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穷匕见”

2022-04-22 01:43王涛
体育时空 2022年5期

王涛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韩红雨从2004年到2018年,15年中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其学术生涯“三个阶段”的研究领域变化来看,最后6年的“初步成熟期”,其研究已经切中当代武术理论发展之肯綮,对后续研究开展,具有指导性意义。研究其学術生涯成长历程,可供有志于从事武术或相关领域研究的青年学者借鉴。

关键词  韩红雨  图穷匕见  武术研究

韩红雨,1979年出生于河北新乐,在河北师范大学完成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后,2015年于上海体育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河北体育学院教授。2019年因病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0岁[1]。其学术生涯致力于武术理论特别是“武术历史与文化”、“河北武术”等领域展开研究,公开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著作。

匕首,短剑或狭长的短刀[2]。匕首一词,始见于东周晚期文献,至汉代已经通行。《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手匕首刺王僚。”《通俗文》中有记载:“其头类匕,故曰匕首也。”《汉书·邹阳传》唐颜师古注也说:“匕首,短剑也,其首类匕,便于用也。[3]”图穷匕见的故事记载于《国策·燕策三》,指战国时,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荆轲携樊於期头及燕督亢地图,暗卷匕首于图内,假做献图,至秦王座前,把图展开,“图穷而匕首现”,后用此典故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完全显露出来[4]。韩红雨短暂而辉煌的学术生涯,类似于一把短小而锋利的匕首,割开了中国武术诸多领域的神秘面纱,帮助相关研究者窥探其中的奥妙。

当今学者的学术成果主要以公开发表文章形式展现出来。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作者为“韩红雨”进行搜索整理,共获得文章38篇,其中35篇发表于各类期刊,硕、博士学位论文各1篇,会议文集收录论文1篇。通过对这38篇公开发表文章的题目、发表时间、研究对象、研究结论等进行归类整理,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尝试“图穷匕见”,阐释韩红雨学术生涯这把短小而锋利“匕首”的真实面目,及其为我们展示出的瑰丽武术世界,揭示韩红雨学术研究的部分特点及其发展历程,以为后续研究者做出参考借鉴;总结凝练其学术成果指向,浸润滋养当代武学思想。

一、学术成果统计(表1)

二、学术成果阶段特点分析

通过对韩红雨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分析,将其研究生涯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探索期(2004年—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包括硕士论文在内,共发表文章9篇,无核心期刊,且只有2006年发表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的《中国武术散打与世界搏击项目竞赛规则比较研究》[5]一篇,为第一作者。可见这个时期是韩红雨学术生涯的准备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快速成长期(2008年—2012年)。这五年的时间,是韩红雨研究能力快速进步,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时期,共公开发表14篇文章,其中第一作者4篇;核心期刊5篇。尤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其学术生涯中第一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12年在《河北学刊》发表的《“镖不喊沧”地方象征符号与乡村社会秩序》[6],标志着其学术水平登上新台阶。

第三阶段:初步成熟期(2013年—2018年)。这六年的时间,包括博士论文在内共公开发表文章15篇,单从每年平均发表文章的数量上来看,比“成长期”略微有所下降。但是发表文章的刊物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除博士论文外,发表核心期刊7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6篇,其中3篇为核心期刊;体现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学术成果标题、关键词分析

在“起步探索期”中,韩红雨武术研究的最早切入点为“武术散打的竞赛规则”。最能体现研究聚焦点的是硕士论文--《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改革发展之初探》[7]。从这一阶段其他公开发表8篇文章的标题和关键词来看,有6篇带有“武术搏击”、“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等字样。体现其在这一阶段研究水平达到较高层次,或者说带有这一阶段总结性的文章应该是2006年发表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的《中国武术散打与世界搏击项目竞赛规则比较研究》。该文章在其硕士论文以及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深入研究,并与“世界搏击项目”进行了比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2006年底和2007年,也就是“探索期”的最后阶段,韩红雨发表了《武术产业内涵及其发展模式的初步研究》[8]、《通过中国传统文化透视太极拳的思维方式》[9]2篇文章,标志着其研究范围开始扩宽,逐步向“武术产业”、“传统文化”、“太极拳”等领域渗透。

数量不断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研究范围迅速扩大也是韩红雨的研究在“快速成长期”的重要特点。2008年,发表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的文章《河北民间武术发展的SWOT分析》[10],是这一阶段韩红雨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其研究生涯对河北省武术文化的关注,由此滥觞。同年,在文章《武术推手引入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11]之后,韩红雨再也没有以“武术散打”或同类关键词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研究范围迅速扩大的同时,针对的研究对象发生根本转变,研究视角逐步被打开,新的、更有价值的研究对象进入视野。在这“快速成长期”5年发表的14篇文章中,带有“河北”、“沧(沧州)”等字样的文章达到6篇,除此之外,发表于《河北学刊》的《城市名片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融发展研究》[12],也是“地域性”武术运动文化特点推广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地域性武术特点,特别是河北武术文化以及武术发展状况,是这一时期韩红雨学术研究的重点。

2013年开始,韩红雨的武术研究进入“初步成熟期”。研究质量全面提高,更多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面世,是这一阶段的特点。也可以说,这个阶段是韩红雨学术思想趋于成熟的阶段。从发表文章的标题和关键词来看,“地域性”特色,更加突出,发表标题带有“河北”字样的文章1篇,带有“正定”字样的文章两篇,带有“沧州”字样的文章3篇。特别是发表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的《中国地域武术研究的现实困境及突破》[13],为其“地域性”武术史、武术文化、武术发展状况、武术发展思路研究的总结性作品。是在其2015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国家与社会视野下沧州武术研究》[14]以及其他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的作品,在“武术的地域性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由偏重于“点”的、注重形式的、表面的、实务性研究逐渐向深层次的内涵研究过渡是韩红雨这一阶段的另一特点。“哲学”、“文化”、“观念”、“价值”、“国家”、“社会”、“生态”、“地域”、“遗产”、“启示”等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词汇覆盖了这一阶段发表文章的主题。可以看出这一阶段,韩红雨已经跳出针对武术“现象”层次的研究,逐渐在向“武术”深层次的本质逐渐靠拢。特别是学术生涯中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武术思想史研究若干议题管窥》[15],对“武术思想史”发展历程进行的全面总结,体现了武术研究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需求。

四、学术成果研究对象分析

由简单到复杂,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研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一点切入到多角度、多维度关注,由现象到本质,符合人一般的认知规律,也是学者对复杂事物探索历程的一般规律。从韩红雨的学术生涯成长经历来看,尤其能明显体现出这一点。

在研究起步探索期,韩红雨围绕着“武术散打”这一运动的竞赛规则、安全问题等几个相对集中聚焦的点切入,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从1989年起,“武术散打”正式取代“散手”等词汇,成为代表中国武术搏击运动项目的通俗名称[16]。搏击是武术的重要特征、特点以及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沱牌散打王”、“散打王中王”、“武林风”、“舞林大会”等各类相关的搏击比赛,逐渐走入群众的视野,激发有着几千年深厚底蕴的武术运动,焕发出全新活力。虽然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崭新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散打的竞赛规则不断变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安全性也一直广受关注。这一时期,韩红雨选择武术散打的竞赛规则和竞赛安全性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抓住了当时的舆论热点、社会关注焦点和亟待研究的突破点。

在快速成长期,韩红雨研究视野迅速扩大,研究对象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这个研究质量快速进步的时期,发表的14篇文章研究对象分别是:“河北民间武术”2篇、“武术表演市场”、“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中华武术谚语”、“高校太极拳教学”、“跆拳道教学”、“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河北省武术网站建设”、“河北省武术产业”、“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拳”、“武术文化核心价值”、“‘镖不喊沧’地方象征符号”等。14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武术文化、武术教学等诸多领域。阐释学的理论认为,只有在将自己的视野扩大时,才有可能看清其真面目[17]。此时期为韩红雨学术研究生涯承上启下的多元泛化阶段,其突出特点是逐渐将“武术”置于“文化”这一概念的范畴来加以研究,而不仅仅再把“武术”作为一种“运动”,彰显了武术的文化底色。

经过快速成长期的多元泛化,进入初步成熟期后,以多年的积累作为铺垫,韩红雨的研究对象再次开始聚焦。2013年发表《时尚哲学:剑的文化认同与消费》[18],是其研究从实务领域逐渐上升到思辨性较强的哲学、史学领域和较为复杂的文化领域的重要标志。历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史学的研究对象。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梁启超先生曾言:“中国古代,史外无学。”武术是中国历史上产生的特有文化现象。辅之以该阶段文章研究的过程与结论,应该可以看出韩红雨这一阶段的研究注重从中国历史和文化出发,通过探讨中华武术的演进过程,揭示内在规律。

五、学术成果研究结论分析

研究结论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现,标志着研究者对该领域内探索的成就,更是对某个领域真理的阐释。

起步探索期,韩红雨由武术散打运动的安全问题而引发了对该运动规则的理性思考。《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改革发展之初探》一文,提出在遵循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前提下,以法律为准绳,以可操作性、全球性、科学性为基础,通过对规则的改进,引导武术散打运动全面发展,不仅从安全角度,亦从武术散打运动的技术发展,观赏性提高,中国特色展示,国际化接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为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武术散打与世界搏击项目竞赛规则比较研究》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拳击、跆拳道、泰拳、空手道、散打王等同项群的运动在计分方法、得分部位、可用方法、竞赛场地、医务监督等竞赛规则方面进行了对照,从而得出了当时武术散打运动中由于规则不完善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合理、有效的改进方案。

快速成长期,韩红雨的研究着力点由武术散打的规则逐渐转移到武术文化上来。《河北民间武术发展的SWOT分析》在对河北民间武术汇总、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在充分分析河北省民间武术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基础上提出了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利用河北民间武术品牌,加大宣传,进行拳种间的系统整合,与旅游联姻,争取做强市场等。《“镖不喊沧”地方象征符号与乡村社会秩序》,以沧州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特点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地方武术文化发展的情况,得出了新的权利结构建立过程中,武术文化的传承并没有被割裂,随着民族国家对社会的监控,以民间权威为代表的“镖不喊沧”的衰微,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在场的沧州“武术之乡”象征符号的诞生。

初步成熟期,《中国地域武术研究的现实困境及突破》通过对地域武术发展阶段的研究,得出研究中存在地域数量有限性、空间边界稳定性、文本表达趋同性、研究方法滞后性等现实困境的结论,使该类型的研究陷入了直观、平面表达,重复研究增多,拳种地方感缺失、铁板一块呈现等窠臼。博士论文《国家与社会视野下沧州武术研究》提出了沧州武术“求新求变”的地域个性,“跨越乡土的水平或垂直流动”,在这“一体两翼”的作用下,孕育出了独特的沧州武术文化模式。这一结论,实现了武术“地域性”研究的突破。

六、余论

將武术研究与其他的文化形式或运动项目横向比较就不难发现:从各个视角和维度出发,亦或是与各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都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基础性、突破性研究比较匮乏。最制约武术研究的问题,还是如何从中国历史文明演进的角度来阐释武术发展的相关问题。史学大师刘泽华教授曾言:史料集成和研究,武术地域、武术门派、武术人物、武术典籍的分类研究,文艺作品中的武术思想研究,乃是武术思想史研究突破的重点领域[19]。15年的时间,韩红雨从散打的安全性与竞赛规则出发,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探索新的研究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到武术历史与文化领域。在初步成熟期,韩红雨对武术研究的探索历程与刘泽华教授的思考不谋而合,已经切中当代武术研究之肯綮。

★课题项目:2021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资助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武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编号:SGYYB2021-42。

参考文献:

[1]韩红雨:一名让学生铭记于心,相约“来世”的好老师![EB/OL].http://www.hepec.edu.cn/col/1498528802159/2019/09/29/1569742978010.html.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5]韩红雨,马振水,徐海龙.中国武术散打与世界搏击项目竞赛规则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01):86-88.

[6]韩红雨,邸枫.“镖不喊沧”地方象征符号与乡村社会秩序[J].河北学刊,2012,32(04):244-246.

[7]韩红雨.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改革发展之初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8]马敏卿,韩红雨.武术产业内涵及其发展模式的初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6):248-249.

[9]徐海龙,马振水,韩红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透视太极拳的思维方式[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01):90-91+94.

[10]张绰庵,韩红雨,马振水.河北民间武术发展的SWOT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3):86-88.

[11]赵婕,武巧玲,韩红雨,等.武术推手引入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44-46.

[12]邸枫,韩红雨,孙金霞.城市名片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融发展研究[J].河北学刊,2011,31(04):232-234.

[13]韩红雨,戴国斌.中国地域武術研究的现实困境及突破[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2):74-77.

[14]韩红雨.国家与社会视野下沧州武术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5.

[15]陈星潭,韩红雨,马振水.中国武术思想史研究若干议题管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01):21-25+46.

[16]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7]李青良.中国阐释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刘英奇,马敏卿,韩红雨.时尚哲学:剑的文化认同与消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02):29-32.

[19]杨祥全.中国武术思想史[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