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4-20 03:48陈香兰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及相关的文獻资料,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1-0037-03

引  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各种先进文化思想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深邃的思想,还有广博的内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古文、古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引领学生学习、传承优秀文化,将祖国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课程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借助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师高度重视的话题。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根据语文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外,还要在语文课程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1]。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更应不断思考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效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有调查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尤其是古文化常识严重缺失。不仅如此,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也不尽如人意。在人人讲求务实观念的冲击下和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对理想、前途观念等积极上进的思想意识越来越淡薄,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等现象严重,享乐主义思想越来越泛滥,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的观念盛行: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责任意识亟待加强。有些现象虽然看似“小苗头”,但如果放任不管,任其发展,那么后果将难以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要求明确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与其他语言类学科一样,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鲜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与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学科。站在新时代的讲台上,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必须义无反顾地承担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特别注重文明教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笔者认为,无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到何种程度,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石。这有利于他们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特别吸睛的词,那就是“优秀”。尽管对是否有必要在“传统文化”前面加上这一限定词仍有很大的争议,但这仍然是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导向。传统文化来源于农耕时代的古代文明,有很深刻的宗法宗族观念,其中所蕴含的阶级观念和纲常伦理等与现代社会文明有着巨大的冲突。因此,我们不必听之色变,无须删之后快,但需要对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这些“糟粕”,抱着批判的态度进行甄别、选择,教会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

(二)主题鲜明,围绕重点

小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但教师在渗透时仍然要注意选择与所讲授内容有内在联系的、能加深理解的内容,不能盲目、随意地拓展延伸。例如,在讲到描写屈原的诗歌时,我们可以酌情地融入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传统习俗,但不必将各地风俗都拿来做详细的讨论和比较。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关注的重点,即端午节的由来是源于人们对屈原的尊敬和爱戴。如果主题不突出,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甚至背离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要尽量围绕明确的主题,同时在关键问题的预设上也应尽量做到具体,不能过于笼统,目标不明。

(三)内容正确,方式恰当

1.渗透内容的正确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不同的学段渗透适当的内容。在融入渗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慎之又慎。例如,一般情况下,小学高年段可以学习有关孔子的文言文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儒家传统文化。

2.渗透方式的恰当性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并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小学低学段,教师应尽量采用读绘本、讲故事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传统文化的语言规律。而在小学的中、高学段,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

(四)以文学为基础,彰显文化

学校教育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小学语文是承载文化传播与传承最重要的文化载体[3]。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引导学生赏析字、句的修辞之美,以文学的思路来进行。但是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文化浸润,需要在关注文学性的同时,兼顾其文化性。

例如,在讲授陆游的《示儿》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融入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结合诗人各个时期的古诗作品去探析作者的人生观,分析这样的一种观点如何影响其处世风格与写作风格。这样一种有深度的分析可以使学生超越对文本的浅层认识,深入了解陆游的思想及其形成的原因,理解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注重主题教学,编排特色课程

从外在特征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要求,然后对语文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按照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主题。这样一来,教师不但可以设计出更具傳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而且能够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与综合性。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全面的分析,笔者逐步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整合成了多个主题。

1.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主题

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学习节日文化,不但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了解中华民族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习惯。

2.中华经典主题

所谓中华经典,主要是指一种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逐渐形成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使学生充分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例如,“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自然是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经典内容。针对这一主题,笔者设计了“追溯文化起源”和“探寻历史印记”这两个板块,并出示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情况。

3.古诗词主题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美”的感悟。以《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这组诗为例,三个作品中都进行了景物描写。于是,笔者便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内容感悟传统的审美内涵。最终,笔者通过主题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有了整体了解。

(二)拓宽学习范围,解读文化内涵

毋庸置疑,主题化的教学内容只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大致分类,而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通常会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注入了很多新的内容。因此,在引导学生解读文化内涵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宽教学活动的范围。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对比分析,使其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4]。

例如,爱国主义作为传统观念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绵延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通常来讲,文学作品是抒发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载体。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爱国主义的内涵也在悄然之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这是一篇蕴含了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出示了一些表现爱国主义的古代文章,并让学生进行了对比。通过笔者不断的引导,学生明白了古代的爱国主义主要是指一种“忠君报国”的思想,而现代的爱国主义则是指要从本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秉持对祖国积极支持的态度,以及为了实现祖国独立富强而献身的精神。由此可见,这种拓展性的对比分析,对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植根现实生活,组织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浸润性,与社会生活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我们不应局限于书本中,也不应拘泥于形式,而是要增强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植根于现实生活中。

例如,民风民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浸润于现实生活的抽象内容。因此,除了提供书面化的学习资料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真观察,记录和总结本地存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风民俗。教师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待,在生活中寻根溯源。这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结  语

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与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且要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保障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扎西曲珍.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语文课内外,2017(36):14.

[2]周荣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12):72.

[3]周菊霞.探究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63-64.

[4]胡霞.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综合研究[J].课外语文,2021(10):101-102.

作者简介:陈香兰(1983.2-),女,福建福清人,任教于福建省福清市瑞亭小学,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