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谈文言文阅读教学

2022-04-27 00:45蒋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

蒋颖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文教学,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文体,落实语文要素的途径各不相同。本文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以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关键点,从三个方面实践,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为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教学 《王戎不取道旁李》

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统一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告终。较之先前各个版本的教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比例大幅提升,选编的14篇文言文均来自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文言文的学习也从五年级提前至三年级,可见人们越来越重视文言文的时代价值,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阶段要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興趣,并产生想要探索的欲望。[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提到“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人格培养具有深刻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文教学,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多年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始终是教师主导下的逐字逐句串讲,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状态[2],满堂灌式的教师讲解有它的合理性,但不能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学习文言文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3]”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以后就能不断扩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有关文言文的知识和能力。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阅读效果,笔者做出了以下三方面尝试。

(一)创设情境,学习字词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面对一种新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不易理解的字词翻译、难断的节奏,很少能和教师保持高频度的互动。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没有现代文课堂上多,学生发言的次数比较少。多数教师也愿意在文言课堂上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因此在文言课堂中多给学生说话机会就要靠教师合理的教学安排,正确的引导以及运用调动学生的技巧。古今有异义,善于运用不同方法理解文言文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提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4]”,本课单元目标也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学习古文”。本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单元目标要求的结合注释学习古文的方法,对于一些难懂的词,教师可尝试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认知和理解字词的效果。

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教学中,学生对“多子折枝”一词不理解,教师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出示果实累累的李树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多子折枝”的场景,发挥插图的积极作用。“诸儿竞走取之”的“走”一字在现代文中是走路的意思,而这篇文章中是“跑”的意思,古今字义的不同容易让学生混淆。尝试让学生展开表演活动,将诸小儿去摘李子的内容表演出来:“小朋友们都争着去摘。这些孩子看到这么多的李子,他们都是怎么过去的?谁能来演一演。”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小朋友们跑的那么快去干嘛呀?”表演也是一种情境的创设,在营造真实有效的情境后,通过表演和几个提问,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竞走取之”的意思。

对于像“之”这类难以理解的虚词,还可以通过想象情节的方式来意会,拓展“之”。比如:“人们对王戎不动的这个行为感到好奇,你觉得人们会问他什么问题呢?”“这么多的问题,小古文中只用了三个字,表现了你们刚才说的这么多的内容,哪三个字?人问之。”“你们看,这小小的一个“之”字多么神奇啊。”想象画面、补充情节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这样既联结了儿童的生活经验,调动了思维,又帮助理解教材文本内容,也能产生智慧。

(二)疏通意思,熟读成诵

统编版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浅显易懂、语言简洁、富有趣味的文章。教学时,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诵读,反复吟读,自然成诵,在学生初步正确地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诵读应成为小古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文言文所具有的语言美、音韵美、意蕴美都可以通过诵读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诵读,如同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精神窗户,增强对语言的亲和力、亲近感和学习自信,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主编温儒敏提到:教学古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不用进行过多的阐释,也不需要太多活动。只有通过充分诵读,反复体会故事的情节变化,才能感受文章意蕴,读出文言文的韵味。[5]

如今文言文虽然有标点符号,但学生们往往不清楚如何正确地读,尤其是刚接触文言文篇目,不懂得如何断句,文章读法千差万别,对文言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学生们往往会不理解意思,在“多子折枝”和“唯戎不动”出现断句的错误。基于这一情况,可以先进行课文大意的理解,在理解每句话意思后,再读出古文的停顿来。在具体教学中,直接明确:“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小古文的节奏。那该怎么读呢?只有明白了意思,才能停顿更正确。”在学生读懂课文意思、发现文言文朗读时停顿的秘密后,将课文按照停顿符号的划分读一读,接着去掉停顿符号读一读。再呈现古书上的文章和小篆字体的课文,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看学生还能不能读正确。每一次诵读都有明确目标,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已经能熟读成诵,最后做到背诵全文。文言文所具有的语言美、音韵美、意蕴美都可以通过诵读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诵读,如同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精神窗户,增强对语言的亲和力、亲近感和学习自信,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文”“言”相结合的。要做到“文”“言”结合,必须妥善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诵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古汉语中的思维方式,感受文章意蕴,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拓展延伸,提升思维

小学生通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的熏陶感染,结合文中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发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将这些优秀品质真正内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思想会更加深刻,才是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价值。

语文学科教学始终是指向人的,与能力、思维、品质、情感密切相关,[6]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动机、兴趣和态度,更应该注重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所需要的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与人格品性,[7]让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创新思维。在这方面统编教材几乎在每一篇都以主问题的形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后目标是“思考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问题,通过总结学生的推理,得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道理。再一次尝试用古人的语气来说说“若为甜李,又將如何”,学生积极尝试,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在自主的言语交际中,反复练习,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抓住“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进行对比,“难怪王戎的行为和别的孩子完全不同,别的孩子想到的是李子好吃,都竞走取之,而王戎想到的是李子这么多,有问题,唯戎不动。”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凸显育人价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物的一动一静间,体会少年王戎的聪慧过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虽然时光像流水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他的名字却永远的留在了史书上。正如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所说——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8]

二.启示

统编版语文选取的文言文经过精心编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在教学时不仅要发挥其工具性作用,也要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在其中要挖掘出文本特点,结合文本特点进行教学,对《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学法指导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内容、形式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简短凝练是文言文最明显的特质,学生对此类句式还是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能够通过上下文、课外注释、联系生活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发现文字的语言规律、领悟文章的主旨。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要根据其特点,着眼于儿童已有的认知,通过课文已有的注释、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词语替换等方式说出文言文的句子大意,或者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通过联想及意会掌握文章,亦或者通过课堂表演、内容补白、对比等方式进行适当拓展,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学习成果,更能挖掘出潜在的思维方式、学习情绪,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深化文言文教学目的,为今后的文言文阅读做出更充分的准备。

(二)熟读成诵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亘古不变的主旋律,也是学生积累丰厚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文言文的遣词造句相比现代文更有节奏感,但是相比现代文也更难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尽情地朗读、以读代讲等方式能更有效学习文言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查字典等方式把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等字音读准,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只有通过读准字音才能为以后的阅读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读好停顿就为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提供了必要条件。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此时可以先按照教师事先划分的节奏朗读和理解课文,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要求学生用斜线划分出语意停顿处,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把陌生的句子排列成有意义的句段来感受朗读的节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逐渐掌握文言文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进行划分词句。最后,在学生进行自由练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关注文言文抑扬顿挫的特点,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感知文言文的言语形式,在语言上将文言文与其他课文对比有什么不同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小组演练、师生共读、编排各种朗读活动等,使学生能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培养基本的语言习惯,在朗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获得学习文言文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提高审美情趣。

(三)思维引导

创造思维境地、呈现思维过程、形成思维碰撞、展示思维结果,是语文课堂的追求。文言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以凝练的语言深刻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又具有丰富的想象余地。由于文言文与当今时代相去甚远,大多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中的人、事、物方面都存在一些困难。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将自己置身于课文中,让情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复述故事时也会更加生动。每个学生都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创写文言文,改写文言文,看起来文言文也并没有那么深奥难懂了。在教学中,尤其要把握好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和词,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素质,理解文字,引导学生领略文言文中词和句的精致趣味,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文言文中蕴藏的丰富哲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文言文的教学并非只是单纯的教授语言,更应该突出文言文传承文化的作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营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与圣贤对话交流,通过诵读,与古人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触摸他们美好的心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体会文中的美好品质,启迪自己的人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想法,并在积极探索中不断靠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其中的智慧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对祖国的自豪感,也让学生的文化根基变得更加扎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4-01].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当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3]鲁兵.“教,是为了不教”——构建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一讲三化”模式研究[J].语文建设,2013(22):30-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5]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4.

[6]于漪.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J].语文教学通讯,2017.2.

[7]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文言文阅读教学
雏燕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文言文阅读专练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