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2-04-23 13:39李晓东
中小学德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课思政

李晓东

摘 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热点。实践中,在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不知如何做”的畏难情绪和““拼盘式一体化”的浅层理解。要解决这些典型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从思政课的育人价值和学科属性出发,破除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畏惧心理;以系统整体思维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理解,统筹实施学段衔接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差异性与一致性相结合,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一体化学习空间。

关 键 词 思政课;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4-0005-04

①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优先关注课题“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IEA2020027)。

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迅速成为思政课建设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中普遍关注的重点。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特别强调“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反观教育教学实践,部分教师对于如何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疑惑和误区,这将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高质量实现。因此,分析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典型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落在实处非常必要。

一、问题审视: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的要求,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根本依据。此后,各地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比较显著的成果,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下列两个比较显著的问题,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其一,“不知如何做”的畏难情绪

应该说,广大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很重要,也需要加强”都有一定认识,但是,由于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探索,没有成熟的范例可遵循。因此,许多教师对于思政课一体化的具体建设路径和实现方式,往往存在一些不很明确的认识,表现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茫然。这种“不知如何做”的畏难情绪,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非常消极的影响。基于自己的学段局限,有些教师不愿意关注其他学段的相关教学内容与自己所教内容的关联性,总是以“学生不一样,教法不一样,怎么一体化?”之类的说辞,排斥参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即便是由于各种因素被迫承担思政课一体化的相关工作,也是比较茫然,总感觉无从下手。这种畏难情绪的典型观点就是:“我对我这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是熟悉的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去关注别的学段讲什么、怎么讲呢?”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思想观念的“模糊意识”和“本位意识”。从“模糊意识”来说,因为对思政课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对思政课一体化也就没有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方向。从“本位意识”来说,就是囿于自己的角度和位置,坚持自己对于思政学科教学的理解,缺少“登高望远”的意识和勇气。的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显著差异;不同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有显著差异。但如果只看到差异性,而忽视了学段差异、教学内容的呈现差异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整体性需要,就难免会产生片面的认识。虽然不同学段是不一样的,但学生是完整经历各个学段的“亲历者”。他们不是一无所知,不是“一张白纸”。所谓“一体化”,就是要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整个成长过程,将其作为布局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基于此,要解决“不知如何做”的问题,必须排除错误理解和错误做法,提高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的认识,树立勇气和信心,积极探索落实一体化要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其二,“拼盘式一体化”的浅层理解

随着思政课一体化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形式化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阻碍。思政课一体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式、多维度的“复杂工程”,但在不少地方,思政课一体化被简单理解为“思政课的学段一体化”,进而被简单化为“思政课一体化就是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总和”。按照这个思路,这一工作往往被处理成为“每个学段一节课”的“拼盘”。不少地方的思政课一体化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如果没有恰当的甄选和恰当的安排,“拼盘”就往往变成了“拼凑”。这种处理方式的典型表现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各上一节课,就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了。而各学段之间的协调、每个学段内部的协调等等,都停留在浅层。表面上,各学段都有展示,实际上依然是“自说自话”,我们期待的一体化变成了“分别化”,只是展示“我们开展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动”,无法形成对学生的真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不可否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小学和中学的课堂。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在教学安排之外,独立开设一门叫做“一体化”的课程。但我们必须非常明确,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要有形式上的学段贯通,还要有内容上的循序渐进,以及实现方式上的“教学评一致”等。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体化优化,比思政课教学形式的一体化呈现更重要。基于此,要解决“过于形式化”的问题,必须形成对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认识,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优化等方面更新原有认识,全面理解和丰富思政课一體化的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水平。

二、坚定信心:以“关键课程”思维提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认识

破除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畏惧心理,需要建构“关键课程”思维,从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育人价值出发,转变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不正确认识,为坚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信心打好基础。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和落实:

一方面,深入领会思政课的育人本质,明确教学的使命担当。当前,对思政课一体化存在的诸多疑虑,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为什么要进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问题理解不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思政课的关键地位,决定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2]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与思政课承担的这种“历史责任”关联在一起的。只要从思政课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出发,我们就能明白,思政课一体化的根本,就是培育党和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是为解决“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3]服务的。

因此,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所有能实现这一任务的探索,都可以视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恰当形式。例如,讲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只要我们把握“让学生具备爱国主义情怀是让学生形成对党和国家的正确认识和政治认同”这一关键点,那么所有以此为教学导向的探索,都是值得肯定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没有一套确定的模型和固定化的模式,因而不需要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把握住这一根本点,可以帮助老师们理解思政课一体化是“思政课”的一体化,而不是抛开思政课的育人本质,盲目追求所谓“一体化”的表现形式。

从这个方面来说,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推进者,就必须从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和自己的使命担当开始,反思自己的“模糊意识”和“本位意识”。主动了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主动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在形成对思政课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应该如何调整和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的拓展性要求,“视野要广”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尤其重要。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了解自己所教学段以外的思政课内容,更好地明确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和重要价值。这种“排除杂念”的坚定,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充分把握思政课的学科属性,养成理念更新自觉。思政课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但作为教育学生的学科,也具有显著的学科属性。具体表现在,思政课要遵循基本教育规律、落实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遵从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课一体化,并不是独立于教育教学之外的“自行其是”,更不是政治口号从文件到教材的“简单搬家”。所以,思政课一体化所要实现的,就是针对不同学段、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他们的学习过程,实现他们的精神成长。

从这个意义来说,思政课教学中所有基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前沿教学理念发展趋势的积极探索,都可以视为思政课一体化的实现形式,并不存在独立于当前教育教学发展之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无论在哪个学段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都必须用学生能理解的例子,讲他们听得懂的故事,让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自己悟得出的道理,进而用其来解决社会现实中自己关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者,需要完成“教”和“育”的双重任务,需要将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设疑促思的讨论式教学等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学生的深度学习、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推进者,必须从把握和落实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教学的最新原理,积极主动地了解如何以最适合学生的方式推进和完成教学任务。“素养培育”“合作学习”等教育理念,都应该成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所有教师提出了做“四有”好教师的要求,这是所有教师必须遵循和做到的基础性要求。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也要按照这一要求,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育人使命,做好学生的成长助力和人生导师。

三、深化理解:以系统整体思维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落实

解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于形式化”的问题,需要建构系统思维,从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性出发,深化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的理解,合理布局,建构立体化、丰富化的思政育人结构,深入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和落实:

首先,统筹實施学段衔接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段的阶梯性差异与学生认识水平的渐进式成长结合起来,在不同学段都能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例如,同样是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小学低段让学生认识国家标识,小学高段则让学生通过所见所闻,理解“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两个阶段的共同落点,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形成对爱国主义情怀的道德启蒙;初中阶段让学生从伟大祖国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前进征程中体验国家的存在和意义,形成“心怀家国”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则要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的伟大成就,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和重要举措,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政治认同。按照这一方式合理布局,中小学思政课对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落实就成为一个内容充实、层次丰富、渐次提升的完整体系了。

其次,深入探索差异化与一致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一致性。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将教学推进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同步,实现对学生课堂表现评价的“教学评一致”。在素养培育理念的背景下,学生是“完整生命个体”,我们没有办法将学生的学习做“切片式处理”,严格区分某一部分素养的进步是源于哪一个学段、哪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思政课一体化就必须落实到整体性的推进上,切实关注学生成长的具体过程,关注学生在不同学段之间的特殊性,实现循序渐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4]的要求。这些不同阶段的区分,主要是通过教学评的学段内一致性和学段间差异性来落实的。

例如,同样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题,小学阶段的评价,要侧重于学生能否把自己看到的与国家有关的标识正确识别出来,能否讲述与祖国有关的基本故事;初中阶段的评价,侧重点则应该是对于国家利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方面是否有所理解,是否能运用所学的内容解释号“理性爱国”的基本意思;高中阶段的评价,则要重点关注学生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理解,关注学生是否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准确把握,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政治认同。这种差异化与一致性的结合,就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落实方式,也是体现一体化建设实际效果的重要元素。

最后,切实创设立体化、全方位的一体化学习空间。统筹考虑思政课堂和学科德育、社会大课堂,从形成“育人合力”的角度,切实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思政课堂是主力,但这不等于说其他学科、其他教育形式就不发挥作用。所以,思政课教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充分关注其他学科教学、其他教育形式中可以“借力”的内容,为学生创设立体化、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让学习真正实现“一体化”。仍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例,语文教学中的爱国名篇、历史教学中的英雄故事、班会课上的演讲、所在城市的光辉历史,都可以成为思政课讲好“爱国主义”主题的情境和素材,为学生的“厚植”找到坚实和丰沃的土壤。“你们在XX课堂曾经学过的……”会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的……”则会让学生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获得感。这样的“一体化”,指向的正是学生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全面成长。

归根到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服务的,是为未来中国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基于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以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积极探索切实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方式,让思政课一体化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5.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4.

[4]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0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课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