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

2022-04-19 20:46陈瑞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6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陈瑞贞

【摘要】巴尔扎克曾说:“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发展源于疑问。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培养“四能”学生,让学生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疑促思,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践行目标: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模式转变,创设条件;质疑问难,养成习惯;疑难问题,有的放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思维技能

在一次研修活动中,笔者有幸听讲了台湾教育改革先行者黄武雄先生说的一个故事《父亲的后脚跟》,故事情节简单,内容显浅,但揭示了教育的弊端,折射出深刻的教育意义。深刻指出: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永远是教育的主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学回归课堂,课堂再次成为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再次成为了教师研究的主话题。

一、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想问

思想意识指导着人的行为意识。传统观念以来,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成为了人们的惯性思维。教师领着学生,学生跟着教师,学生依赖着教师,说话权、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听从教师的教导,顺从教师的指挥。当有一天,教师不走在学生前面,学生就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正如故事里的儿子,有一天跟不上父亲的步伐,走掉了,即使来回走过几十次的路,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因为,父亲一直带着他走路,从没让他自己主动地走回家的路,没有了父亲,他迷路了。师生关系同样,如果教师总掌握着主动权、说话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凡事被动接受,只会养成惰性思维,更没创新思维。这种观念与局面既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思维技能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师生必须摒弃陈旧的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坚持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角色转换。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活动的参与者,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是课堂的掌舵人,把握着方向,主导着课堂。教师适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通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小组讨论,自主操作,师生评议,生生评议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在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不耻下问的兴趣,有想提问题的动力。

二、模式转变,创设条件——敢问

学生有提问题的意识,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让学生敢问的环境与氛围。我国一直在推进着教育改革。但“填鸭式”的教育,“满堂灌”的课堂模式仍不断地上演着。“填鸭式”教育,“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导致很多高分低能的“优才生”出现。近年来,我们数学科组尝试开展非线性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非线性”教学跟传统教学不同之处:“非线性”教学是先学后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预习、主动学习。课堂中,在教师的参与下,对学生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聚焦,并以此作为线索和切入点,在学生经过了预习的现有基础上展开新课的教学。通过生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有想法、组内交流找共识,全班展示求完善)和师生互动(质疑与解惑、示范讲解与接受学习),落实新知的学习。然后,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训练,检查和反馈学生对新知学习掌握的效果。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课前布置、课中活动、课尾总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思考、质疑、解疑。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72页“归总”的解决问题时,通过预习,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1.为什么两条线段图画必须一样长?2.6×6=36,36÷9=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先用乘法,再用除法计算。4.怎样验证答案……问题既有预习时提出的,也有课堂生成的。通过生生解惑环节后,我们把问题聚焦在“为什么先用乘法,再用除法计算。”从而归纳出该类解决问题属于“归总”问题,先求出总量,再用总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不管是求另一个数量,还是求另一个单一量,都是先用除法计算。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思考,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不断,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回应;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敢问、敢答,极大锻炼了思维能力,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

三、质疑问难,养成习惯——爱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我们要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贵在坚持。日常,在每节课的前置性预习中,笔者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根据预习内容提2个或以上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在预习本上,课堂上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答。除了准备好的问题,课堂上,笔者还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一题多问,一题多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看起来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却相同?5千克的铁比5千克的棉花重,对吗?403-156=247,有什么方法验证答案对错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发展了学生思维。课堂上,笔者还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胆提出来。”在学习四边形的特点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四边形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学习分数的简单计算,总结计算方法时,有学生提出,“五分之二减五分之二等于五分之零吗”,这些看似简单,但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知识点,正好是学生模糊、迷茫的地方。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耻下问,师生互学互助,解开谜团,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知识更扎实。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四、疑难问题,有的放矢——会问

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解决知识的重、难点,发展学生的能力,避免学生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质疑问难。疑难问题,必须有的放矢,学生要有提有用、有价值的问题的意识。刚开始时,笔者发现学生在问题设计中存在很多不足。如:1.提问题随心所欲,没有重点。2.语文素养低,不会问。3.个别学生没有认真预习教材,没有把握好教材,“非线性”教学中的预习环节落实不到位,不懂装懂,没有问题,不知道怎样问问题。4.没有认真思考,归纳知识,提炼问题,而是应付式地提问。为提高学生提有价值问题的意識,开始时,笔者故意让学生任意地提问题,生生解答,师生解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热闹的课堂转眼过去了,下课铃响了,笔者问学生,“这节课解决书本的例题了没有,你们学会例题的什么知识了?”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是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只能提有用的问题、相关的问题,解决不懂的问题,否则等于浪费时间。有鉴于此,笔者作了以下努力:

1.在预习设计中,让学生通过预习任务单梳理自己对新知的认识、掌握程度,请学生写出知道了什么新知,有什么疑问。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2.日常,从模仿开始,让学生模仿教师的问题、优秀学生的问题,模仿书本例题、练习中的问题。规范学生的问题模式。

3.让学生多读题、多思考,多分析题目的信息、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有效找出关联的、关键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通过不断模仿练习,内化提升。慢慢地,学生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在教学《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一位学生质疑道:“老师,除数是一位数,被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商一定是三位数吗?为什么呢?”学生的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笔者顺势聚集问题,开展新知探究。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思维技能正是创造力的关键芯片,质疑是启动思维技能的发动机。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落实高效课堂、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