扎扎实实地沉潜深耕。

相较而言,本人所服务的《文史哲》杂志,刊发的大多是专家学者的积年之作,学术含量的高低和学术功力的深浅一直是编辑部取舍稿件的基本尺度。职是之故,《文史哲》杂志的最高追求,是希望它所刊布的作品,能更多地进入未来的学术史视野。所以,《文史哲》既要引领学术潮流,又不追风猎奇,不走哗众取宠的捷径。刊发在《文史哲》上的文章,当然希望能被更多地转载和引用,化身为靓丽的量化评价指标,但《文史哲》并不被影响因子所左右,它的辦刊目标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学术”本身,即以繁荣学术事业为己任和志业,进而谋求在人文学术史上作出自己的贡献,留下自己的印痕。而以此标准所择取的学术作品具有一个共同品质,就是以其思想文化传承之底蕴,既让读者看得见字面意义,又给人以无限遐思,去透见纸张背后的思想智识,因而其学术生命力更加具有历久性和穿透力。就此而言,传统与传承是时间纵轴和空间横轴的历时性坐标系,在“变”中寻找“不变”。也因此,它才有洞穿时空的底蕴与恒久生命力[5]。

当然,客观地看,关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学术性的尺度把握,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于编辑者而言,通常难以拿捏。在本人看来,遵循“沉淀性”或者是“时滞性”原则,可能会更加合宜地处理好学术性与政治性或现实性之间的关系。从学术观照的角度而言,只有给事物的发展演进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让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比较充分地完成和展现,并且经历一个由喧嚣到冷却的必要沉淀,再予观察和研判,所得出的结论方可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也才更加具有体现事物深层结构意蕴的普遍性价值。当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并非存在于真空,不可能不与现实生活实践发生密切关联,并予现实生活世界以学理观照——这也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和必然担当,问题在于以怎样的方式予以观照。1988年,本人曾就治学方法问题专访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深专家高放先生。访谈过程之中,话题涉及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高先生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就是“理论研究一定要超前,要有预见性”[6]。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术研究,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切入和观照,应当采取的是前瞻式的创造性介入方式,以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理论眼光,对社会发展进程予以研判,进而形成学术成果,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服务于现实生活实践。

总而言之,坚持学术的独立性品格,超越功利性目标追寻,着意于长时段学术史价值;在保持期刊的独特风格和气度的前提下,探索、提炼和锻造公共学术话题;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回应现实社会政治需求和意识形态关切;以传统与现代相交融会通的方式,不断创造学术的新未来,进而在长时段学术史上扮演一个更加积极、主动、自觉的角色,以期引领学术研究之潮流,是《文史哲》70年来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也是其历七十载而常青的根本依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426849810954225&wfr=spider&for=pc。

[2] 中国政府网:《山东大学这本刊物什么来头,总理为何特意登门?》http://m.people.cn/n4/2017/0422/c679-8818269.html。

[3] 《〈红楼梦〉校订本的传奇 红剧在前红学在后》,《南方周末》 2010年9月2日。

[4] 韩毓海:《“人心似水,民动为烟”——1954,《红楼梦》讨论再回首》,http://www.ilf.cn/Mate/46463.html。

[5] 刘京希:《还“被引半衰期”以应有之位——也谈学术期刊的量化评价》,《中华读书报》2021年9月15日。

[6] 刘京希:《理论研究要超前——访高放教授》,《文史哲》1988年第3期。

英文标题Focusing on the Value of Long-term Academic History

and Surpassing the Utilitarian Goal

英文作者LIU Jing-xi

英文作者单位(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f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 英文摘要Always adhere to the humanistic, classical and high-end publishing style and established tradition, not moved by the current trend and disturbed by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placement of editors; adhere to the character of academic independence, surpass the pursuit of utilitarian goals, and focus on the value of long-term academic history. On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the unique style and bearing of journals, explore, refine and forge public academic topics, respond to the political needs and ideological concerns of the real society by means of free and open discussion. It should b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ccumulated by 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fhy in the past 70 years and its consistent philosophy to constantly create a new academic future by blend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then play a more active and conscious role in the long-term academic history in order to lead the trend of academic research. It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its 70-year history.

Key words:英文关键词academic journals; idea of running a journal; value of academic history; 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fhy; impact factor

(责任编辑 编辑孙俊青)

猜你喜欢
影响因子学术期刊
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学术期刊出版供需均衡发展的路径分析
基于个性化的协同过滤图书推荐算法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对汉译旅游文本的启示
云雾物理生长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虚拟仿真实验
“影响因子”是用来赚大钱的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