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

2022-04-25 09:59王君玲刘婉诗胡海洋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舆情公共卫生编码

王君玲,刘婉诗,胡海洋

(山东工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引言

近年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大多数人会通过网络发表看法和观点,如果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不当,很有可能造成次生危害。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电视新闻报道、网络舆论、各种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各大媒体平台上关于疫情的话题热度持续高涨,引发了网民的重点关注。由于疫情爆发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并且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疫情的网络舆情能很快达到网络传播的峰值。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为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针对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出相应决策,更好地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特点与影响因素。主要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高关注度、强扩散性、复杂性等特点(杜洪涛,2017;卞增惠,2021)[1-2];主要影响因素有:新媒体关注、传播主体、信息公开不及时、社交媒体、主流话语和知识的有限性等要素(Ho S. S.,2013;黄微,2019;赵艺杨,2020)[3-5]。(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传播过程方面,以动物疫情、麻疹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为例进行分析(李诗悦,2019;邓建高,2021 )[6-7];传播强度方面,对突发性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的舆情演化模式、时序趋势进行研究(安璐,2016)[8]。(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在对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研究上通常使用数据建模、模拟仿真、数据挖掘与文本挖掘等方法,由此学界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研究(徐迪,2020;姚乐野,2020;马续补,2020;彭程,2020;D’Andrea E.,2018;Cerina R.,2020)[9-1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学者以动物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为例,对其中暴露出的舆情引导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管理策略(于鹏,2019;曹树金,2020;李晚莲,2020)[15-17]。

学界进行了卓有实绩的科学研究,涌现了众多代表性成果,然而对演化机理的研究仍有局限之处。本研究相对于已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通过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理模型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从而为完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网络舆情演变机理模型,拓展本领域的理论研究。应用价值在于,结合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理的研究,针对舆情演变的不同阶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设计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两位创立者分别为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与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安瑟伦·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扎根理论作为目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最具影响力的质性研究范式,主要是借助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从下向上逐步归纳出概念与范畴,最后构建实质理论。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比较相关的类属以及对属性进行提炼。

数据采集。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研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较为复杂,所以资料的来源需要尽可能广泛,包含的内容必须充实。官方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微博上自由主体的激烈讨论,微信、搜索引擎上的共享信息以及视频网站上的宣传短片等对舆情动态演变最为重要。本文选取了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4月1日新闻联播文字版网站、人民日报、微博、微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爱奇艺视频网站以及搜索引擎中的相关舆情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分类、归纳、整合,以确保材料尽可能反映真实的事件状况,以保证后续研究的真实可靠性。

三、资料编码

扎根理论以收集与分析资料为核心,对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的编码过程为按照某种新的方式对获取的资料进行重新定义,并将所得的新概念重新组合。研究人员要注意保持开放的心态进行材料处理与重新编码,悬置理论假设与个人主观臆想,尽可能准确地挖掘资料中的概念或概念的属性、维度。编码初期要求研究人员逐字逐句对大量的宽泛的资料进行编码,逐步缩小编码范围至编码饱和。具体而言,研究人员通过对资料内容的细致分析,挖掘资料中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词句。“逐字逐句分析”方法确保了编码过程包括了全部的访谈记录,避免重要信息的遗漏。研究者在研读资料时,遇到一个具有新含义的意义单元或重复出现的意义单元,都要进行一次编码,并且将相应的概念范畴记录在编码器上。经过以上过程,得出结果,部分代表性原始语句(初始概念)如表1所示。

表1 开放式编码示例

续表1 开放式编码示例

续表1 开放式编码示例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就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进行概念或范畴的连接与归类的过程。所谓“主轴”,指的是研究人员在深度分析某概念并找到与之相关的关系后,继而寻找该概念和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抽取各关系的共同特质所形成的主题命名。依据这个模型,研究者可以将主要范畴之间的关系逻辑关系予以实现。最终,资料又以有逻辑性的方式重新组合。通过分析,共归纳出16个主轴编码,如表2所示。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即以建立的树节点为基础,以定义关系为纽带,连接核心概念与范畴,也即对各节点之间的关系、节点与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具体而言,通过综合分析从材料中抽取的全部概念范畴找出核心范畴,该核心范畴即归纳、总结全部已知概念类别而得。核心范畴是研究主题的代表,具有引领研究工作的作用,并且将核心范畴与其它范畴连接在一起可以进行关系陈述,从而系统的对研究进行解释说明。所以,核心范畴成为研究过程中普遍且重要的一种现象,可以将大部分研究结论归结到一个相对宽泛的理论范围中,继而反复对比概念、进行理论抽样,不断将概念的抽象层次进行提升,最后抽象出一个具有较高抽象度、较强包含性的概念,即核心范畴。本部分对主轴编码进行归类汇总,将汇总性的类别进一步组织和聚合得到由“网络舆情传播要素-要素之间的互动行为-舆情结果”的故事线,根据故事线里类别之间的关系得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选择性编码,如表3所示。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测的必要性在于不仅能保证分析的可信度,还可作为研究终止的标志。本文选择了预留的三分之一的相关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饱和度检验节选如下。

原始语句:2020年3月19日下午,河南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乘坐民航专机返回郑州, 医疗队队员、新乡市凤泉区人民医院护士张浩雪一下飞机就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循着声音望去,姐姐屈娟娟一直在下机旋梯旁向她挥手。(微博上的舆情信息—舆情本体—网络舆情传播要素)

经过前述的分析过程,并未发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因素之间有新的关联,因而基于扎根理论下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是饱和的,结论是可信的。

表2 主轴编码示例

续表2 主轴编码示例

四、研究发现

通过扎根理论的分析研究可以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传播要素、传播要素之间的互动行为以及舆情结果。根据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绘制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理模型图,并且根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演变过程的四个阶段进行演变机理的阐释。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理模型构建

如图1所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要素主要包括舆情空间、舆情客体、舆情主体、舆情媒体和舆情本体,作用于演化机理的机制主要包括触发机制、观点聚合机制、扩散机制、极化机制、线索累积机制等。这些传播要素与机制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舆情客体在触发机制的作用下对舆情主体产生刺激,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起点;舆情主体接受到刺激后通过舆情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同其他主体进行沟通,从而推动观点演化,在观点聚合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接着在极化机制的作用下,舆情主体趋向于极化观点,同时在线索积累机制的作用下,媒体通过不同的传播形式使信息受众对观点的感受和记忆更深刻,从而推动舆情的进一步发展;舆情主体通过扩散机制对舆情本体进行再次传播,使更多的信息受众接受到观点;在循环机制的作用下,舆情本体可以产生新的舆情客体,从而重新进入循环,影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

表3 选择性编码示例

图1 演变机理模型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各阶段演变机理阐释

1.舆情酝酿阶段演变机理阐释。本次舆情的酝酿阶段为2019年年底到2020年1月19日。在该阶段舆情客体主要是“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事件,该事件通过官方媒体的报道通过触发机制被舆情主体感知。此阶段的舆情主体主要是利益相关主体和管控主体,自由主体对舆情关注度并不是很高。此时有部分利益相关主体通过扩散机制向他人传递舆情信息,地方政府做出了关闭华南市场的决定,相关专家对不明原因肺炎进行研究。舆情媒体将舆情事件的目前情况向外发布,引发部分网民的关注。总体来说该阶段的舆情参与人数较少,舆情主体对事件关注度较低,虚假舆情较少。酝酿阶段过后,网络舆情会通过进一步的触发机制进入到爆发阶段。

2.舆情爆发阶段演变机理阐释。舆情进入爆发期后,舆情客体通过循环机制迅速蔓延产生其他与疫情相关的舆情事件。这些衍生事件通过媒体的各种形式传输到舆情主体,舆情主体受到反复的刺激,关注度迅速增加,主体范围变广。舆情主体通过多种媒介将自己的观点、感受、情绪表达出来, 并通过大数据环境不限时间不限空间的特质迅速传播,在观点聚合机制与极化机制的作用下,迅速形成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观点,甚至是一些极端观点。其中代表性观点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以及专家的观点,这些观点将通过扩散机制首先在具有高度联结性和亲密性的社会网络中传播,之后再通过不同媒体形式传播给舆情主体。在这个阶段众多要素都对网络舆情起到推动作用,舆情主体的关注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媒体关注焦点聚集,政府的引导力量迅速加强,整个舆情更有影响力。此外在爆发阶段舆情传播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干扰信息、虚假舆情、谣言等通过各种形式作用于舆情主体,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

3.舆情波动阶段演变机理阐释。舆情的波动阶段是舆情爆发阶段的延续,在此阶段原生舆情的热度相较爆发阶段有所下降,原生舆情与其衍生出的舆情共同受到主体关注,此消彼长,这些舆情事件通过媒体刺激舆情主体,舆情主体通过扩散机制将舆情信息继续传播,媒体也会继续收集相关舆情信息,继续传输给主体。在这个阶段舆情主体对舆情的关注度并没有太大的起伏,媒体的关注焦点较为分散,开始出现积极的舆情,民众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在此次疫情的波动阶段,除了疫情现状的舆情以外,很多衍生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由于疫情发生时正逢中国春节期间,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封锁小区”“不走亲访友,不拜年”等政策,在政策执行时许多群众不配合执法,还出现了殴打防疫人员的行为引发大家关注;李文亮医生事件又进一步进行调查,相关部门澄清其造谣事件;红十字会物资分配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监狱出现聚集性疫情引发公愤;双黄连口服液事件;高考推迟等等这些衍生事件受到了网民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波动阶段一直延续到2020年3月20日,随着疫情累积确诊人数和新增确诊人数迅速下降,网络舆情进入了消散阶段。

4.舆情消散阶段演变机理阐释。舆情的消散阶段是网络舆情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此阶段舆情主体对原生舆情的关注度达到最低,媒体对于舆情报道的重心也在向其他方面转移,网络舆情趋于平稳。一方面, 政府等管控主体可以基本满足民众的需求,网民的心情也随着舆情事件的好转而逐渐平定下来;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舆情的周期较长,网民对舆情有了懈怠情绪。此时舆情客体并不会对舆情主体产生刺激作用,因此媒体也不会对舆情进行过多报道,最后舆情热度被其他的舆情所取代。

2020年3月17日以后本次疫情的网络舆情进入了消散阶段,从3月17日开始完成支援武汉任务的各省救援队开始离开武汉,我国各省现存病例清零,各省市也开始了复产复工的准备工作,网民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疫情以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了。但当时境外疫情正处于严峻的时期,做好境外输入防护工作又成为了当时的舆情重心。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在网络愈渐发达的今天,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不同阶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酝酿阶段,应当提升相关部门的舆情监测能力,加大对舆情监测人员的相关培训,提升舆情监测人员对舆情事件的感知能力、对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以及行动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加大技术研究,提升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技术除冗余的舆情信息,实现舆论监督的快速和精确。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爆发阶段和波动阶段,中央及地方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公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抢占舆论引导领先地位,稳定公众的情绪,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应时刻关注社会诉求,及时回应民众的需求,加强民众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此外,还应加强对网络自媒体行业监督管控,敦促官方媒体做好相关报道,保证舆情事件真实性及时性可靠性,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传播正能量,对民众作出积极引导。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消散阶段,相关部门应持续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及时对整个舆情事件进行总结、分析、评估,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本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特点、经验教训等进行梳理,为将来类似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提供借鉴和参考。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督和管理,提升网民素质,从根本上解决谣言泛滥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提供参考,减少社会风险治理成本。

猜你喜欢
舆情公共卫生编码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