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支撑

2022-04-26 15:31李佐军
中国经济报告 2022年6期
关键词:二十大强国人才

◎ 李佐军 孙 飞

提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将人才放在一级标题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人才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一、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建设人才强国的主要途径是,着力培养人才,开发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流动,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配置人才,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励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我国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基本依靠力量。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建设人才强国,培养、造就、聚集一大批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将有力推动国内的科技创新,提升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三)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代,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需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富有实践经验的各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需要一批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党政领导人才。建设人才强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养、造就、聚集一大批包括党政领导人才在内的各领域优秀人才,将在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四)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未来,要建设人才强国,将我国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中新社

当前,全球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要参与全球竞争,急需一支高水平、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但是,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截至2021年7月,我国获得永久居留身份的外国专家人才累计仅约3 万人。在2020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排名中,我国从上年的第45 位跃升至第42 位,但在不同核心领域的表现参差不齐,在吸引人才的职业及技术技能两项指标中的排名不够理想①德科集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谷歌(Google),《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 2020年,P12-15。。从国际移民看,我国一直以来是人才输出大国,每年有大量人才外流到其他国家。据OECD 国家数据显示,目前有20 多万名中国博士研究生和200 多万名中国硕士研究生在OECD 国家工作。可见,我国在国际顶尖人才吸引方面相比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在此情况下,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吸引海外高层次华裔人才“回流”,将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

二、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部署

(一)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专章部署,并提出“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驱动。坚持党管人才,尊重人才,实施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等论断。从十九大报告的“战略资源”到这次二十大报告的“第一资源”,说明人才作为重要资源的地位在上升。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态势和经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我国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充分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才能保证人才强国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切实改进党管人才的方法,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人才引领驱动、人才自主培养、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等,这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态势和经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二)建设人才强国的规模和质量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人才发展工作做出总体战略部署的同时,也对建设人才强国提出了明确的规模和质量要求。一方面,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另一方面,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强国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规模和质量要求。特别是强调了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也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人才强国的规模和质量要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人才数量不够、人才质量偏低、人才建设基础体系还比较脆弱等问题而提出的。为了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人才发展规模和质量的要求,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集聚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建设人才强国的布局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反映出党中央对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推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人才布局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二十大报告重申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优化我国人才布局的关键之举。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可为全国人才布局提供示范经验。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针对当前我国人才区域布局不平衡不合理问题而提出的重大举措。从工程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看,2020年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为0.28%、0.23%、0.27%;而河北、山西、内蒙古、贵州、甘肃、吉林分别为0.17%、0.19%、0.20%、0.11%、0.16%、0.15%①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数据整理。,这反映出华东和华南地区人才占比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对此,需要加快优化人才区域布局,缩小区域间人才发展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建设人才强国的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能破除人才发展的制度障碍,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人才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事实上,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仍相对滞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等等”。鉴此,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及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制度环境。为此,要坚持以“放权、松绑”为核心,在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方面下大功夫,加快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三、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明显短缺

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高层人才依然短缺,导致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诸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高达500 万。按照赛迪智库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和《关键软件领域人才白皮书(2020年)》预测,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人才缺口接近25 万;到2025年关键软件领域人才新增缺口将超过80万。领英公司发布的《全球AI 领域人才报告》显示,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190 多万技术人才中,有85 万人在美国,而我国只有5 万人左右。可见,我国这些关键核心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规模与全球科技强国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我国需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坚持引育并重,加快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二)吸纳人才的产业和企业载体不够

人才发挥作用的主要舞台是产业和企业。但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特别是在芯片、生物制药、机器人、航空发动机等顶尖高科技制造领域,与国际差距明显。例如我国工业“四基”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德日更是在5%以下。高铁装备中所需的制动装备、轮对及高强度螺栓等80%以上需进口①李万,《加快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年第1 期。。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也制约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同时,美国打压和限制我国科技产业和企业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人才发展的载体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美国通过立法管制技术出口、投资和市场,尤其是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例如美国对中兴公司实施“芯片禁运”,将华为公司等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尤其是通过“五眼联盟”②“五眼联盟”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个国家。等国家加强对中国跨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限制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渠道,严重影响了中国科技的正常发展。

(三)人才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有待加强

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人才协同发展来支撑。推动区域人才流动、交流、合作或人才协同发展,事关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局。然而,我国目前区域人才流动、交流和合作仍面临不少障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区域人才流动呈现出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明显趋势,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引才难、用才难、留才更难”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据2021年我国24 座城市人才流失率排名,兰州以81.7%高居第一,长春以78.2%居第二,然后依次是哈尔滨75.2%、大连74.9%、沈阳73.9%、西安72.3%。

(四)海外引才的障碍和问题还有不少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随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不断实施,我国在引进、留用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仍然存在如下问题:方式单一,机制僵化,政府主导色彩明显,缺乏统筹牵头部门,国际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本土猎头公司严重缺乏等。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工程多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用人主体参与不足,用人单位与海外人才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对国际人才的信息掌握程度有限,难以寻找到自身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同时,我国人才引进还存在以下问题:对海外人才引进的风险考虑不足;对相关部门的资格审核没有做到位;用人单位对申报人的知识产权、保密约定、竞业禁止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审查不够;对非全职引进的柔性服务的专家型人才、创业人才项目“千人计划”的专利产品、入选期间产出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归属等问题未作出有效约定;对知识产权外泄可能渠道及相关争议后果预估不足等。我国现有的引智引才方式方法还难以适应和满足全球人才流动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如国内人才发展制度环境缺乏国际竞争力;人才人事政策改革创新相对滞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评价、使用、激励、保护等相关制度体系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目前尚未形成高效的“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尽管当前全国少数省份建立了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人才集团,但是我国统一、公平、开放的人才市场竞争体系尚未形成,人才顺畅流动的机制不健全,体制内外人才流动渠道没有完全打通,专业技术人才与党政人才身份相互转化的通道没有打通。同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政策引领驱动不足,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一线流动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目前我国各类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不健全,“四唯”现象仍然严重,人才“帽子”满天飞,滋长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仍然没有建立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各类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不健全,“四唯”现象仍然严重,人才“帽子”满天飞,滋长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仍然没有建立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建立和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模式创新激发人才活力。优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基础学科人才、高端人才。建立贯穿高、中、小、幼教育链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动机、创新能力根植于更广泛的群体中。深化产教融合,从改革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入手,将产业需求变成科研导向,围绕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充分调动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培育的积极性,构建更广泛的校企联盟,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按照二十大报告要求,着力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培养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创新人才。

(二)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对海外人才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面向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重点产业领域,着力优化科技人才培养结构,在继续扩大和提升理工等市场需求较大学科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的同时,培养一批急需紧缺的优秀科技人才。持续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为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积极推进国内产业企业国际化进程,大力支持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产业化基地等,引聚海外人才。通过延长和提升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发展,用创新链促进人才链,提升产业和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为人才提供发展舞台。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资金投入,缩小中美产业和企业研发投入差距,改善高层次人才在华工作的科研条件,增强国内产业对海外高科技人才的吸纳力和承载力。高度重视产业企业安全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建立健全关键核心产业保护制度体系,通过保障产业企业安全来保护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发展舞台”。

(三)持续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

积极推进全球人才资源共享,全面理性看待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人才合作培养的广泛基础和巨大潜力,增强国际间战略互信,共同抵制夸大国际人才培养交流风险的“谬论”,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打击人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促进人才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打破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省市之间、大陆与港澳台之间人才资格互认,实现人才跨区域流动后档案信息的及时调动存储。强化国家区域人才政策引导,推动财税、金融等人才支持政策适度向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倾斜,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和共享“急需紧缺”人才。

创新引才引智方式,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图/中新社

(四)创新引才引智方式,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和中美科技竞争,加快转变人才引进理念,减少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企业、猎头机构、社会组织的作用,创新引才引智方式,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推行“用人单位为主、政府为辅、社会协同”的人才引进方式。加快改革创新,以自贸区为平台设立真正的人才特区,开辟引才“绿色通道”,给予人才特区在人才引进、管理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和试验探索权。加快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国际化高端人才智库,着力解决国际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智库等机构定期举办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论坛,研讨交流国外人才信息,为人才引进提供科学依据。

(五)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深化人才发展领域“放管服”改革,促进人才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充分“放权”和“授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让用人单位有更多的自主权决定人事任用、晋升及其薪酬、奖励政策等。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鼓励发展专业性人才服务机构、高端人才猎头组织,构建市场化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有序承接政府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创新人才流动体制机制,破除制度性壁垒,畅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打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和党政人才职位相互流动转化的大通道,激励两者相互转化,把各类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建立健全人才区域合理布局体制机制,加大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力度,推动更多干部到西部交流挂职任职。推进人才激励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五唯”评价弊端,引进同行评议制度,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二十大强国人才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人才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