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耀千秋《兰亭序》

2022-04-19 05:15王海轩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6期

文\王海轩

公元353 年春(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2 人会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饮酒赋诗。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即兴赋诗,做不出诗则罚酒。事毕共得诗37 首。王羲之将其辑成一集,在酒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当场挥毫作序,记述曲水流觞之事,抒写内心感叹。这篇序文的墨迹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多称为《兰亭序》,通篇共28 行,324 字。其笔法丰富,点画精妙,字形疏密相参,章法浑然一体,墨气自然变幻,通篇遒媚飘逸,被历代书家奉为极品。唐太宗对其推崇备至,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将真迹殉葬。后世流传的都是历代书法家的摹仿之作。今天所说的《兰亭序》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勾摹填墨而成,这个版本最接近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后世学书之人,多把《兰亭序》背下来,倒背如流也不算夸张。因学书者不仅背的是文,同时背的是帖。精熟背诵文章会深入了解晋代文人“尚韵”的精神生活状态:群贤集聚,一觞一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诗赋感怀生命之意义,并给后人留下可览之文;背帖是在精熟文意的基础上,眼中会出现每个字、每一行、每一块的形象。从文章到书法,会了解中华书法的真髓,会分晓为什么晋代会出现书圣,为什么一篇序言的墨迹会成为“天下第一行书”而辉耀千秋,为什么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为什么只有中国汉字才能成为书法。

有了这样深入的理解,自然会清醒地认识到当代的“丑书”现象只是一种缺少中华文化底蕴的现象,甚或是一种文化迷失的现象。

《兰亭序》典雅、飘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满篇所体现的韵逸风神,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所写的修禊之内容珠联璧合,正合当时“晋人尚韵”的生活状态,达到了人和自然融合的境界。“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书风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和之美”的典范。

《兰亭序》中凡重复的字,都是变化不一的。全篇二十一个“之”字,字字不同,笔法千变万化。而任选帖中一行,也能让人观察到书法的魅力无穷。现仅举帖中第五行的“左右”二字即可见一斑。“左”:横取斜势,长撇极尽舒展,下面的“工”字上横于撇中起笔,左轻右重,短竖向左下方倾斜,牵丝带出下画,最后一横收笔加按,转而回锋去写“右”字,字呈现三角形态,分量十足;“右”:笔画厚重,内敛含蓄,注意横、撇两画的起笔动作,实为“隶变”遗存,右下“口”字,结构封闭,却黑白相生。二字对比也正是虚实相生。

王羲之之所以为书圣,是因他把书法技巧由出于自然引向华美而精致的艺术境界。要深入研究中国书法的书写密码,《兰亭序》中的每个字、每一行都是探掘无尽的宝藏。

《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