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障碍干预实践的跨文化比较

2022-04-28 22:01常卓
成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全纳教育学习障碍

常卓

摘 要:本文重点关注学习障碍干预实践的跨文化研究,以“全纳教育”的提出为视角看待学习障碍干预模式的转向,并通过对比美国、英国、中国三所不同学校的全纳教育实践效果,分析宏观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障碍干预实践的影响,最后基于中国本土实际分析了全纳教育在国内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可能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学习障碍 全纳教育 跨文化比较 干预研究

1 学习障碍的诊断与干预措施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一种在学业方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状态,可以表现在言语、数学、运动等不同方面(钱铭怡,2006)。国内外研究者曾对学习障碍的发病率进行了一定的调查。2005年在深圳市城区的调查显示,小学及初中学生中,学习障碍筛出率为12.20%。在美国的公立学校中,有5%左右的学生患有学习障碍(APA,2000)。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有效干预,使其学业发展迈入正轨,是所有学习障碍干预研究的共同目标。为此,研究者基于学习障碍的病因学研究,针对学习障碍儿童面临的具体情境,提出了不同的干预方法和具体方案,主要可划分为五个类别。一是行为干预模式,以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干预方式包括强化、代币制等。二是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强调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形成主动的、自我调控的学习风格。三是同伴指导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旨在让一个学习障碍儿童帮助另一个学习障碍儿童,或让正常儿童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四是神经系统功能的训练,主张对基本心理过程的训练,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改善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五是生化与药物治疗。这种干预方法假设儿童的学习障碍问题是因其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病理性问题等造成的,因此采用药物治疗(梁威,2007)。

然而,以上五种干预方法無一例外都抱有相同的前提假设,即“儿童学习障碍问题的原因在儿童自身,因此解决学习障碍就意味着对儿童进行干预,其主要手段就是开发出针对儿童自身的有效的干预方案”。这一假设将问题的根源指向儿童自身,着力于从微观的角度对儿童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干预,而没有对学校教育体制和宏观教育制度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该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的观念,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与微观干预相对应,“全纳教育”理念从长远角度进行观察与反思,为解决儿童学习障碍问题指明了宏观制度建设的蓝图。它着眼于变革学校教育机制、宏观教育政策、人才选拔机制甚至整个社会的人才观、教育观,进行切实改革,制定与实施新政策,从而建立全纳教育、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目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纳教育指导方针》,“全纳”可视为一个过程,旨在通过所有学生对学习、文化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来满足其需求的多样性,以便减少体制带来的教育排斥现象。以往的学习障碍干预研究着眼于解决儿童自身的问题,而全纳教育致力于发现现行教育系统中的缺陷(即教育系统不具备处理学生多样化的条件),着力于如何改变学校环境,使教育系统能接纳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并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进行回应。也就是说,全纳教育不是关于将部分边缘学生整合到主流教育中的问题,而是对如何转变学习环境与教育系统,以回应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探索。

2 全纳教育实施情况的跨文化比较

全纳教育可促进教育公正与性别平等,是维护社会安定、和平与解决冲突的有力手段。然而在不同国家、文化、宗教的影响下,全纳教育的具体实施具有很大的差异,呈现了受宏观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与制约的诸多发展特点。为了研究全纳教育实施过程的跨文化差异、使全纳教育理念更加立体化,笔者在整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对美国、英国、中国三所学校的全纳教育实施情况进行比较,从学校文化、全纳教育形式、课程设置等维度进行分析,借此探索社会文化因素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尤其关注中国的全纳教育发展是如何受中国文化观念与社会特征影响的。

2.1 美国纽约市布鲁斯特镇约翰·肯尼迪小学

该案例对于全纳教育理念的实施是比较到位和理想的。用校长自己的话说,“约翰肯尼迪小学的全纳教育实践是处于全纳教育发展的最前沿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该学校的学生入学后都在常规班级中接受正规教育。对那些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为其提供帮助服务的方式也是灵活的,一般有三种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特的形式。第一种是push-in program,即提供随堂帮助;第二种是pull-out program,即将学生带出教室进行个性化辅导;第三种是out-placement program,顾名思义就是独立编班进行教学。如果还有个别学生,仍难以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求,那就把他们安置在特殊学校,但是仍给他们提供就近参与学校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机会。

约翰·肯尼迪小学对学习环境的营造非常重视。这里说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氛围,即学生感觉到的学校氛围;另一个是物质氛围,即学生看到的学校实体环境。情感氛围主要包括,让学生感觉到自已是受重视的、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彼此尊重、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帮助他们并且彼此之间可以结交朋友、分享观点等。物质氛围的营造更为直观,例如楼道中和教室里到处都展示着学生的作品、专门留出空间供学生独自学习或者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专门留出特殊区域以便学生能够进行“会面时间”的交流、座位安排灵活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师互动等等。

2.2 英国纽卡斯尔市的圣凯瑟琳天主教小学

圣凯瑟琳天主教小学是天主教教会办的学校,校园宗教氛围浓厚。其办学理念是在上帝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着同样的尊严。学校教育应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天主教关于信任、尊重等的教义。

该小学高度重视个别教育。学校对于“学习障碍”的定义及其宽泛,甚至包括盲、聋、弱智、孤独症、脑瘫、肢体残疾者等儿童,在学校中他们被统称为学习障碍者,其目的是淡化残疾人身份,主张只是每个人的学习进度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独特的学习需要等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在学校中,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材、什么教学方法、何种教学手段,其目的都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其得到最大的发展。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不能用同一个进度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富有创造性,教学方法必须是灵活多样的,他们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学习需要,为每个学生设定学习目标,从而确保学习质量。

圣凯瑟琳天主教小学充分利用本校的多元文化背景,组织各种多元文化活动,如品尝中国食物和日本料理,欣赏西班牙舞蹈,听印度说书人讲故事等等。除上述多元文化活动以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圣凯瑟琳天主教小学还开展了一个哈德良项目,组织学生每周拜访附近的一所特殊学校,或者每周接受这所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该校与学生一起在课堂里学习。该小学还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专门为家长开设课程,帮助家长成为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助理。

2.3 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南街小学

本案例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一所容纳学习障碍儿童“随班坐读”的学校。该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及该学校的领导层对“全纳教育”这一教育思潮相当陌生,没有“全纳”意识,也没有要求学校教师做过此类型的努力或尝试。但由于学校所在地——甘肃省敦煌市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学校教师几乎与每个家长都认识,家长在知道子女有学习障碍以后,通过种种关系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打招呼”,使子女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特殊照顾”。虽然这种“特殊照顾”与“全纳教育”理念支持和倡导的教育实践相距甚远,但对于国内的全纳教育实践研究来说,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从学校宏观视角来看,该学校在理念层面确实是“全纳教育”的荒漠;然而从班级微观视角来看,由于“人情”和“关系”在其中发生作用,情况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差,至少来自教师的“排斥性”言行要少很多。而班级同学对待学习障碍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和家长观念的影响,尤其受家长“唯分数论”的影响。虽然也存在具有学习障碍但学习成绩优异的个体,这些同学在班级中备受尊重;但是学习成绩平平或学习成绩差的学习障碍者,往往是同学嘲笑和羞辱的对象。

该学校小学升初中采用的是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但受“高考指挥棒”的指引,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都不得不顺应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削足适履,从小学开始就向学生施加不小的学习压力。因此,竞争、分数依然是这里的主旋律,学校的主要教育目的实际上是培养“合格的考生”,而非“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环节,教师普遍反映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缺少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内容。而且,受“应试”需求的影响,教师几乎把教材与考纲内容视作“圣旨”,很难想到通过改编教材来满足学习障碍者的特殊教育需求。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问题也是一大掣肘。由于上级领导部门与学校管理层都没有意识到全纳教育与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投入了很少的资金资源用于这些随班就读的学生,在这一方面也没有任何的教育计划或项目。

敦煌市南街小学的案例反映出,西部地区发展全纳教育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不仅源自财力的匾乏,更突出的制约因素是落后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的教育体制。因此,加大西部全纳教育的资源倾斜、通过改革提高全纳教育办学效益是当前全纳教育发展实践面临的紧迫任务。

3 中国全纳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全纳教育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发展,实际上深受学校所在地区与国家的整体文化观念、权利意识以及法律条令健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课程建设则受制于学校所在地区与国家的教育体制与人才选拔体制;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直接与学校所在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金投入力度等息息相关;在微观层面,教育发展水平更是与班级规模、师生比、课堂管理水平与策略、师资力量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共同影响着全纳教育的实施效果。

在对比分析之下,美、英两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观念中,“身残即废”的文化糟粕已经被强烈的人权意识完全取代;健全的法律条令又对学习障碍者的权利行使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教育体制内的诸多变革也有利于满足学习障碍者的特殊教育需求,比如灵活的课程结构、丰富的辅助教育资源、小班教学、个性化教学策略的普遍使用等,这些因素共同支持学校较为成功地进行着全纳教育理念的实践。而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身残即废”的传统观念仍充斥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每个角落;相关法律条令的不健全不利于对学习障碍者基本受教育权利进行依法保护;教育体制内的诸多不利因素,例如过分强调统一的课程结构、“知识本位”的课程内容、辅助教育资源的贫乏、庞大的班级容量、师资力量的薄弱等等,再加上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不到位,都阻碍着学校全纳教育理念的实施。

4 中国全纳教育实施的具体路径

4.1 跟踪国际研究

在全纳教育的实施阶段,不仅要根据国际研究的情况加以分析,还要追随教育改革的热潮,寻找到合理的发展契机。全纳教育理论的形成对全纳教育实施具有指导作用,还需在国际全纳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进一步探索,明确现阶段的动态形势,学习最新全纳教育理论,以促進全纳教育在中国更好地发展。

4.2 完善国家政策

为保证全纳教育稳步实施,国家政府制定了较为合理的规章制度,主张通过可靠的保障条件为全纳教育提供支持。目前看来,国家开展的“随班就读”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尽管相应的实践成果有待优化,诸多问题亟待处理,但它仍然属于新教育形式被认可的成就。这就还需要国家进一步丰富现阶段的政策体制,让全纳教育合理推进,真正展示出实际的教育成果,促使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得以维护。

4.3 创造优良条件

国家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及课程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全纳教育基本契合,所以需要重视二者间的密切联系。在国内,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的出现极大转变了这种局面,通过积极地推行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要求,也为全纳教育的实施创造优良条件。全纳教育价值取向反映出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进一步解读素质教育,可以发现其为全纳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可靠基础。

5 小结

随着“全纳教育”理念的提出,学习障碍者的干预模式逐渐由微观干预向宏观改革转向。在全纳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国家与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这深受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在中国,全纳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庞大的学习障碍群体有着他们自身的个性化教育需要。然而中国的全纳教育实践受到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才选拔模式、对于“学习障碍者”的刻板化印象与偏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当前我国的全纳教育或特殊教育的缺口巨大,能否通过教育系统的整体化、系统化变革,满足学习障碍群体的特殊教育需求,是我国当前公共事业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 (2006).变态心理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黄志成. (2004).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3] 梁威. (2007).国内外学习障碍研究的探索. 教育理论与实践,270(21): 57-60.

[4] 杜晓萍.(2006).全纳学校比较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 (2008).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第48 届国际教育大会简介.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61565_chi?posInSet=1&queryId=36fe6f1e-5843-4976-9cfb-39380954e81c.

猜你喜欢
全纳教育学习障碍
心理视角下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函数学习障碍成因分析及自学方法研究
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形成
伙伴学习策略助学困生走出困境的研究
改善中职电子专业《电工基础》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