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绿化 给美丽中国建设插上飞翔的翅膀

2022-04-26 01:45卢燕
绿色中国 2022年4期
关键词:国土造林绿化

卢燕

3月1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出了关于科学开展2022年国土绿化工作的通知,指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全面完成国土绿化各项工作,并指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选择。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的发展思路。

那么,到底怎样科学绿化?其实就是四个关键词:在哪儿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 这就是国家林草局把科学绿化贯穿“十四五”生态修复的全过程,重点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此展开热议。

在哪造——合理规划国土绿化空间

“在哪造”是指合理安排绿化用地,突出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应性等因素,合理确定造林绿化的目标任务。科学划定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完成5亿亩国土绿化任务,将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为主开展国土绿化,稳步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林草局局长关志鸥指出,在合理规划国土绿化空间方面,出台《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1—2030年)》。同时,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调查评估,确定造林绿化空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开展林草植被适宜性评价,制定林草植被优化调整方案。

国土绿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合理安排绿化用地,是推进科学绿化的一个关键点,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也表示,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努力增加森林、草原等植被资源总量。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实行集约经营、可持续经营,努力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坚持因地制宜,在适宜人工林培育的地方,积极植树造林,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在适宜自然恢复的地方,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林草植被;在需要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的地方,采取封山育林、围封禁牧等措施,人工促进自然恢复。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伊春市市长董文琴介绍,近年来,伊春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系统保护、源头治理、整体修复,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54万平方公里,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个、70万公顷。

造什么——科学选种 合理分布 适宜承载

“造什么”是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充分考虑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承载力,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搭配,优先使用乡土树种草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坚持以水定绿, 量水而行,宜绿则绿,宜荒则荒。科学恢复以灌草为主的林草植被。城乡绿化选择适度规格的苗木,推广抗疫性强养护成本低的地表植物。鼓励农村四旁种植乡土珍贵树种,保护好古树名木。

科学选种 合理搭配

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对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部分内容深有感触。研究造林学、林业生态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赵雨森结合多年从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相关工作的经验强调:林业科研技术创新应用,对三北工程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近年来黑龙江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这些都离不开林业科技创新应用所做出的努力。在黑龙江造林绿化工作中,突出体现种业科技创新技术。黑龙江省培育了大批抗逆、速生、遗传稳定的林草种质同时,科学营造林技术应用高效、环保、经济的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实施森林资源高效培育与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建议,开展荒漠植物本底调查,建立荒漠植物资源数据服务平台。摸清本底是植物多样性客观评估和有效监测的基础,也是科学保护与决策的基础。他建议对我国沙漠、戈壁、盐碱地、荒漠区湿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全面调查,查清荒漠植物多样性家底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现状,建立全面系统的荒漠植物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编著《中国荒漠植物志》和《中国荒漠植被志》,为荒漠植物保护利用以及北方防沙带生态安全屏障和“一带一路”沿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同时,加强荒漠植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建设荒漠植物遗传资源库。开展重要荒漠植物遗传资源调查和保护成效评估,查明遗传资源本底,查清重要遗传资源分布、保护及利用现状,建立荒漠植物遗传资源库;在荒漠植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评价的基础上,挖掘抗旱、耐高温、耐盐碱、耐瘠薄的基因,加强重要基因保护,为良种培育、生物合成等提供基础材料。

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推广研究员方金华介绍,廊坊地处北京、天津、雄安新区“黄金三角”之内,肩负着建设首都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廊坊坚持“与京津雄规划一张图、生态建设一盘棋、生态保护一张网”,持续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周边区域等重点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全省平原市前列,形成“京津氧吧、平原林海、绿色廊坊”的新格局。“进一步提升营造林水平,实现造林绿化由量到质的转变,就要合理配置林种、树种,拓展生态功能。”方金华代表表示,当前林业产业发展要在高标准规划种植、林地的利用与保护、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精准发力,加强林木的抚育管理,对一些低产低效林、退化林进行改造和修复,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与效益。

以水定绿 量水而行

绿色离不开水的滋养,科学绿化必须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依托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力,绿化成果才能长得好、留得住。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自来水公司职工夏吾卓玛自豪地说:“多年来,青海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抓得紧抓得实抓得细,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我们还担负着保护‘中华水塔的重任,两项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進。作为一名青海人,我深感自豪!”7C521EB4-816B-40C2-9C23-AE74861408CD

让夏吾卓玛自豪的是青海省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成果,涉及31个县(市)的青海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区面积3710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4%。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建设区内荒漠化趋势得到了整体遏制,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治沙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沙化、荒漠化面积双缩减,沙化程度持续逆转,全省荒漠化面积和沙化面积呈现出“双下降”态势,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扩展至缩减的跨越式转变。增绿增水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北工程区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晚、早霜期提前和推迟10天左右,延长了作物生长期。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香日德农场和共和盆地的沙珠玉乡,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绿洲防护林体系。

怎么造——因地制宜定方式 严格管理保原真

至于“怎么造”,不但要加强绿化设计施工管理,强化对绿化作业的用地用水技术措施等进行合理性的评价,因地制宜确定绿化方式,还要严格绿化施工管理,保护自然植被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负面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集水节水造林种草技术,同时提倡低密度造林,坚决反对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行为。避免片面追求景观化,严禁脱离实际搞绿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深入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推动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自然修复为主 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刘东生介绍:在“怎么造”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宜封则封、宜飞则飞、宜造则造,“‘封是封山育林、‘飞是飞播造林、‘造就是人工造林,在修复方式上体现自然修复为主。”

董文琴代表介绍:伊春持续培育森林后备资源,加快恢复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顶级群落,森林蓄积量达3.75亿立方米,年净增长1000万立方米以上。作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伊春拥有400万公顷的大森林,森林覆盖率达83.8%。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科院院长昝林森在今年两会上针对防止毛乌素沙漠二次沙化提出建议:加强土地资源整体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农林草比例,以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提质增效为抓手,科学编制沙区国土资源空间规划,控制土地开垦,严禁放牧,保护沙生植被,合理布局生态治理空间,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空间,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水土资源承载力,通过调研结果初步估算,农地与林草地面积比例以3:7为宜。这样的结构比例,既能保护脆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又可保证农牧业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科学提升城市绿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绿化带建设迈入快车道,但在普遍追求视觉冲击和风格多变以达到美化道路环境目标的同时,也因规划缺乏科学的生态化设计,逐渐显现出城市绿化带建设存在一些弊端。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在两会期间呼吁,绿化城市规划需要科学提升,他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提升城市绿化带生态化设计的提案。

在宋鑫委员看来,绿化带规划设计中缺乏对景观生态性以及景观植物生长自然性的考虑,不仅使得城市绿化带的生态效益大打折扣,同时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如行道树树池小、地下空间管线多,改造频繁;绿化带高度和坡度较路面高,不仅在降雨中无法形成滞蓄空间,并且冲刷后易造成黄土上路,带来新的径流污染;换填种植土不到位,植物配置追求即时视觉效果,没有充分考虑后期生长稳定性。他表示,虽然部分城市在绿化带中采用了海绵技术,但由于存在使用条件的认识误区,极大削弱了道路海绵城市的功能。而提升城市道路绿化带生态化设计,对科学完善城市绿地水循环系统,以及治理城市内涝顽疾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此,宋鑫委员建议,一是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海绵设施的国家统一设计标准或设计规范,设置部分强制条款,建立健全海绵设施的验收标准,出台海绵设施的施工技术。二是对新、老城区的绿化带因地制宜的进行“海绵化”改造。三是采用下沉式道路绿化带设计,在下沉式绿地内设置雨水溢流口,且溢流口高程介于绿地与地面之间,在不增加用地面积、降低成本的条件下成为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有渗蓄效果的雨水处理设施。四是是加强对绿化带抗逆植物的选育,在强化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减低管养费用。

怎么管——科学下达任务 严格落地上图

对于“怎么管”,关志鸥代表指出:要科学下达年度计划,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安排年度绿化任务,因地制宜差异化下达绿化任务。持续推进造林绿化落地上图,实行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造林绿化任务,彻底改变拍脑门报计划、无依据下任务的做法。

国家林草局关于科学开展2022年国土绿化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要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落地上图。通知要求坚持把国土绿化落地上图作为科学绿化的第一道工序。各地要全面总结落地上图工作经验,以落地上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国土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启动种草改良任务落地上图。切实提高落地上图工作质量,建立健全与自然资源部门会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造林种草计划任务和完成任务上圖的准确性。要充分发挥落地上图在国土绿化全过程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实行“双重”工程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任务落地上图,研究推进义务植树、部门绿化、社会造林落地上图工作。2022年新造油茶林和低产油茶林改造任务全部纳入造林完成任务上图。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持续加强落地上图技术培训,确保基层熟练掌握落地上图工作要求和操作技术。

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

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布局,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建明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议:“加快实施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他表示,应聚焦区内高寒泥炭沼泽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地、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重要自然人文景观四大核心价值,加快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草地和黑土滩治理、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珍稀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生态管护和生态状况评价等。7C521EB4-816B-40C2-9C23-AE74861408CD

沪苏浙皖赣鄂湘渝川云贵青等12个省市的23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建议,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性修复,“共抓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共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他们建议:推进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修复;加强太湖流域生态系统性治理的政策支持;加快淮河干流和巢湖沿岸退垸还湖(河)、退耕还湖(湿),逐步修复华阳湖、菜子湖、升金湖等湖泊水体与长江的自然连通;推进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推进龙河、御临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實施沿岸荒山渣滩废坑生态修复工程;将三江源生态保护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规划,加大退化草地、湿地、沙化土地治理力度,维护三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等。

方金华代表介绍,近年来,廊坊市在吸引社会资本造林方面仍走在前头,明确扶持政策,有效破解了造林主体动力不足的瓶颈。廊坊市按照“谁造林、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创新14种造林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至2021年共撬动社会资金100多亿元,发动400多家企业、大户主动参与造林,企业、大户造林占比达到60%以上。同时,廊坊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拓宽造林绿化空间,有效解决土地制约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廊坊市2018年以来采用政府、公司、企业和大户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4万多公顷,为规模化开展工程建设提供了土地保障。

全面落实林长制

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基本建立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林长。27个省份建立林长会议、部门协作、工作督查等配套制度,17个省份出台林长制考核评价办法,多地创新推出“林长+”、总林长令、巡林督查等做法。安徽省出台林长制条例,江西省构建覆盖全域的网格化管护体系。

关志鸥代表在谈到科学绿化时特别强调,全面落实林长制,强化监督考核。全面推行林长制旨在压实地方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目标责任,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理制度,加强对新造幼林地的封山育林和抚育管理,巩固好绿化成果。

当然,科学绿化离不开科技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对于防灾减灾,巩固保护绿化成果十分重要。赵雨森代表建议采用数字林草技术,运用林草遥感智能监测、智慧林草大数据管理、数字林草感知和管护工作信息化等技术,构建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运转、“天空地一体”的天然林智能管护网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久久为功、善做善成,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因此,只有在科学绿化上持续发力,才能更广阔地开拓绿色版图,更有效地守护绿色成果,让美丽中国绿色常在。7C521EB4-816B-40C2-9C23-AE74861408CD

猜你喜欢
国土造林绿化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叶子国漫游记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做优国土调查 建设美丽河南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我爱绿化
小猴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