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原创性贡献

2022-04-23 22:27张夺
邓小平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于理论逻辑的思想创新、现实逻辑的道路开拓以及实践逻辑的问颤自觉,科学地回答了"何為生态文明""为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生态历史观、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思维方法创新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相统一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4;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2)02—0082—12

〔基金项目〕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理念研究"(15CKS029)

〔作者〕张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山东烟台 264025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起点,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逻辑不断展开和深化,在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历时态发展趋势和人与自然、社会以及国际国内共时态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体系完备而又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

在理论、现实与实践的多重逻辑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生态文明理论建构的伟大成果,又是推动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武器;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主动创新的集体智慧结晶,又是时代发展与现代化实践的内在要求,是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理论逻辑的思想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于"一体两翼"的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西方生态理论为两翼。"一体两翼"三重逻辑使其集人类智慧之大成,实现了对人类自然观念的理论总结与思想提升。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干,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之中。"生态兴则文明兴"①的生态文明观深化了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彰显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和基础作用。"和谐共生"②"生命共同体"③等理念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和时代价值,发扬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分析方法,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为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原则、目标与方法论依据。"两山论"之绿色发展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以生态生产力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问题,使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民生福祉"④的民生价值观立足于人民立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精神要义,使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方向。全民行动观、现代治理观、生态全球观无一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蕴含的自然观、辩证法以及生态伦理思想为其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与人文底蕴。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与哲学思想,还具有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与道德关怀,更具有仁爱万物、协和万邦的生态诉求和价值追求。习近平引经据典、旁求博考,以传统文化生态智慧启迪人们生态自觉意识,凝聚人们生态价值认同,增强人们生态文化自信,并以之论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他援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素自然观论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⑥的现代生态观;援引"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论语·述而》)与"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等经典语录倡导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①;援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的治家格言提倡勤俭节约、珍视资源的现代环保理念②;援引"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系辞上传》)包含的哲学思想论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大自然演化法则③;援引"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白居易·《策林二》)论证自然的规律性与环境的制约性,重申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生态意识与生存智慧①。习近平"以古论今",是在生态文明实践基础之上弘扬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合理意蕴,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模式。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与西方生态理论"对话"中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在超越中使自身更具时代性和世界性。从生态中心论的环境伦理学,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到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现代化,共同围绕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矛盾等问题进行了系列理论探索,不仅提供了生态学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有益参照,也积累了平衡经济与生态发展的政策举措等宝贵经验。当然,这些生态理论有其固有局限,或缺乏实践性与革命性,或具有抽象性与虚伪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既准确把握了西方生态理论的实质,剔除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又积极吸取了现代生态学、系统论的前沿成果有益养分,如"生命共同体"对生态学与系统论的吸取和借鉴,"两山论"对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关系之"悲观派"与"乐观派"争论的反思和超越。正是在对话与较量中展现并充实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优势与时代价值,使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赢得国际信誉和世界意义。

(二)现实逻辑的道路开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发于现实之需和时代之思,不仅是勇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成果,也是积极探索现代文明崭新道路的理论成果,是对新时代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植根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现实维度之中。

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逻辑之中,具有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双重属性。新時代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和传统增长方式的简单改变。而是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全过程,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全方位变革;社会主义则是表明要将生态文明深刻融入社会制度本质内涵之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另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于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转型的时代逻辑之中,为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时代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借鉴。生态文明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并使之具有世界意义,宣示了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于时代的现实逻辑之中又走在时代最前沿,引领对发展道路的开拓创新,具有厚重广博的历史性、深邃扎实的现实性以及高瞻远瞩的未来性。

(三)实践逻辑的问题自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是抽象范畴的逻辑推演,其生成直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渐进性与过程性特征,从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的早期局部举措,到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再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历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并逐步从局部走向全局,从技术层面走向制度层面,从环境保护走向绿色发展;逐步从"由点到面"的环境治理模式,发展成系统化、制度化与总体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这一实践探索过程相伴而生,既是实践之经验智慧的理论升华,又是对实践之问题诉求的自觉回答,是推进实践进一步发展的思想武器。

如何直面问题、反思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任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问题导向与问题自觉,敢于正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勇于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从而有效回答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总体形势稳中向好,但成效不稳固,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尚未完成,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任务还很艰巨;另一方面,传统工业化模式与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产业结构扭曲,导致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倍增。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矛盾表现强列,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也为其理论内涵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实践依据和问题境遇。同时,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的探索实践是其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陕西梁家河"沼气村",河北正定"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主张以及林业与水资源规划,是习近平对生态文明的初步实践探索;福建宁德"山海经"绿色产业发展和福州"城市生态建设",实现了对传统发展理念与模式的巨大突破;浙江"生态省建设"与"两山论"提出,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实现统一的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了破解。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逻辑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系统阐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目的与途径,是生态文明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一)生态历史观与生态自然观:在世界观意义上科学回答何为生态文明

何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内涵实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历史观从生态与文明的辩证关系回答了何为生态文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①这一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学说,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生产方式发展变革的必然结果,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且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形态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习近平以史为证,论证了生态与文明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生态决定着文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演替。另一方面,文明反作用于生态。人类文明发展方式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状态,对生态环境具有反作用,通过生态环境的客体制约性与人类文明的主体能动性之辩证关系呈现出来。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达到生态与文明两种价值的共契与统一,无生态无文明,无文明则生态亦无意义。我们既不能走入只注重生态而无视文明的思想误区,也要反对只注重所谓文明而无视生态的传统发展方式,而是要在创新发展方式中实现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关乎人类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历史观揭示了生态文明的地位与实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立场。

其二,"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回答了何为生态文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哲学高度以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论证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即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物质变换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白然观为哲学基础,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是共同体"②重要论断,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超越了传统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各执一词的思想对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将其提升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和谐共生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新的科学论断,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之价值内涵更为深刻的表达。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其主要内涵,和谐表征着人与自然协调平衡的应有属性和应然状态,共生指向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共进。和谐共生既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需求,也是自然存续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标。"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时代特性,回答了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

(二)整体系统观与生态民生观:在认识论与价值论意义上深刻回答为何建设生态文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真理与价值双重维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既符合生命共同体的内在规律,又符合民生福祉的价值要求。

其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从真理维度回答了为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①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生命共同体"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内在演化规律的真理性认知,揭示了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即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②。人与田水山土树之间存在着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生态依赖关系,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也有着物质能量变换的客观规律。人类的生存保障就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链条之中。正是生命共同体物质能量的不断循环,人类才能通过劳动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就要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进而就要维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维护生命共同体要走现代生态文明之路,在更高生产方式基础之上实现共同体诸要素的和谐共生。整体系统观既是对生态系统内在联系与演化规律的科学认识,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真"。

其二,"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从价值维度回答了为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立足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③。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以民生发展为宗旨,又要以民生建设为基础,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实现生态与民生相结合,不仅民生具有了新时代意蕴,人的需要也被极大地拓展。优质生态产品被纳入民生范畴,生态财富成为人之需要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也不仅是改造与利用自然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更是在摆脱盲目自然力专配基础上个性自由的实现,是人与自然双重解放之生态意义的全面发展。生态民生观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生态公正的价值主旨。公正不仅意味着人们经济利益、政治权利以及发展机会的公平,而且包含生态资源与生态产品分配的公平。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应具有更强的公平性和普惠性。生态民生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宗旨,诠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善"。

(三)整体系统观、绿色发展观、现代治理观、全民行动观以及生态全球观:全面回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之根本方法、根本途径、根本保障、根本力量以及全球战略

其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继承和发展了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现代系统科学的视野审视和把握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方法,从方法论维度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整体系统观统筹考量自然生态各要素、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及动态演化规律。作为方法论原则,整体系统观要求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层次性与内在规律统筹考虑内部各要素,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治理之道。即是说,不仅要统筹人与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的生态联系,而且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生态文明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类社会系统、从生命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拓展。

其二,"两山论"的绿色发展观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精神要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价值逻辑,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本质一致性,为实现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提供了原则遵循。绿色发展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核,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应有之义,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发展观、辩证发展观与实践发展观的创新运用和逻辑拓展。它把生态置于生产力本质内涵之中,突破了对生产力范畴的狭隘理解,揭示出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力量和根本路径。发展生态生产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重视自然环境的经济价值,也要肯定其生态价值。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①马克思亦曾指出,劳动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了一切财富的源泉。②绿色发展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财富与价值理论,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反对生产力发展,不是追求"零增长",而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由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转变,以生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其三,"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③的现代治理观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法治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与有力抓手,是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与现代治理观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一场制度变革。必须从制度体系入手,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与约束功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与法治化轨道,不断提升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要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执行、管理等制度,完善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机制,发挥社會主义制度体系集中性与协调性、高效性与连续性、人民性与总体性等优势,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

其四,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力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群众观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⑤全民行动观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主体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根本力量,生态文明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民主体实践的必然结果。因此,要通过生态价值观与文化体系建设使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人民思想,外化为人民行动,知行合一,形成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在生态公正原则下形成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强化人民主体地位与作用发挥,完善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治理体系,使人民群众切实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其五,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全球观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战略和世界意义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强调:"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主题。保护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全球化不是世界历史的真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推行生态霸权主义,妄图通过危机转嫁与生态掠夺来应对生态危机,其实质是一种反生态的虚假共同体。与人类社会发展之生态文明新阶段相适应的新型关系模式必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应该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框架下交流互鉴、求同存异,形成权责均衡的全球生态治理机制与合作体系,共商共建共享全球生态文明。生态全球观宣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都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立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旨向,深刻全面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与辩证关系,既彰显了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也提升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内涵;赋予了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生态蕴含与时代意义,既扬弃了"控制自然"的传统意识形态,又超越了片面强调"自然权利"的生态中心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以物质变换过程为实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物质变换过程背后的自然生态价值与制约性,为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张既要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顺应自然的演化规律,保护自然的基础地位,也要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主体需要,发挥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责任,维护人类在与自然和解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是以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为基础,才能在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过程中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契合点与平衡点,建构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构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历史观,深化了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生态兴则文明兴"以生态与文明的辩证关系论证了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既超越了把自然环境作为决定性因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批驳了把经济作为唯一决定因素的"经济决定论"。生产方式作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蕴含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维度,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以生产方式为中心的"总体决定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社会发展是"五位一体"的总体性发展,生态文明贯穿其中且发挥基础性作用。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但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着生态维度,优质生态产品与生态环境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同样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了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其生态历史观也是一种历史辩证法,既蕴含着生态与文明、生产与需要的辩证关系,也蕴藏着客观环境制约性与人类主体能动性的高度统一。

生态思维就是以唯物辩证法和生态学方法论自觉审视和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与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思维方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凝练和升华问题意识,创新了生态学方法论,形成了一系列生态思维方法。一是系统思维,着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进步。"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断蕴含丰富的系统思维。坚持系统思维既要遵循生态系统内在层次性、结构性与动态演化规律,又要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二是辩证思维,能够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问题。"两山论"等重要论断蕴含丰富的辩证思维。坚持辩证思维,关键是重视矛盾、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利用矛盾变化推动事物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二者和解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表面上相互冲突,实际上蕴含着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之动力源泉。"两山论"就是把生态环境视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和财富创造的内在要素,使绿水青山的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三是创新思维,有利于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动力问题。思维方法的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坚持创新思维就要打破固有思维框架,在实践中依据事物内在矛盾分析新问题、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辟新途径。要以新的理念,即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新的制度机制保障生态公正,以科技创新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底线思维,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边界。"红线""高压线"等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就是对事物边界、阈限与临界点的准确认识和精准把握。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界限和阈值。生态底线就是维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就是防范生态风险的警戒线。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坚持严防死守的底线思维。合理规划国土空间布局守护空间底线,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底线,把人民群众分享更多生态红利作为民生底线,构建立体式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总之,系统思维是基础、辩证思维是关键、创新思维是灵魂、底线思维是保障,几方面相互融合与支撑,共同构成了生态思维方法体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创性贡献

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叠加而至,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建构必须融入生态维度,必须转向绿色发展。肯定自然的生态价值以及自然力在生产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作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的应有之义。"两山论"蕴含着生态生产力的重要创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刻揭示了绿水青山作为一种自然力是生产力的基础。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①自然资源参与价值形成故为自然价值,自然价值又带来价值增殖故为自然资本。只有承认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才能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肯定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不是抽象地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与权利,而是以人民生态福祉为目的,兼顾自然的经济与生态价值。"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②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深化了财富的内涵,优质生态产品与生态环境不仅是美好生活与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其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也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这就超越了只注重经济成本与收益的西方生态经济学话语模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经济思想相融并济,建构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③的战略目标。这种生态政治经济学以高质量发展代替高速度增长,超越了西方稳态经济学的适度增长,旨在通过建立绿色GDP 体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旨在通过供给侧改革和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高质量发展显然不同于缩减经济规模、减少物质消费并降低生活水平的稳态经济。经济发展依然是中心任务,既不能因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增长,也不能因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这种生态政治经济学紧紧依托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制度优势,既反对生态资源完全私有化与资本化,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金融的杠杆作用,使交換价值真正服务于使用价值;它更加注重分配公平,坚持以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为本,将生态产业的发展与生态扶贫的民生问题有机结合,坚持人际代际公正原则,追求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同时做到生产性正义与分配性正义。这种生态政治经济学立足于人类社会并以人民为中心,既反对资本逻辑支配生态治理的错误模式,也反对无视制度差异的、单纯的生态经济与生态现代化道路,彰显了生态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它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不仅澄清了生态问题的政治属性,而且形成了生态即民生、民生即政治的价值逻辑,进一步表明只有通过制度建设调节人们的利益占有与分配关系,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协调有序与可持续发展。

(三)开拓科学社会主义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既超越了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道路,又扬弃了生态社会主义模式,丰富了社会主义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论证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西方生态文明的本质差别。一方面,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社会主义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与掠夺,而是在生态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社会主义不仅把改造自然的生产力作为财富创造与人类解放的现实基础,而且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价值目标。"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蕴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深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同样不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制度依托。生态文明主张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才能真正实现,只有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解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态公正。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文明丰富了社会主义科学内涵,蕴含的生态治理现代化等主张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方式的创新和完善,深化了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世界历史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成果,是"自由人联合体"①思想的时代化与具体化,是生态文明之宏大历史背景与人类整体利益凸显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历史之叙事结构的理论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向世界提供了全球生态合作的最大价值公约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越来越为更多国家和人民认同,不仅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绿色信誉",反击"中国生态威胁论""中国资源掠夺论",同时也有利于反对生态霸权主义,构建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以其制度优势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必将在生态文明历史洪流中体现其新的世界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梁灏)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