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动”起来

2022-04-21 15:04方丹丹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问题设计课堂教学

方丹丹

摘要: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合理设计问题是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随意的、精糙的和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想象与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问题设计;思维活动;课堂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切数学的教学都是问题的教学。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有效地引导与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设计数学问题呢?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以期与同仁探讨。

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目标性

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一节课中的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而设计数学教学问题时,要进行对比、分析,力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和典范性,同时设计的问题要注重考虑把知识点串联成线,形成数学知识网络。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中,我在课前设置了如下4个问题:

(1)你能在平面内用两对长度分别相等的小木棒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2)你能将两根长度相等的小木棒放置在有横条格的练习本的纸上,使得两根小木棒的端点所代表的四个点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3)你能用这两根长度不等的绳子放在有横条格的练习本的纸上,使得两根绳子的端点所代表的四个点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4)通过以上三个问题,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经历操作实验、数学验证、概括总结三个阶段,前三个问题实际上组成了一组有序的问题串,学生通过对二个问题的操作、实验、猜想和探索研究等活动,自主获得了平行四边形的三个主要的判别方法,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这样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很适合学生探究。

二、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情景性

设计问题情景的关键是选准知识的切入点,熟知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要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为根本,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尽可能地使这些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读取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总结提升。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2.3有理数的乘法(1)》这节课中,要注重课堂引入,问题情境可以不受书本限制,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蜗牛再的爬行状况,并提出以下4个问题: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学生不难得出四个算式:(+2)×(+3)=+6,(-2)×(+3)=-6,(+2)×(-3)=-6,(-2)×(-3)=+6。再请同学们观察上述出现的四个式子,思考下列问题:

(1)两数相乘的积何时为正,何时为负?

(2)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对以上教学情境很感兴趣,乐于学习本节课的教学,从而他们能从观察发现中很好的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三、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思维性

数学课堂中,有效的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思维的价值,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要能注重学生能力的迁移,激发学生的思维。数学问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以简单的一问一答或是引导学生按教材顺序读课本,需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不同层面的学生共同发展。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一课中,可设计如下的几个问题:

(1)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ABC,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并比较同桌所画的上述三条线段的位置情况;

(2)再画当AC=BC时,观察上述三条线段会产生怎样的现象?

(3)在AC=BC时,又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继续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情况;

(4)能说出你的猜想吗?

通过类比,很多学生都能提出了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一系列过程。此时,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吗?”再一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四、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生成性

生成问题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更要关注来自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1.5三角形全等条件(1)》这课中,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现许多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的实例图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这些三角形之后,我创设了一个启迪性的情景问题:

看到这些图,你有什么想说或问的?

学生思考后,争着提出如下问题:房子的屋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难道不可以做成四边形或其他形状吗?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房子的面积该怎么求?体积呢?虽然有些问题在本节课中可能解决不了,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佳状态,他们对这些知识特别注意听,学起来也感到特别亲切。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质疑要点,往往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好问题。

学习数学离不开思考问题,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设计中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1]谢景力.数学概念的二重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湖南教育.2006(30)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问题设计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精设计,巧提问
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研究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