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的实施策略分析

2022-04-28 15:43周彬张洵
传播与版权 2022年5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内涵

周彬 张洵

[摘要]主题出版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力量。文章阐述了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的内涵,并以《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为例,深入梳理和分析了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其他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内涵;实施策略;《十村记:精准扶贫路》

近几年,主题出版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成为出版领域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同时,受选题题材、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主题出版图书直接书写人民的内容偏少,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力、影响力有限,缺乏大众化。基于此,本文阐述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的内涵,并以《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以下简称《十村记》)为例,深入梳理和分析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的实施策略。

一、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的内涵

主题出版是聚焦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围绕其涉及的重大理论、热点事件、重点题材等,针对特定主题、活动等开展的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出版活动。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指主题出版图书要以人民为源头活水,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为人民所了解、喜爱、传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这意味着主题出版图书在题材上,不仅要包含政治理论等题材,还要包含更多直接书写人民的题材;在内容及形式上,要更加符合人民需求,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在传播上,要扩大传播面,提高传播效果,广泛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从而更好地实现主题出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命。

二、《十村记》与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最关键的任务来抓,扎实推进,久久为功。2021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

为党发声、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传是主题出版与生俱来的使命。湖南教育出版社积极主动担当使命,邀请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刘伟担任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纪红建担任副主编,精心策划出版了《十村记》(共十册)。该丛书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以习近平

总书记走访过的十个村庄的脱贫为切入点,讲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记录了脱贫攻坚历史、讲好了中国扶贫故事、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村级样本,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历史价值及文学价值。

《十村记》的出版发行获得了各级政府和广大读者的认可,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成功实现了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十村记》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2021年专项主题出版项目、中宣部2018年对外出版项目、中宣部2021年丝路书香出版工程、湖南省2018年重点资助出版项目、湖南省2020年重点出版项目,版权输出至俄罗斯、加拿大、韩国、巴西、土耳其、埃及、巴拉圭、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

三、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的实施策略

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必须改变主题过于宏大、作者过于学术、形式过于单一、传播过于滞后的局面,找准人民这个源头活水,在题材、作者、文学形式、载体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让主题出版图书记录人民故事、展现人民奋斗,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喜爱。本文将以《十村记》为例,详细阐述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的实施策略。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选题策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2]主题出版图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要求选题策划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在题材上更多地把人民作为主题出版图书的主体,为人民立言、为人民立传。

第一,早关注、早策划。《十村记》在策划之初就定位于记录脱贫村落,直接书写脱贫人民。为了做好选题策划,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开始,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就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系列讲话,仔细留意总书记考察调研(视频连线)过的贫困村,精心构思选题。

第二,多研究、多打磨。《十村记》的策划方案前后经历了一年才最终确定。《十村记》第一版策划方案名为《托起全面小康中国梦—精准扶贫在华夏》,拟写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视频连线)过的15个村落。编委会经过两次研究讨论,将《十村记》第二版策划方案改为《足迹:精准扶贫路》,规模调整为10个村落。此后,又经过专家们的多次研究讨论,出版社最终形成了更接地气、更加聚焦、更加典型的第三版策划方案—《十村记:精准扶贫路》。

第三,找角度、讲故事。《十村记》以10个贫困村落的地理、历史、风俗等为切入点,通过阐述这些村落贫困的历史及其原因,描写普通贫困家庭和人物在精准扶贫中的命运转折,讲述他们摆脱贫困的奋斗故事,勾勒了一幅真实动人的人民群众脱贫画卷。

(二)邀请合适的作者,选择大众化的文学形式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2]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要邀请合适的作者,选择大众化的文学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生动活泼的叙事方式,书写人民群众身边有温度的故事。

第一,邀请贴近人民的作者。只有贴近人民的作者,他们的作品才能源自人民生活、记录人民生活,为人民所熟悉和喜爱。在《十村记》选题策划之初,湖南教育出版社就考虑到了作者的适宜性问题,邀请了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刘伟担任主编,而副主编则是凭借扶贫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的知名作家纪红建,所选的作者也都是工作生活贴近人民、擅长纪实类作品写作的著名作家和资深记者。这些作者曾与贫困户、扶贫队员同吃同住,累计采访共计300多天,收集资料将近110万字,整理采访录音5000多分钟,拍摄图片800多张,撰写初稿近200万字,前后经历了两次大幅度稿件修改,撰稿时间持续18个月。正是在作者與老百姓一次次面对面、手牵手、心连心的对话和交流中,《十村记》饱含了人民的温度,沾满了乡村的泥土,浸透了田间的露珠。

第二,选择适合人民的大众化的文学形式。传统主题出版图书以学术著作居多,过于严肃和高深,广大人民群众阅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很难实现大众化传播。而报告文学、小说等文学形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更受人民群众欢迎。《十村记》的主编和作者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阅读偏好,确定以纪实的方式撰写,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基于现场采访的第一手资料而创作。因此,《十村记》真实可感的素材、通俗易懂的内容,让人民群众愿意阅读、主动传播。

(三)丰富内容形式,满足不同需求

在全媒体时代,融合出版成为主流趋势。众多出版社积极丰富图书内容形式,出版了一批图书与音频、视频、VR技术相结合的融合出版精品,拓展了读者群体。近年来,扶贫题材图书大量出版。在此背景下,扶贫题材类主题出版图书必须改变单一的文本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图书内容多媒体化,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图书内容,实现融合出版。

第一,出版图文结合的高质量图书。《十村记》根据文字内容匹配了真实的图片。该丛书图文结合,装帧精美,一改传统主题出版图书的呆板之风,让读者不仅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脱贫村落的今昔巨变,还可以从图片中直观地看到脱贫人民的幸福生活。

第二,拍摄真实可感的视频。湖南教育出版社与湖南广播电视台合作,由湖南广电新闻中心的10多名记者深入一线,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5个多月的时间拍摄了同名电视专题片,该片在湖南卫视及芒果TV播出,网络点播量达百万人次。《十村记》还附上了视频二维码,成为融媒体图书。由此,《十村记》实现了视频化。

第三,推出优美动听的有声读物。湖南教育出版社与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合作,邀请演播专家制作相关有声读物,并上线学习强国等平台,从而实现丛书的音频化。从高质量的图书到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有声读物,《十村记》真正实现了主题出版图书可读、可视、可听的融合出版,有效地丰富了内容形式,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四)推动融合传播,延伸传播触角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是全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主题出版图书必须创新产品传播方式,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相结合的协同传播体系,推动融合传播,全流程、全方位地进行宣传,让传播触角尽可能延伸到每一位潜在的读者。

第一,全流程宣传。《十村记》从第一次策划会议、第一次作者会议到历次审读会议,再到图书发布会、读者见面交流会、融合出版会,全流程通过各级各路媒体进行宣传,持续保持图书热度。

第二,注重官方推荐和专家推介。《十村记》发挥主题出版图书的政治底色,注重官方对图书的推荐。例如,《十村记:精准扶贫路—张庄之问》在河南兰考张庄村首发,邀请了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以及开封市、兰考县等众多主要负责人推荐图书。同时,《十村记》也注重专家推介。例如,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艺术报》《山西日报》等多家报纸撰文,从不同角度肯定和推介《十村记》。

第三,打造融合传播矩阵。《十村记》非常重视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大众化媒体与专业性媒体相结合的融合传播,邀请了众多媒体宣传丛书。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媒体及学习强国平台多方面报道、评论《十村记》的出版发行;《湖南日报》《安徽日报》《山西日报》等相关省市党报、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发稿超过30条;《中国艺术报》《出版人杂志》等专业媒体也进行了报道。《十村记》真正实现了出版、电视、网络媒体的融合传播,极大地延伸了传播触角。

(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提高对外宣传能力、增强国家话语权,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4]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出版图书对外宣传的使命,同时为主题出版图书在世界范围内的大众化指明了方向。主题出版图书要积极进行版权输出,大胆走出去,被世界人民所认识、了解,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第一,积极探索讲故事这一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十村记》讲好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的人民群众奋斗脱贫的故事、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故事、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这就使《十村记》非常适合进行版权输出。

第二,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推动版权输出。一方面,主题出版图书要积极申请国家对外版权输出项目;另一方面,其要主动与国外出版公司合作推动版权输出。此外,有实力的出版社还可以在国外成立办事处,甚至是分社。《十村记》得到了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充分认可和支持,先后入选中宣部2018年对外出版项目、2021年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同时,湖南教育出版社与多个国家的出版公司合作,扩大版权输出,《十村记》被翻译成俄文、英文、韩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哈萨克文,版权输出至俄罗斯、加拿大、韩国、巴西、土耳其、埃及、巴拉圭、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让世界人民也听到了扶贫脱贫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

在新时代,主题出版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出版已经进入了大众化、世界化的新阶段。广大致力于主题出版的出版社应突破传统,创新图书题材、文学形式、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积极推动主题出版图书大众化,打造抒写人民、影响人民的主题出版精品,让主题出版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功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作者簡介]周彬(1990—),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教育出版社编辑;张洵(1991—),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教育出版社编辑。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中的实施策略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