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2-04-25 22:01王信翔
西部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信翔

摘要: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其他专业有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场域多样性和教学任务艰巨性,因而从人文教育、医患困境、职业发展三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医学思政内容体系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医学思政教育实践过程存在着“强专业,弱思政”的教育实践模式、传统型医学思政教育与现实情境相脱节、医学思政教育体系有待完善、思政教育与医学生个人成长相脱节等局限性。欲优化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必须强调:(一)坚持“理论+实际”,构建全局性思政教育思维;(二)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达到精准思政教育成效;(四)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2-0128-05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场域,承担思政育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使命。自古以来,医者便被赋予了更多道德责任与使命。在医学育人体系中,思政教育是强化医德医风,营造医学风尚,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基石。医学思政教育兼具理论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培育崇高职业素养等多项任务。近年来,非正常化的医患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当下社会存在并且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也间接折射出医学生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目前,医学教育事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越发迫切。因此,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而言,要发挥思政教育培育合格医学人才的价值性,有效构建符合医学规律,具有医学特色的医学思政,提高医学思政课程质量和水平,从而有效引导医学生立德成才,化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力感”。

一、概念厘定与内容系构建

(一)医学思政概念厘定

在传统文化中,医学又称为“仁术”,旨在以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其本身就蕴含“敬畏生命,救助他人”的人文元素。早在唐代时期,医药学家孙思邈曾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一文中写道:“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该段文字中便论述了从医者要具备崇高的品德涵养。做好医学生德育工作,事关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在2016年印发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中明确提出:“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7条具体要求。其中开宗明义谈及医学教育不能与医学思政教育相割裂,思政教育对国家医学卫生事业建设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医学思政教育是医学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人文社科教育途径之一,主要对象是以医学生为主体,其内容是引导广大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成为思想素质过硬,政治立场不动摇,具有高尚医德和仁爱之心的医学人才[1]。

当然,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其他专业而言又有其自身特殊性。其一,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医学是一门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学科,工作对象以人为主体。医学生作为医疗事业发展的储备人才,兼具专业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更加强调医学生意识形态塑造,道德素养培育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二,教学场域多样性。与其他专业不同,医学专业学习同时涵盖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人才规培等环节。这就要求医学思政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场域,还应将医学思政教育与专业相互融合,结合医学专业特性寻找切入点,结合不同教学场域和教育内容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其三,教学任务艰巨性。医学专业科目多、密度大、课程紧,实践课程占比高,医学生普遍面临学业繁重,从而缩窄思政教育比重,进一步削弱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容易导致医学思政教育被边缘化。展望未来,医学生思政教育要紧密贴合“健康中国”战略,把握时代规律,彰显实践性,提升科学性,增进学理性,坚持处理好思政與业务,红与专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三位一体”的医学思政内容体系构建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医学思政教育内容也呈现新态势。广大医学生属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一部分,在信息化、多元化环境下,医学生正处于面临着不同社会思潮的冲击。这其中不乏受到了负面、消极的信息给医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医学思政教育内容、载体、场域面临着新挑战。关于医学生思政教育应回归于医学生政治素养、服务于人民健康等层面。本文以“专业+思政”为中心,分别从人文教育、医患困境、职业发展三方面构建特色鲜明的医学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1.医学思政与人文教育协同育人

实际上,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共有地带。人文教育倡导个体之间和平共处,让良好道德品质得以发展和延续。同样,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与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在内容上,医学思政教育核心内容是医德教育,而医德教育恰好是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医学人文意识不断发掘,思政育人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被越来越多医学高校所采纳。例如,浙江大学早在2002年便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北京大学在2003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中便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德育、法律基础知识、医学史、心理学等66门类的人文社科课程。因此,思政教育不仅是对培养医学人文素养的有益补充,而且能够对医学生行为塑造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充分反映了医学教育本质要求。换言之,医学思政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防止医学人文教育的碎片化、边缘化,而且有利于扩展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避免思政元素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割裂。

2.医学思政与医患困境的内在联系

医学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而且注重服务意识的塑造。高质量服务意识是建立平等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纽带。从目标上,医生与患者在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即通过彼此的配合,通过专业治疗手段达到健康目的。当然,关于医患关系的解释并不仅仅局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还关系到患者、患者家属、医院等主体,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人际关系体。在我国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同时,医患关系却逐渐从合作转向为对立,呈现出紧张化、畸形化、复杂化的趋势,恶性的伤医事件也折射出医患之间矛盾的严峻性。《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2018)》调查显示,62%的医师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重程序,轻人文”的管理模式导致医护人员服务水平与患者期望值不相匹配,这也成为当代医生与患者之间面临的困境。因此,医学思政要主动承担起培养具有服务意识医学人才的任务。引导医学生塑造仁爱之心,学会关注患者的现实性需求,传递人文关怀,化解医患之间隔阂,避免医学生陷入“唯技术”论,减少医患纠纷产生。

3.医学思政与职业发展互为补充

当代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健康中国战略后备力量,其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体现了整个医疗行业的思想政治素养,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性。目前,品德素养普遍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沟通不顺畅已经成为医学生在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专业学习是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但德才兼备的医学生不能完全摒弃思政教育。当下,专业技能仍然是判断医学人才的重要标准,而思想素养与道德评价往往容易被淡化。随着我国医疗事业与发达国家的医疗技术差距不断缩短的同时,人才素质竞争将成为未来医学事业领域。此外,医学生的政素养更加强调医学生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同时也要注重个人品德培育和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作为医学生增强个人道德修、职业道德修养的主途径,应寻求职业发展与思政课堂共同地带,二者相互融合,协同助人,从而完成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化过程,使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与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同向同行。

二、目前医学思政教育实践过程的局限性剖析

当然,医学思政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时代滞后性,存在针对学生生活实用性内容匮乏,对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情况把握不到位,对学生代际关系了解不透彻等问题。本文就医学思政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分析:

(一)“强专业,弱思政”的教育实践模式

从学科角度出发,医学专业技能强,实践内容比重大,对医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医学类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十分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在这样一个“重实践”的培养模式下,人文教育得不到重视,进而挤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空间。

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其培养方案专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知识、诊断等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其专业课程难度大,学时长,比重高,学生对思政、人文等课程重视度不强。对于绝大多数医学类院校而言,教学活动、学生团体活动更多围绕“医学”特色开展,在凸显专业性同时也间接抑制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从而造成医学思政教育“空心化”。多数医学生过多注重专业领域学习,缺乏对医患关系、医学人文、职业素养等的思考。不仅如此,思政教育与医学生亲和力不强,贴合不紧,容易造成思政教育与医学生“脱节”,导致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高,陷入“唯专业论”的错误思想,忽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二)传统型医学思政教育与现实情境相脱节

当前,医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政课堂”为主。大部分的思想教育课程内容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形式与政策等校内课程。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加速发展,医学专业性也决定了该职业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医学思政教育是医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立足于新时代方位下,医学生价值导向更加多元化,常规型的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医学生所需,难以与医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导致思政教育陷入“孤岛”的现实困境。此外,思政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塑造的学科,仍然沿用课堂“单向式”的理论教学,教学理念缺乏创新,形式过于呆板,课堂教学只见知识不见“人”,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给医学生营造“学习任务”上的任务性压力。机械式的课堂模式无法实现思政教育价值最优化,未能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建设。

(三)医学思政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思政教育有效性关键是教师。思政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打造思政课程的主要力量。然后,思政教师队伍同样面临着教育意识淡薄,理论水平受限、缺乏创新思维等困境。目前,医学思政教育还是以理论教育为主,通过检验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论水平的掌握程度来检验教学成果[3]。一方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思政课专任教师主要由专业思政教师与专职辅导员担任,通过知识传授与有形实践活动共同打造思政教育场域。但是,除了常规的思政课堂与党团活动外,其内容并没有进行明确规范设计,思政元素存在模糊性,不具备明显的指向性。另一方面,思政队伍与专业教师缺乏协同育人机制,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相分离,难以形成交融共振。此外,“以管代教”的模式过度将学生思政教育功能泛化,进一步造成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缺失。

(四)医学思政教育与医学生个人成长相脱节

目前,在校医学生仍处于树立人生三观的关键阶段。现阶段,关于医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更倾向于社会需求,忽视个人发展诉求。多数医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学习附加任务,与个人发展毫无关联。此外,当前医学思政教育更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引导,其显现价值无法被深入发掘。事实上,迫于专业上的学习压力,医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对医学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此外,医学思政教育内容关于“个人发展”的关联不够凸显。长此以往,造成医学思政教育与医学生个人发展贴合不紧,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三、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内容同样要与时俱新,反映新时代的特征。医学思政仍属于思政教育范畴,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致力于培养政治坚定的社会主义医学人才。

(一)坚持“理论+实际”,构建全局性思政教育思维

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观,课程思政注重价值引领、知识传输、能力培养相结合。医学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合格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思政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以及医学生的主体地位[4]。医学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理论层面的传输,在内容上应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让思政教育与医学生技能训练、岗位实习、职业道德等内容相融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将医学与专业元素相互贯通,增强思政教育的诠释力。例如,将基础道德课程融入医学生价值觀、生死观教育;历史纲要课程与医学发展史相结合,概论课程与医疗建设、医患关系相关联,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同样,在医学思政教育中构建全局全方位的教育网格和全局思维,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衔接。同时,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思政元素解答医学生现实性问题,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实现职业道德与专业成长同向同行。

(二)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

思政课堂要依据不同时代特点因势而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对传统医学思政教育载体进行重组与再优化。当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新媒体技术不断成熟,思政教育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医学院校要贴合专业特点,搭建喜闻乐见的双向教学渠道,扩宽医学生获取思政教育途径,优化医学生思政教育生态[5]。例如,建设思政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式课堂,利用“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思政平台,促进医学生与思政教育的亲和度,为医学生打造“自由言说”的平台,巩固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育人作用。不仅如此,创新思政教育载体避免传统思政课堂固定化与单一化,实现思政课堂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此外,创新思政教育载体能够时刻关注医学生意识形态诉求和思想动态,保持医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续活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达到精准思政教育成效

“亲其师,信其道”①。思政课堂的育人成效与师资力量息息相关。当前,从事医学思政教育工作主要以思政教师队伍、专职辅导员以及一线学生工作者构成庞大的思政队伍。然而,新时代下,思政教师队伍同样需要面对新环境、新变化和新挑战。换言之,思政教师团队只有全面掌握思政“动”态过程,才能扎实推进医学思政教育工作推进,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

首先,推进思政理论学习常态化。理论学习是思政教育的稳定剂,是思政教育的根本。思政教师要清晰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教育,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每一环,在医学课程中注入思政元素,达到精准思政的目的。其次,遵循医学专业教育规律,明确医学思政教育的育人视角,扩宽思政教育的普及性、有效性。最后,思政与非思政二者联动,挖掘医学的学科特性,打造思政第二课堂,形成“双规”思政渠道,使思政教育更加精准性。

(四)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其关键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中间地带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当前,高校不断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思政教育内容也不断得到补充与丰富。但是,在课程建设上缺乏整合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的途径。打造医学思政课程的维度过于狭隘。因此,广大医学类院校要以点带面,总体部署,在专业层面基础上统筹推进,紧紧依托医学专业平台和学科特点,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在课程标准建设上,紧密围绕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医学生专业需求和职业道德为出发点,构建“思政融通”的思维,将思政元素融入并贯穿其中,打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体,形成思政课堂与专业塑造的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二者育人育才机制,实现思想引领与专业学习的统一[6]。

结语

如今,思政教育内容和相关研究理论成果已经非常丰富,重塑医学思政教育对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越来越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型思政教育的不足之处也越发显现。本文认为,在医学教育与医学思政之间要避免脱节,应该在二者之间搭建联结平台,以人文教育、医患困境、职业发展为着力点,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医学实践教学相融合,二者协同发力,让更多医学生重视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然,医学思政教育承担着育人育才的重任,除了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全局教育思维、创新育人载体外,应积极探索一条更广泛的途径,建立新的思政理论增长点,在巩固医学思政教育隐性价值的同时提升思政育人的显性作用。

总之,医学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全方位调动思政教育环节各个元素,为针对性地做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指导,使思政教育能够入脑入心,让医学生终身受益,进而开创医学思政教育新篇章。

注释:

①亲其师信其道:出自《学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参考文献:

[1]张丽红.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37-38.

[2]邢晨.新媒体时代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4).

[3]刘寒,邱天.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策略分析[J].德育研究,2017(3).

[4]刘建明,梁振银,肖姗,等.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引入井冈山精神的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8(13).

[5]李雅潔.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2016(5).

[6]陈洁,高国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