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共同”与“富裕”两篇大文章

2022-04-26 15:32贾若祥王继源窦红涛
中国经济报告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经济发展

◎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提 要:

一、围绕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做好“共同”这篇大文章

中国的共同富裕,不是局部的富裕,而是全域的富裕;不单是城市的富裕,而是城乡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做好“共同”这篇大文章,必须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一)推动地区的共同发展,实现区域协调

统筹沿海与内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释放各地区比较优势。要增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全国性动力源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更好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发展。要增强特殊类型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生态功能强的地区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图/中新社

(二)推动城乡的共同繁荣,实现城乡融合

统筹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县城、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要发挥好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其承载人口和经济的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要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要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弱项,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其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作用,推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总体稳定,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城乡一体的财政、土地、人才等政策方面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三)推动不同人群的共同进步,实现群体和谐

统筹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通过提低、扩中、限高,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要合理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加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的扶持力度,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聚焦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科研人员、已在城市长期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要群体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要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要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二、围绕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做好“富裕”这篇大文章

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实体经济这一重要根基,就业创业这一根本途径,努力实现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为“共同”奠定良好基础。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夯实共同富裕的动力基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利,人民赖之以富,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在改进社会生产、转换发展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助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积极作用,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首先,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现实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尽快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和战略意义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开展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和攻关,掌握更多“杀手锏”技术,抢占战略性发展先机。其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新技术变革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推动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建立与科技创新规律和形势相适应的科研评价和人才激励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建立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体制,营造尊重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二)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财富之源。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必须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几十年来,西方国家正反两方面实践反复证明,但凡巩固了实体经济优势,保持较高制造业比重和竞争力的国家,往往能创造出大量普惠性、成长性、技能型就业岗位,而经济脱实向虚,制造业占比下降过早、过快,不仅会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对推进共同富裕带来重大挑战。我国过去几十年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制造业发展综合成本上升、需求减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制造业比重持续走低,制约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推进共同富裕。因此,必须把稳定制造业比重放在突出位置,切实降低制造业成本,破解企业招人难、融资贵、综合成本高等突出问题,防止产业过快外迁。加大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投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传统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增强高品质、高科技、高价值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提高供应链效率和控制力,持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

(三)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夯实共同富裕的民生基础

创业是就业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活跃创业、充分就业是人民富有、社会富庶、国家富强的民生基础。我国是一个拥有超过14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年龄人口近9 亿人,就业人员达到7.5 亿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首先是激励支持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为创业主体投资兴业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优良环境。要毫不动摇坚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壮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力培育高成长性的创新创业企业,提升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鼓励大企业开放创新创业资源,培育创新创业的企业文化,推动开展内部创新创业,扩大就业岗位供给,提升岗位质量。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创业。

其次,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保障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拓展就业岗位,提升就业质量。做好脱贫人口、长期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等人员的就业工作,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畅通支助渠道。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的保障。

最后,要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推动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展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减轻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养老负担,促进财富积累。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经济发展
共同富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