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2-04-27 00:45李风科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李风科

内容摘要: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在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去素读文本、精读文本,吟诵涵咏,通过素读文本、对话文本、语言品味这些具体的途径与方式,为孩子们的语言学习提供借鉴与参考。文言文教学对于初中学段的孩子,要运用具体的策略与方法,帮助孩子们打开自己的语言认知系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策略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痛点,也是一个难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坚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去体味、涵咏;在诵读中去感知、领会;在诵读中向古人的心灵靠近。文言文是一套古代的文法和语法系统的集合,古典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会让现代人觉得生疏难懂,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让学生能够在古典语言系统中读懂古人的语言,这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值得思考和探究的一个教学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认为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须从最基本的诵读出发,诵读得有真实的情感投入,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只是为了读而读,这样的读也是无效的。诵读必须从学生的内在出发,打开自己的心灵,接纳融汇古人的思想情怀,带着崇敬的心灵在古典的文字世界中去理解古人,去读懂古人,当我们能与古人的心灵情怀自洽融合时,学生们的精神心灵就会得到培植与发展。文言文最本质的特点就是经典,历经时间的淘洗后沉淀在文化长河深处的具有质地的文字,这些文字散发着朴素的恒久的精神之光,是先民们对天地自然对人生的咏唱歌与慨叹。当我们以这样的思想高度去认识文言文时,文言文将不再是呆板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是具有生命气息的文化精灵。

当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忽视了道统的学习,只是单纯的落在了语言的教学上,比如文言文的实词理解、虚词的用法,句子的翻译等,这些知识仅仅只是文法知识,属于学习的技法层面,而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象,是古人的思想,因此我们在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文法知识时,有必要重新思考让我们将会以什么样的方法策略教会学生走出语言隔阂的迷障,去重新解读和认识古代的思想与文化。故在初中文言文的課堂教学中,首先需要师生正确去认识文言文的价值与文化地位,打破先入为主的偏见,带着敬畏与崇敬之心去与经典对话。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从文本地位、文本解读、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条可操作的方法路径

一.素读文本,亲近经典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小学阶段的诗歌辞赋中已经对文言文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缓慢的上升,中学生对语言世界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生命体验。因此,让学生亲近经典,体悟经典,在与经典的亲近中慢慢让学生自己去用心感悟,用心体验,也许他们的体验认知会很肤浅,但是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体验学习的机会,不能以教师的主观认知先入为主地去教导学生,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文言文学习的最初阶段,让学生去素读,不给任何参考解释,不给文本翻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文本内容。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说过:“如果一部经典中,某些话你不懂,没关系,先放着,因为你此时尚缺乏相关的生命感受。”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读不懂没关系,先用心地读,先记诵,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许会有一个字,也许会有一句话,会给学生怦然心动之感。在这种感受中再回过头去深入研读文本,学生会发现,文言文原来是这样的有趣。对文言文的趣味性的感知体味不是刻意地去强调灌输所能达到的,只有建立在熏陶、熏染基础之上的素读体味才会让学生用心灵去亲近经典,也才能让学生与文言文建立连接,这种连接一旦建立打通,学生就不会害怕甚至是讨厌文言文的学习。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张必锟先生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和教材的修订》中对初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做了明确的说明:“初中阶段属于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其任务是为养成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做好应有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熟读、背诵二三十篇文言文。”熟读和背诵能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熟稔的语言感知能力,在熟读背诵中当学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语言感知能力时,他就能够在文言文的文本中自由穿梭,能够更加深入的去理解文本内容。要熟读、背诵,素读文本,亲近经典是基础,只有亲近,才能和文言文建立内在的感情,当学生对文言文形成自己的认知情感时,学习文言文将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班上曾有一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特别薄弱,每逢上文言文类的课文时,这些学生在上课时就会走神,他们似乎与生俱来就对文言文有一种敌对情绪。面对这样的学生,不知从何去纠正学生的这种认知偏差,于是就让他们自己先读一些最简单的文本,从课外资料中找一些简单易懂的文言文类的寓言故事,领着学生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告诉他们,这是几千年前古人写的文字,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对文言文的正确认知,进而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让他们在学习情感上重新认识并接纳文言文,然后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偏差得以慢慢纠正。当学生从厌学的认知偏差中走出时,载帮助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建立感情的桥梁,而这个桥梁就是素读,在素读中亲近文本,在素读中慢慢熟练文本内容,在素读中慢慢理解。在这样的素读中,这一部分学生不再讨厌文言文的学习,后来他们竟然迷上了文言文的学习,而且能够独立的去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读本。因此读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如果抛开读,文言文的学习就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学生的素读,要注意读的方式与读的具体方法。不能让那学生机械性的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让学生灵活的去读,比如利用晨读的时间或者晚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种崇敬的仪式感去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认真观想古圣先贤的亲切面孔,这样的读既融入了情感,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情感,同时又把学生置于这样一种集体诵读的场域,能够熏染学生,让学生自觉无意识的融入到这样的诵读中国。学生在读中会形成一种盛大的集体记忆。学生的素读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养成习惯的培养。语言养成习惯对于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尤为重要。“很多教师关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探索出各种培养策略,但忽视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兴趣,说到底是一种喜好的情绪,是人们做事时瞬间产生的心理状态。”[1]这样的素读说到底是对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固化,一味地强调学习兴趣而忽略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文言文的学习最终也会流于形式,学生只能靠课后的死记硬背去机械的学习。素读文本,亲近经典并非机械地去训练固化,机械的背诵是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的,而素读文本是融入学生生命内在情感体验的一种涵咏品读,一旦用情感激活学习的兴致,文言文学习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素读文本,亲近经典的前提是以敬畏之心去看待和研读经典,这样文言文的语言符号才会被激活和认知。

二.对话文本,提升生命认知

学习以及后天经验的习得取决于人的生命认知层次,一个人生命认知层次越高,就越对文化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当人的生命认知提高了,就能够在对话中建构起自己的语言系统。人在语言的习得学习中,从其认知的角度而言就是一种对话的构建,在对话的构建中才会形成生命的深层次认知。对话文本,提升生命认知在文言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对话是文本学习的必要路径,建立在对话层次上的文本阅读才会激发学生内在的语言意识和生命意识。“‘对话’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作者进行高品质的对话。”[2]高品质的对话是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技巧,语文课堂上最生动的风景就是教师为学生搭建起对话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一堂高品质的课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这堂课上收获了什么呢?是否生成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认知。文言文的学习就其本质而言就比较枯燥,缺乏时代性,教师要带着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打破语言认知学习的内在壁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去理解文言文,去理解感悟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面对枯燥的文本,如何让学生开展对话学习呢?对于基础差,不能理解文本内容的同学,开展对话教学无异于对牛弹琴,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单向灌输让学生死记语言知识点,机械性的去记忆各类文言实词及各类文言虚词的用法,学习的效率就会降低,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弱化。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知识是没有穷尽的,要让学生掌握这类知识,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仍然要开展文言文的对话学习,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疏通文意,不参照注释,自己慢慢咀嚼理解,课堂上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说他自己的初读理解,然后再参照注释,让学生思考,他自己的理解和注释中的理解有那些差异,让学生在差异对照中慢慢去揣摩文言文的一些词语、句式的译注及理解,这个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自我与文本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会逐步养成,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文本他都能够自己理解。对话文本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学习体验和语言学习认知。

对话文本,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核心技法,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对话文本,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难题就会有法可循。对话不是盲目的对着教学资料去解读文本,对话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以及作品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空背景之下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导读指引给学生提供某种方向或者暗示,为学生更好更深地去理解文言文、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话文本是条分缕析式的推导,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带着学生在熟悉文本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分析文本内容,学会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一旦实现,生命的认知视域就会得以拓展,就会更加开阔理性。对话文本,提升生命认知是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策略。当思想的内核一旦被激活,对话的生成就更加精彩而恒久。课堂的风景就会呈现出天光云影般的空灵与静美,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就会富有生命力。

三.吟诵文本,语言品味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反复对文句进行吟诵涵咏,让学生养成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对语言的品位就是对语言的认知习得。先民们最初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进行语言的习得与文化的传承的。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古代社会,信息的传递和流动是缓慢的,于是他们只能采用口耳相传这一最原始最古老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认知通過文字的形式传承下来,在传承中把语言加工锤炼后形成精炼的文字。因此文言文的语言是精炼的且内涵极度丰富的。教会学生吟诵,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就会理解先民们的生活,理解先民们于自然斗争的英勇,这个过程就是语言的具体习得的过程。吟诵涵咏、语言品味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的咀嚼与反刍。这一咀嚼反刍会让语言的内在因子生发出美感与力量。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不但能很快地识记文本内容,而且也会对文本形成自己理解与看法。如何让吟诵涵咏落实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呢,最为关键的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节,确保这一活动的实效性。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自习时间、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地去吟诵一些重要的文言文读本,在不断地诵读累积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认知就会有所突破和提升呢。吟诵的方式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单个的,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单篇课文,对于吟诵的具体安排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真切地为学生学好语言做点实事,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真正受益。吟诵文本就是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去反复唱诵,这种唱诵的腔调不做统一规定和要求,完全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的。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单位自有拟定吟诵的腔调,然后让学生自由吟诵,这样的做法似乎有点不登大雅之堂,可是这样的做法却颇受学生欢迎,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学生是兴奋的、开心的,学生的学习力被激活了,当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不断吟诵时,文言文的文本内容就会自然而然的嵌入学生的记忆中去,文言文的文本内容就会融入到学生精神血脉中去。在日后的生活中,自己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文言文就会以吟诵的形式伴随学生终身,会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当学生一旦感知到吟诵的趣味时,就会为其语言品味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在语言品味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语言品味的前提是必须让学生熟读文本,让学生熟悉文本的内容,否则语言品味就无从谈起。语言品味是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深度学习,是对古人思想的汲取与锤炼,更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开发。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让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训练并驾齐驱,如果只注重语言的学习,没有思维的训练,学生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与认识,如果单纯的抛开语言去训练思维,学生的独立思考就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只有让语言和思维的学习交融并行,才能让文言文的学习有法可循,才能给予学习全面而立体的学习。

穿越经典,致敬经典,开启经典对话的条件与环境,这是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必须熟记和把握的一点。要牢牢抓住文本的内涵,对于文本内涵的学习要去鉴赏和品味,反复地思考,不断地思索,不断的品味语言文字背后所显现出来的不为人知、不动声色的内容与思想。教会学生涵咏鉴赏、品味语言的具体方法。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解密文化的符号后,美好的语言世界就会在人的心灵中自然呈现。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是无限丰富且宽广的,在这多元的认知中,要牢牢把握对语言文字的态度,复归传统。“什么是传统,质言之,传统就是人类的集体记忆。”[3]让学生在“人类的集体记忆”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感受文言文世界中的先民们的纯粹与烂漫,以一种理性的情感和眼光去看待文言文的学习,你会发现文言文竟然是这样的神奇与兴趣飞扬。文言文的学习是在储蓄自己的文化含量。在提升学生整体认知的高度上,让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去思索行进,去练习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你会发现在教学的天地中风景这边独好,文言文学习的世界将是热烈、明朗的,老师们在文言文的“传道、授业、解惑”中也是幸福的。当师生的生命状态都浸润于文本的丰富中时,中学阶段的文言文的教育学便有了生机。

参考文献

[1]吴歆欣.《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42。

[2]程春雨.《研究性及教师的成长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0。

[3]范曾.《大木葱茏》[M].东方出版社,2013:228。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