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余王》民间传说及其民俗意蕴

2022-04-25 22:01刘月宇
西部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说情节意义

刘月宇

摘要:《夫余王》传说在形式上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在内容上“感应生子”“主人公历经磨难之后成功”以及“动物帮助”三个主要情节反映着民族深层文化心理和民俗意蕴,即感应生子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间信仰,突出夫余王身份的神圣性,反映了感生神话的发展;三次杀子情节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古代社会的社会制度、民间习俗、思想观念等,并且对考据夫余国历史具有辅证意义;动物帮助情节再次加强“君权神授”意味,并且蕴含着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表现了先民们要求改变现实的愿望,展现了其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关键词:夫余王;传说;情节;意义

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2-0142-04

引言

东晋《搜神记·卷十四》中记载了一则《夫余王》的故事。探寻其可考证的最早的文本,东汉王充《论衡·吉验篇》最早记载关于“夫余王”的传说,另在《三国志·魏书·夫余传》等书中也记载了这则《夫余王》传说,同时还记载了与这则故事极为相似的《高句丽传》传说。

本文将重点放在《夫余王》,对《高句丽传》不再做细致的分析,采用学界大多数观点:《高句丽传》是高句丽国为论述政权自古以来的正统,强调其合法性,在《夫余传》基础上改编形成的建国传说。

学界对《夫余王》的研究多是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史实的考辨或者与高句丽族神话联系起来进行族源考,还有部分从建国神话和王权关系出发,引用其作为例子。没有对《夫余王》传说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缺少对其民俗意蕴和文学意义的分析,本篇将从其结构形式和情节意义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结构形式

《夫余王》传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是单线性的,以夫余王东明的成长时间作为故事时间,事件的发展在一个时间轴线上演进,从所含情节来解析,《夫余王》传说主要由三个情节构成:第一,感应生子;第二,主人公历经磨难之后成功帮助;第三,动物帮助。第三个情节“动物帮助”两次穿插在第二个情节“主人公历经磨难之后成功”之中。其中,第二个情节“主人公历经磨难之后成功”又分为“三次杀子”行动,“三段式”的结构方式在仅仅151個字篇幅的《夫余王》传说中出现两次。

首先,《夫余王》传说中“三段式”的结构符合口头文学基本特征的要求,简短利于传播,也符合接受者阅读心理的需求,利于《夫余王》传说在口头叙事中流传;其次,三段式结构有利于编排故事情节,是设置悬念和揭开谜底的一整套创作模式,讲述夫余王奇特的身世、经历,中间一波三折的“杀子”故事情节使传说更加富有吸引力;最后,“三段式”结构连续出现起了反复渲染强化“夫余王神圣性”的作用。同时,又在作鲜明对比,东明在遇到危险时总是能够得到超自然力量的救助而化险为夷;国王“杀人”的目的在逆天命的环境里难以达成。这种对比体现出“二元对立”的深层心理,秩序和固守、变化和发展之间的对立。这样的情节逐步升级,由弱到强,最后导致东明逃走建立新的国家“夫余国”,反抗父辈、挑战权威,建立新的秩序和王国。本传说的最终目的:利用传说,从文化心理上证明、强化夫余王王权的合理性、合法性。

二、情节意义

从所含情节来解析,《夫余王》传说主要由三个情节构成:感应生子、主人公历经磨难之后成功帮助、动物帮助。

(一)感应生子

《夫余王》传说的第一个重要情节是感应生子。感应生子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数量繁多。感应生子是指不与男人交合,有感于动物、植物等,而有孕生子,尤其所生之子以“帝王”为主,在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在中国正史中,与帝王诞生相关的感生、异相与异象神话多达212则。”正因为感生神话与帝王有如此密切的故事,许多人把帝王诞生神话称为“政治神话”,这类神话多是统治阶级以传统的神话和传说为材料外壳,以政治性的目的为精神内核而虚构的神话故事。但是不可否认,这类感生神话中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先民的生殖、图腾信仰,创世、创生观念等。中国众多的感生神话几乎可以总结出其叙事的序列:首先,女性因接触神秘之物而受孕;其次,女性产子,产子通常伴有异象;最后,孩子经历磨难之后成为身份尊贵的帝王。

《夫余王》中描述其母受孕的过程:有气如鸡子从天来下,故我有娠。从天而降的像鸡蛋的气体使婢女受孕。探究“气如鸡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吞卵神话”。《诗经·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中记载殷契的母亲简狄,在河边洗澡时见到玄鸟掉下来一颗蛋,简狄吃了这颗蛋,从而怀孕生契。“吞卵神话”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许多学者认为感生神话的产生是由于原始时代人类生理知识匮乏,人类并没有把性生活和怀孕生子联系起来。第二,为了证明“所生之子”是“天子”,其父也就不能为“人”,而必须是“天”,母亲必须感天受孕,这样所生下的孩子的血统源自天神,与凡人相比,他的身份更加神圣高贵。第三,许多学者考证从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对鸟类的图腾崇拜,因为鸟靠近“天”,鸟是天意的传达者,“天子”通常与“鸟”有紧密的联系,吞卵神话中的卵多是与鸟有关的。

以上三点是吞卵神话产生的重要原因,也可以用于解释《夫余王》传说中“气如鸡子,降而有孕”情节产生的原因。其本质上是“天人感应”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最后为“都王夫余”的合法性、合理性做铺垫。

(二)主人公历经磨难之后成功

《夫余王》传说的第二个重要情节是主人公历经磨难之后成功,在《夫余王》中磨难体现为“三次杀子”的行为。

第一次杀子是:“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因为婢女私自有孕,国王要杀了婢女。严格来说,第一次杀子行为主要目的是“杀有孕在身的婢女”,并不仅仅是“杀子”。古老的感生神话如华胥履迹生宓牺、简狄吞蛋生殷契等,女性感神迹而孕,其中并没有女性因有孕而被惩罚或者杀死的情节,为什么在后世的感生神话中发展出了这样的一个情节,这个情节有什么意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母系氏族或母系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候,社会注重女性的生殖繁育能力、人口的兴旺而非女性的贞节;而随着父系氏族的发展,父权制度下越来越注重继承者的血统,需要保证血缘关系而进行财产继承,这要求附属女性的忠贞,这里的附属女性指的不仅仅是男性的妻子,他的妾、女性奴仆等依赖他而生存、没有平等地位的都属于其附属女性。另一方面,随着封建制度的深入发展,上层阶级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加重,夫余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的生死权归奴隶主所有,所以随意处死奴仆的现实情况渐渐进入口传故事和文本之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上述两个方面的社会情况及思想观念是从民俗角度分析《夫余王》传说中“国王第一次想要处死婢女”情节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杀子是:“后生子捐之猪圈中,猪以喙嘘之,徙至马枥中,马复以气嘘之,故得不死。”婢女把孩子先后放到猪圈和马棚中想要致死孩子。这个情节的描述与《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姜原生稷丢弃的情节十分相似,“居期而生子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可以认为《夫余王》借鉴了姜原弃稷的情节,这种情节在中国古代的始祖神话中非常多,将祖先的经历传奇化,目的就是为了神化祖先,借助磨难来体现祖先生命的神异性。这类“亲生母亲想要杀害孩子”的情节,在今天看来难以理解,但是这个情节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在早期古代社会有“弃子”的风俗习惯。李孝定先生曾在《甲骨文子集释》中说:“弃子象纳子于箕中弃之之形,古代传说中常有弃婴之记载,故制弃字象之。”“弃”在造字之初的本义就是弃婴。在《高句丽弃婴传说探源》中学者认为:“‘食子’习俗可能是出现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存在的血缘关系不明、财产继承存在分歧等背景下,为了保证次子的继承权而舍弃长子。”“弃子”习俗与“食子”习俗都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为保证血缘和财产继承而产生的。

但是《夫余王》的情节与姜原弃稷的情节又不完全相同,姜原弃稷三次弃子分别是隘巷、林中、渠中冰上。《夫余王》传说中两次弃子分别是猪圈和马枥,弃子地点的变化表现了夫余国人对于自身民族生存环境的认同的民俗意蕴。根据《后汉书·东夷列传》的记载,夫余国在中国东北部地区,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吉林省。根据发展规律,在东北地区,狩猎时代过后,畜牧养殖业在国家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史书记载夫余国以六畜来命名中央的高级官职,可见夫余国对圈养的牲畜的重视。所以在《夫余王》传说中,改变所借鉴神话中弃子的地点,融合了自己民族的生活特色。另外,《夫余王》传说中将“婴儿”放在国家和人民极其重视的牲畜圈里,本身就对婴儿非凡的命运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总的来说,《夫余王》传说具体情节的改编一方面表现了夫余国人对于自身民族生存环境的认同,另一方面在符合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建国祖先身份的神圣性。

第三次杀子是:王恐其夺己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施掩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国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冒着违反天命的风险也要杀死东明,而东明经过磨难之后成为国王,这是古代典型的王权斗争。

李新全在《高句丽建国传说史料辨析》中分析,根据考证,《夫余王》传说中记载的“施掩水”与夫余国、高句丽族的史实相符,的确存在“施掩水”这条河流,所以“第三次杀子”这个情节是在王权斗争的主题下,以夫余国的地理位置为现实基础形成的,具有文学真实性和现实真实性。

古今中外,天命背景下的王权争斗始终是一个重要主题。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了《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和《夫余王》传说都具有“王权”“杀子”“天命”等相似的主题,其产生的原因除了王权制度外,还有中外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父象征着权威和固守的力量,子象征着新生事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子脱胎于父,子实现对父的延续;但是子对父又进行着不断的超越,实际中二者又存在斗争关系。总的来说,父与子二者既矛盾又统一。在“王位争夺”情节上这种父子之间的矛盾被有效地放大,《夫余王》的传说中体现了人民潜意识中对王权斗争以及“父”与“子”相互制约关系的认识。

但同时,《俄狄浦斯王》和《夫余王》又具有很多不同。从杀子的结果来看,拉伊奥斯杀子失败,俄狄浦斯取代其成为新的国王;《夫余王》中,国王杀东明失败,东明逃走建立新的国家。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王》表现了完全意义上的“杀父夺权”,而《夫余王》传说的“杀父夺权”是不完全程度的,东明没有杀掉老国王夺权而是迫于无奈逃走建立了新国家,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中国的“孝道观”“以德报怨”等文化心理。同时《夫余王》传说由于受到道德伦理的制约,忽略了对“人”自身抗争命运等重要主题的书写,所以较《俄狄浦斯王》而言,《夫余王》传说在后世流传范围较窄。

(三)动物帮助

第三个重要情节是动物帮助。在第二次母亲杀子和第三次国王杀子的过程,东明是依靠动物的帮助才活了下来。前面分析过猪和马对于夫余国的重要意义,而第二次杀子过程中婴儿又得到猪和马的庇佑,更强化了传说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不断强化婴儿是天选之子的意味。第三次国王杀子的过程得到动物帮助是在渡河的过程中,鱼鳖组成桥,帮助其渡河,逃过国王的追杀。在《夫余王》传说中,动物的帮助往往是东明身处困境、人力无法救援时,为了使情节继续发展、使故事合理化而产生的想象,猪马代表陆地上的神力,鱼鳖代表水域中的神力,东明得到来自水和陆两方面神力的救助,蕴含着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这种想象,最重要的意义是在本民族文化氛围里“神化祖先”,其次表现了先民们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展现了其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结语

综上,《夫余王》传说在形式上典型的“三段式”结构,既符合口頭文学的特征便于流传,又符合故事本身的发展需要,以便于强化传说的“夫余王神圣性”主题。在内容上,感应生子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间信仰,突出夫余王身份的神圣性,反映了感生神话的发展;三次杀子情节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古代社会的社会制度、民间习俗、思想观念等,并且对考据夫余国历史具有辅证意义;动物帮助情节再次加强“君权神授”意味,并且蕴含着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表现了先民们要求改变现实的愿望,展现了其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倩.感生、异相与异象:“天命”神话建构王权叙事的路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2]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1399.

[3]高莹,姜维东.高句丽弃婴传说探源[J].大连大学学报,2017(5).

[4]干宝,陶潜.新辑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李德山.夫余王城及汉文化影响论[J].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2020(00).

[8]刘洪峰,张芳.夫余国官制考论[J].黑河学院学报,2016(7).

[9]陈永国.浅谈夫余始祖东明王的传说[J].东北史地,2015(3).

[10]书元.索离人东明创建夫余国[J].黑龙江档案,2014(3).

[11]马敏,关长春.夫余国与中原政权关系考[J].西部学刊,2013(6).

[12]王禹浪.“索离”国及其夫余的初期王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1).

[13]赵欣.千百年来“夫余”其名多论争,古往今来“夫余”解义皆不同  谈古夫余族与“夫余”地名[J].中国地名,2011(10).

[14]陈军,宁勇.夫余简论[J].东北史地,2010(4).

[15]李爽.夫余民族的起源与形成[J].东北史地,2009(6).

猜你喜欢
传说情节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