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思考

2022-04-26 06:09马桂芳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海省生态旅游目的地

马桂芳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省提出了“三个最大”科学定位,强调保护好青海省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领会并践行其核心要义在于把握和处理好新发展阶段青海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只有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才能更好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而绿色理念与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一脉相承。即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同时,青海省需要以绿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保护好绿水青山,创设“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生态环境,使游客更好地领略青海省独特的自然风光,进而助推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一、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面临的机遇、问题

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本质在于深化青海省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打造青海省生态高地奠定基础。现实价值,既有利于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又有助于展示生态高地的大美;既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又能推动现代文明交流;既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又有利于改善民生福祉。

(一)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面临的机遇

青海省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数量多、品质高,富集了一大批世界级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青海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9646万人(次),年均增速21.73%;实现旅游总收入2109亿元,年均增长22.68%;游客人均消费1102元;2019年入境游客达7.31万人(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了旅游消费升级,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格局,使青海省向西开放的枢纽地位凸显,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不断推进,为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筑牢了基石。青海省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多种形式举办各类文体推介活动,宣传青海省的大美风光,被大自然神奇美景吸引的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这些无疑为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造了最佳机遇。

(二)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面临的问题

1.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与中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在经济总量上,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从总量上仍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距离,旅游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社会与经济环境支撑度偏弱。第二,中心城市数量少,竞争力小。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中,中心城市是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国际旅游业物流、信息流、文化流流转的功能。我国中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数量多、职能完善、综合竞争力较强,青海省则仅有西宁市、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海东市担当此任,其综合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第三,人力资源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东西部地区在教育规模、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方面存在失衡,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东西部地区旅游人才发展的不均衡,青海省大多数农牧区生态旅游人才严重短缺。东部地区发达的工作生活环境,使青海省为数不多的旅游方面人才流失至东部地区。第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不足。城市人居环境是人们赖以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场所,其竞争力的强弱对于提升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提高城市的集聚、扩散和辐射能力,吸引流动资本、知识与技能、人才资源,以及带动旅游、商贸、会展、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有极大促进的作用。研究表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呈现“东中西”的梯度特征,经济越发达,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水平相对越高。这些要素的短缺都成为青海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短板。第五,旅游投资环境吸引力不足。研究资料显示,中国旅游投资差异较明显,2003年-2015年间,中国旅游投资热点区和次热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冷点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短期内旅游投资中心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而青海省受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投资环境较差和东中部产业结构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旅游投资持续处于冷点区和次冷区,缺乏资金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2.生态旅游业效率较低,粗放型发展程度较高

近二十年来,青海省由于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规模迅速扩张。但是,横向透视省域旅游效率,青海省与其他西部地区一样,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率主要由规模效率驱动,生态旅游业发展呈现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近年来粗放型程度有所减小,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资源、人力、新技术等要素对生态旅游业的推动还有待提高。这些瓶颈会导致青海省生态旅游产品层次不高,国际生态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

3.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多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核心,也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关键。生态旅游强调要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旅游设施要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可持续性。青海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旅游的根源,但又极易受到环境破坏的影响,具有高敏感性和脆弱性的特点。近年来,青海省旅游业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由于未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容量以及承载力,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既影响了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高质量发展,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4.农牧民分享生态旅游发展成果不充分

生态旅游的本质在于让当地居民得到最大实惠。青海省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区大多在农牧区,这些区域多为地方颜值高与经济产出价值低的交织地区,是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一大瓶颈。生态景区的农牧民群众由于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能等问题,致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支撑主要依靠外部人才和外来资金的输入。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当地农牧民群众既没有资金可以投入,又难以适应现代旅游的就业需求,生态旅游对当地居民收益最大化的本质特征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极大降低了农牧民群众持续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热情,不利于生态旅游目的地健康持续发展。

5.游客体验质量不高

由于生态旅游项目差异化竞争不够,生态旅游产品多样化创新不足,游客个性化服务不够,致使二次旅游人数少,门票收入占比过大,加之旅游行业秩序管理不够合理,旅游安全事故存在隐患等问题降低了游客对大美青海的体验感。如各市、州、县以原生态休闲为内核的乡村旅游,几乎所有景点都以花海、徒步栈道、彩虹滑梯等旅游项目为主,除去自然生态大美青海“表皮”背后的旅游质量乏力,地域特色不鲜明,心意和新意并重的旅游产品匮乏,且部分景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高颜值的生态旅游资源与游客的体验感形成强烈反差。旅游纪念品的区域独特性难以凸显,以及市场规范性与消费需求的满意度不匹配和道路交通、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的数量与质量不尽完善,“垃圾死角”和“顽固点”让游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顿减,这些都无疑成为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需直面应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路径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青海省旅游发展的高级目标,从发展理念上要直接反映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绿色化”等省发展观,是代表全省生态旅游业的一种创新、高层次的发展趋势,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对环境保护、社会公平、遏制占用公共资源等起到积极作用。未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应当是一个包容、和谐共处、“共享幸福”的人性化旅游目的地,实现“绿色化”“公平化”“经济增长”的共赢。因此,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事关经济、环境、社会民生,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与地方经济增长、提高就业、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改善民生、民众共享建设成果等融为一体,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方向。一方面,推行旅游循环经济,提升生态旅游业素质。另一方面,对游客和居民提倡低碳旅游,在旅游企业中推广生态化、低碳化经营与设计,为建设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筑牢基石。

(一)以全域旅游为框架,发展增长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我国立足生态价值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其根本是要实现各省、州、市、县、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同步增长,且这种增长不只是量的增长,也是全省旅游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各区域应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优化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提升生态旅游产业素质,促成生态旅游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涉及各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这要求青海省域内各行各业都参与进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以区域旅游为引领,以区域内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生态旅游业带动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做好青海省国际旅游生态产业发展布局工作,综合利用青海省生态旅游资源,构建“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打造具有魅力的国际生态旅游产业。其中,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大环线为“一环”,青海湖、三江源、祁连风光、昆仑溯源、河湟文化、青甘川黄河风情为“六区”,青藏世界屋脊和唐蕃古道生态旅游廊道为“两廊”。同时,每个区域都要凸显特色主题,防止碎片化。“一环”则突出青海省旅游的生态性。“六区”凸显青海省旅游自然风光与文化。“两廊”则突出神奇青海探险之旅。从根本上解决全省生态旅游经济、地方经济的不均衡性,加速产业联动,提升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形象。

(二)以供给侧改革为驱动,优化旅游行业要素,打造游客满意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一定是游客体验质量佳、满意度高的目的地。青海省当下生态旅游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生态旅游的美好需求与生态旅游业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供给不足、供给品质不高、供需错配等供给端的问题,这在青海省的南部和海西等地尤其突出。生态旅游供给侧改革是未来生态旅游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发展游客满意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驱动因子。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其核心内容就是进行全省各州、市、县、乡、村生态旅游业的供给端改革,增加高端生态旅游产品供给,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供给空间与产品,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生态旅游环境,打造游客满意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具体而言,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要立足于“商、养、学、闲、情、奇、文、体、农”等九大旅游要素,促进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发展。

“商”指的是商务旅游,即以商务发展为目标的旅游,这属于一种新的旅游需求。青海省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时就可以针对商务旅游开发生态旅游景区,以西宁为中心,沿西宁—塔尔寺—原子城—青海湖经典线路,设计高端商务生态旅游线路,更好为企业推荐适宜的旅游方案。

“养”指的是养生旅游,目的是满足游客休养生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养生需求愈加强烈。若是青海省能够开发适合游客养生的旅游景区,就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提高旅游经济收入水平。海东市民和县药泉山旅游景区有许多珍贵的药材,如冬虫夏草、大黄、党参、当归等可满足人们的养生需求,因此,可深度开发该景区,比如建设温泉馆、针灸馆等。

“学”指的是研学旅游,是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等为目的的旅游。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希望获得知识,增长自身见识,提升自身修养,获得良好旅游体验。青海省各地政府,应从精神层面提升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品位,切实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可持续开发青海省博物馆、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贵德古城等景点,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使游客陶醉在青海的地区历史文化中。

“闲”指的是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度假等各类休闲旅游新产品和新要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其是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生活压力随之增加。这时,人们渴望寻找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场所。通过打造休闲类型的生态旅游景点,可以极大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其中,多维度开发海北州门源县油菜花海的休闲项目,回族、撒拉族民族生活体验区、藏族文化体验馆、河湟花儿茶园、等景点,使游客获得良好的休闲度假体验。

“情”指的是情感旅游,是以满足情感需求的旅游。如,以西宁为轴心,建设1小时旅游圈景点,彰显不同季节的特色,以传统文化为基调设计浪漫的民宿,跨行业联手打造婚纱摄影,发展“候鸟式”旅游养老产业等情感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情感需求。

“奇”指的是探奇旅游,是以探险为目标的旅游。具有探奇需求的游客更喜欢独特性、奇妙性的旅游景区。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岩土富含铁质,地磁强大,个别区域会有指南针失灵的现象,如果是自驾游可谓是惊险刺激的好地方。旅游企业可根据这一特点,对柴达木盆地旅游整体规划,使游客既可领略特殊的地形地貌,还可体验到惊险刺激的旅游探险项目,将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

“文”指的是文化旅游,是以探究文化、学习文化、感受文化等为目的旅游。游客希望自己在旅游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如,海东市互助县可策划土族民俗文化旅游区的景观开发方案,以弘扬土族民俗文化,满足游客对文化的需求。首先,了解土族文化分布地区以及土族文化艺术形态;其次,构建土族文化深度开发方案,将安昭舞、花儿、轮子秋等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科技元素融合,深度打造民俗文化游艺景观,让游客多维度参与,深层次感受土族文化的魅力。

“体”指的是体育旅游,是基于国际级赛事打造的“旅游+体育”产业。可以借助环湖赛开发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民间环湖骑行比赛,以及开展穿越柴达木的马拉松比赛等,实现“以赛会友,以赛促游”的发展目标,使更多人了解青海、认识青海,感受青海的魅力,喜欢青海。

“农”指的是农业旅游,是基于农业开发的生态旅游产业。可以说,农业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时需要考虑农业发展,以农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海西州的柴达木枸杞和藜麦等农业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可以开展农旅融合开发农事体验、亲子QQ农场等自然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生态景区,进而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状况。

(三)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契机,打造公平的省域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从新发展阶段的最终目标出发,青海省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应避免只重视经济发达区域忽视经济落后区以及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是全省打造公平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契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仍然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环境、不同农牧民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精准施策。由于青海省贫困地区的农牧民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专业技术欠缺等现实问题,以生态旅游产业为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要从制度设计上让大家都能参与到生态旅游中,更应从业态创新、产业链运作中设计与当地民众相适应的产业框架,创新生态旅游业态、多样化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产品,让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到目的地生态旅游业中,稳定家庭收入,以分红或生态补偿的方式让居民获取收益,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技术创新为指导,创新打造西部国际生态游目的地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不仅取决于资源、产品与制度,还有赖于技术创新能力对区域旅游的推动。科技创新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创新技术通过改变生态旅游产业的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结构与内涵,提高生态旅游生产要素的质量,优化生态旅游资源的配置方式。首先,构建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增加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科学含量,促进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其次,提升旅游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做好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分类建设工作,全面呈现旅游景区信息,构建交易模块,方便游客交易。同时,做好在线宣传工作,使更多游客从电子商务网站了解旅游景区信息,看到旅游景区特色。最后,加快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管理和目的地公共管理中的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便于游客旅行。在生态旅游管理层面,突破传统方法,通过引进人才和技术,引导使用推广新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在市场层面,鼓励科技型企业投资生态旅游业,推动生态旅游业由资源驱动型转向技术驱动型转变,创新发展西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

打造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各家旅游企业建设生态旅游景点,设计合理的生态旅游线路。金融部门可以对旅游企业给予贷款倾斜,确保企业得到旅游开发资金支持,避免出现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宣传部门要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青海省生态旅游地,让更多人了解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价值以及生态旅游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去参观游览。为保证旅行社、当地群众、景区经营者等配合“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活动,社区应引导民众,积极配合相关工作,规范自身行为,创设良好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同时,全省各地区要提升旅游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做好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分类建设工作,全面呈现旅游景区信息,构建交易模块,方便游客交易。还要做好在线宣传工作,使更多游客从电子商务网站上了解旅游景区信息,看到旅游景区特色。最后,加快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管理和目的地公共管理中的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便于游客旅游。

(二)加强招商引资

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所提供的资金是难以顺利推进的,为提升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水平,要做好招商引资活动,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一方面,构建招商平台,积极与投资者沟通。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建设招商平台,发布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招商信息,宣传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意义,让更多投资者了解该项目。同时,构建工作小组,与投资者沟通、交流,为投资者答疑解惑。此外,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招商引资,为投资者介绍“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打造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价值,以便吸引更多投资者投资。另一方面,做好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围绕生态旅游理念打造青海省旅游景点,提升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水平,同时,做好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具体运营管理工作,保证更多游客来青海旅游。将真实的游客数据、旅游收入、游客对旅游景观景点的评价等数据信息对外公布,以此保证招商引资效果。

(三)管控区域项目的建设

打造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要点在于推进区域项目建设,保护区域项目生态环境,保证旅游景区的绿色性、生态性。首先,建立景区管理、酒店管理、饭店管理等标准,规范相应主体行为,避免其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以保护生态环境。若是相应主体违反标准规范,则需要追究责任。其次,以法律的方式管控区域项目建设工作,如做好原生性旅游资产立法保护建设工作,确保旅游开发者切实依据生态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开发生态旅游景区。最后,做好旅游项目建设区域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找出影响旅游项目建设区域的因素,主动排除这些因素,强化旅游地区生态建设效果。开展旅游项目建设区域可行性论证,构建合理的项目建设方案。

四、结论

新时代下,青海旅游产业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状态。为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需要建设生态型旅游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青海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成果。借此契机,积极构建完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体系,建设国际生态景区,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将会极大地推动青海省加快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速度和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青海省生态旅游目的地
GRACE下的青海省水储量时空变化与降水相关性
恋爱中的城市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迷宫弯弯绕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动物可笑堂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