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血合理使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2-04-23 22:22白兰兰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3期
关键词:合理使用上消化道出血效果

白兰兰

[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血合理使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本地区二级医院接收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主要是按照临床输血单发血治疗,研究组则是输血科参与制定输血方案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有效率、血常规检查结果、凝血功能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再出血率以及首次止血成功率展开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9.80%,对照组为59.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2,P<0.05)。血常规检查结.果:输血前1小时,两组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积(HCT)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小时后均有所上升,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12.53±2.16)s、(33.46±7.35)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9±3.28)s、(41.75±8.53).s,并且研究组的住院时间为(6.85±1.5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07±2.31)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5.92%)首次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1.63%),且观察组再出血率(6.12%)明显低于对照组(2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过程中,成分血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成分血;合理使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03-0187-03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症,主要是因为食管、十二指肠、胃等部位发生病变而导致出血,以呕血、黑便为主要表现,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将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临床上,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输血治疗是一种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举措。当前,临床主要依靠输血单发血,虽然能够保证血液质量,但在输血效果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分析原因可能与输血方案未能考虑到患者体质差异及病情轻重有关。在输血治疗过程中,为了保证成分血准确、安全和有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输血计划,以提高抢救成功率[2]。鉴于此,本文选取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9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输血计划,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9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纳入本文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所有患者经过消化内镜检查得到确诊,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11例,年龄28~73(50.27±2.61)岁,研究组中男性35例,女性14例,年龄30~75(53.66±3.0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经X线、CT、内镜及体格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確诊[3];(2)患者临床资料齐全;(3)输血量≥1000mL;(4)本人及家属知情同意,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患者;(2)精神异常患者;(3)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4)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输血治疗期间,避免患者受凉、体温下降,予以一定的保温措施,注意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胃内容物、血液阻塞呼吸道引发窒息,强化生命体征监护,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出血量应用其他止血药物或进行压迫止血。

对照组按照临床输血单发血治疗,一般是给予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研究组按照输血科参加制定输血方案治疗,在输血前,由输血科人员参与会诊,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出血量,并结合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输血方案。(1)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小于20%血容量,应给予患者输注晶体液、胶体液为主要的补充血容量;(2)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大于20%血容量,小于40%血容量,应给予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液体补充治疗,并且保持血红蛋白在70g/L以上或者红细胞比积大于20%;(3)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大于40%血容量,小于60%血容量,在输血治疗前,应给予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液体、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并且要维持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上,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50%正常值以下;(4)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大于60%,小于70%血容量,应给予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液体、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并且要维持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上,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150%正常值以下;(5)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大于70%血容量,应给予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液体和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治疗,并且要维持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上,PT和APTT在150%正常值以下。

1.3观察指标

(1)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消失,病灶无出血,且病情得到控制为显效;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病灶仅有少量出血,且病情得到控制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其病灶出现大范围出血为无效。以前两者来统计治疗有效率。(2)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1小时前和治疗3小时后的血常规指标,包含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积(HCT)等。(3)观察和比较两组PT、APTT和住院时间。(4)判断两组患者是否出现呕血、发热、休克、严重感染等不良反应。(5)首次止血成功率:患者心率、血压、脉搏恢复正常,粪便潜血试验转阴,大便成型、大便量减少,肠鸣音无明显亢进,Hb水平升高,记录成功止血人数,并计算首次止血成功率[4]。(6)再出血率:脉搏、心率、血压明显异常,再次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肠鸣音活跃即可判定为再次出血[5]。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n(%)],计量资料表示为(x±s),分别进行χ和t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9.80%,高于对照组的59.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治疗前1小时,两组的Hb、PLT、HCT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小时后,研究组的Hb、PLT、HCT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和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PT、APTT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首次止血成功率及再出血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首次止血成功分别为95.92%(47/49)、81.63%(40/49),观察组和对照组再出血率分别为6.12%(3/49)、20.41%(10/49),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再出血率低(χ2=4.3457,P=0.0371)、首次止血成功率

高(χ2=5.0178,P=0.0251)。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压力的增大,加上饮食习惯的改变,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发生,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如果失血量超过1000mL以上,会使患者周围循环系统发生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临床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种,通过查阅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该疾病的发生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受损、上消化道肿瘤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呕血和便血,严重时会伴有急性循环衰竭[7]。此外,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活性不足、凝血因子分泌量下降等因素,可导致此类患者失血量增加、止血难度上升[8]。目前,输血是治疗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是通过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以快速补充机体所需的红细胞,对改善患者携氧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输血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患者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会使血纤溶活性增加,这样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另外,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在大量输血的情况下,不仅使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被稀释,还会影响血小板的原本功能,因此,不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这样会增加止血的难度[9]。临床上,尽管输血治疗是患者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所使用的一种有效救治方法,但是输血成分的合理使用是不容忽视的。以往的治疗多数是直接按照临床输血单来进行输血治疗,但是由于上消化道患者自身的体质和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输血单来输血治疗,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10-11]。因此,在输血治疗前,临床医生应进行输血方案的制定和讨论,牢固掌握输血治疗不良反应及适应症,切实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准确评估患者输血风险,合理使用成分血,促使输血治疗更加有效、安全。

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在治疗后3h,研究組Hb、PLT、HCT等水平分别为(73.46±4.17)%、(66.75±6.58)×109/L、(25.33±2.62)g/L,均高于对照组的(68.15±4.33)%、(57.92±7.26)×109/L、(21.17±2.55)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研究组PT、APTT均低于对照组,并且住院时间明显少

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5.92%)首次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1.63%),且观察组(6.12%)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充分说明,按照输血科指导制定输血方案对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针对失血量较低、处于发病早期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一般不需要输注血浆,应将扩大外周循环作为重点,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平衡液等,有效扩充患者血容量,然后输入悬浮红细胞等血液制片,确保血液输氧能力,恢复机体红细胞量,进一步降低患者休克、死亡风险[12]。不仅如此,合并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输血治疗难度大,常规输注全血血浆或红细胞无法满足其需求,输血科人员参与会诊,可及时、准确的识别出血高危因素,根据会诊结果及患者实际病情,制定合理的成分血输注方案,从而切实提高输血效果[13]。输血治疗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出血、创伤性出血、肿瘤、烧伤以及血液疾病患者治疗中,通过严格控制血制品质量、做好血型核对、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等措施,虽然能够有效预防溶血反应、心脏负荷过重、传染性疾病传播等意外事件,但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仍然无法避免。有研究显示[14],发热是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其次是呕血、过敏等,一旦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休克、感染等,应立即停止输血治疗,并予以积极处理,避免其影响治疗时机,甚至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本研究中,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在输血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方面,输血科参与、制定成分血合理使用方案,也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而言,成分血的合理规范使用,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常规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石伟.成分血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疗效及血红蛋白水平影响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8):51-52.

[2]王德鸿.成分血合理使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的影响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20):199.

[3]唐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成分血的合理使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J].智慧健康,2019,5(12):9-10,88.

猜你喜欢
合理使用上消化道出血效果
灵动耳环
室外艺术品原作者署名权的行使规则案例分析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6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诊治效果分析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