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22-04-21 07:20谭荣荣吴清忠罗涛危安澜蓝阳朱璠王晓敏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2年3期
关键词:主症肝郁脾虚

★ 谭荣荣 吴清忠 罗涛 危安澜 蓝阳 朱璠 王晓敏(.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d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患者表现为腹胀腹痛、排便习惯异常。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IBS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临床上多使用止泻解痉剂、胃肠动力剂及服用益生菌等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且长时间容易产生毒副作用[2]。笔者在临床上通过使用痛泻要方联合针灸治疗IBS-D,获得显著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选自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肝郁脾虚型IBS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8岁,平均病程6年;对照组(匹维溴铵片治疗)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岁,平均病程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版)[3]确定。(1)无:0分,无腹痛,无腹泻,无焦虑不安,无喜叹息;(2)轻度:2分,偶尔腹痛,大便不成形,每日3~4次,偶尔焦虑不安,偶尔叹息;(3)中度:4分,腹痛次数增多,1周1~2次,大便呈糊状,每日5~6次,时有焦虑不安,时有叹息;(4)重度:6分,腹痛剧烈频繁发作,1周2次以上,大便呈水样,每日7次以上,经常焦虑不安,经常叹息。

1.2.2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罗马Ⅳ标准(2016版)[4]确定:(1)近3个月1周至少1次腹痛,与排便有关;(2)排便频率改变;(3)粪便性状改变。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肝郁脾虚型IBS-D诊断标准的患者;(2)年龄18~65岁;(3)近1周未服用其他药物;(4)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本病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年龄<18或>65岁者;(3)近1周服用其他药物者;(4)怀孕、哺乳者;(5)晕针、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处方:白术12 g、白芍12 g、防风6 g、炒陈皮6 g,腹痛甚者,加香附、延胡索各12 g;腹泻甚者,加乌梅12 g、木瓜10 g;腹胀明显者,加槟榔12 g、大腹皮15 g;烦躁易怒者,加牡丹皮、栀子各15 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选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冲、脾俞、肝俞。操作:患者取仰卧位,于针刺穴位处常规消毒,选用1.5寸无菌毫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0.3 mm×40 mm),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手法治疗,每天1次。对照组予匹维溴铵片(法国Abbott Products SAS公司,H20120127,50 mg /片)治疗,每次50 mg,每天3 次。两组均是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评分。

1.6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1.6.1 临床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计分:将所有症状分为4个级别,分别为无、轻度、中度、重度等,主症分别计0、2、4、6分,次症分别计0、1、2、3分,于每周末记录,舌脉象不参与评分。

1.6.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主症等症状消失,症状、体征总计分≥95%;(2)显效:主症、次症情况好转,70%≤症状、体征总计分<95%;(3)有效:主症、次症情况改善,30%≤症状、体征总计分<70%;(4)无效:主症、次症无明显改善,病状、体征总计分<30%。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对临床症状积分的影响

两组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可有效降低临床症状积分,且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s,n=20)分

表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s,n=20)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2.36±1.19 5.63±0.51*#对照组 22.27±1.15 9.70±0.64*

2.2 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对临床疗效的作用

治疗4周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P<0.05),说明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20) 例(%)

3 讨论

IBS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内脏感觉及胃肠动力异常[6],在中医学中属“腹痛”“泄泻”范畴,IBS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善,由饮食、情志、外邪等因素诱导[7],其病位多和肠、肝、脾胃有关,IBS发生的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外感时邪、饮食不调等因素导致机体脾失健运,运化功能失调,痰、湿、瘀、食积等病理产物堆积,阻碍气血运行,最终导致胃肠功能异常。IBS多因肝郁失疏,乘脾,脾失健运,湿气产生。因此,此病以肝郁为主要表现。治疗当以抑肝扶脾为主要原则。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白术和白芍具有健脾燥湿、柔肝止痛的功效,陈皮燥湿和胃,防风理脾散肝,全方共奏疏肝理脾止痛之效。王姗姗等[8]研究发现针刺配合募穴联合痛泻要方可通过调控MARK信号通路降低血清CGRP和VIP。

本研究中选取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冲、脾俞、肝俞等穴治疗,天枢穴为大肠募穴,可治疗腹痛、腹泻、便秘,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具有调和肠胃、通经活络的功能,配合天枢穴可治疗痢疾、便秘等病。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可燥湿健脾、升发胃气,临床常用于治疗胃肠疾病。三阴交是足太阴、厥阴、少阴的交会穴,配足三里可治疗肠鸣泄泻。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可排渗脾湿、健脾益肾,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可疏肝解郁调气血,脾俞为脾之背俞穴,为治疗脾胃病的要穴,肝俞为肝之背俞穴,为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因此,八穴合用,可疏肝健脾、化湿理气。针刺配合痛泻要方,可改善患者胃肠功能,调节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本研究中发现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IBS,可有效降低临床症状积分,且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也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针灸可治疗IBS,改善IBS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和研究。

猜你喜欢
主症肝郁脾虚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